梁昌莲
摘 要:通过教学实践,以《新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分析体育教学思想含义及其特征,并对我国过去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回顾,研究了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内涵,并根据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体育科学的特点和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详细阐述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体育教习实践中,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健康第一 教学内容 创新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72-02
《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根据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体育科学的特点和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将体育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1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习者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它包括了使学习者“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态度是学习内容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行为。
态度是个体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活动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在《课程标准》里,运动参与既是体育学习内容,也是学习领域的目标。那么,作为体育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态度或改变现存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事一项态度(运动参与)的学习任务。
从体育学习内容分析的角度来看,要对态度学习内容分析,需要研究的是,为了达到使学习者形成或改变一定态度的教学目标,学习者应学习什么和如何习得积极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据此,目前其他学科教学设计实践中,一般从两方面分析态度学习内容:一是当学习者形成或改变态度后(表现出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态度时)应能做什么?二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培养这种态度?前者实质是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后者则要求学习者了解培养态度的意义。这些同样适用于体育教学设计实践。所以,体育态度学习内容分析可以从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着手。而积极的体育态度的习得,也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成功学习的体验直接获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者效仿榜样人物而间接获得。
2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能力”。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学习内容的主体,包括了使学习者“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心理学研究证明,运动技能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的。也就是说运动技能中包含着认知成分,故又称为心理动作技能。例如,学习者想参加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并取得成功,仅有运动技能是不够的,他还得学习要领、规则、策略和良好的态度。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纳入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符合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的。
根据运动技能的这一特点,对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内容的分析,不仅要剖析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各项从属运动技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列出学习这些运动技能所需掌握的相应知识,包括运动技能的性质、作用、要领、规则、动作难度、动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等。
对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可运用层级分析法,使复杂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后,变为具体化的一系列学习步骤,便于学习者循序渐进的学习。
运动技能的学习条件包括,为学习者提供动作程序的指导;重复训练;及时反馈动作的准确性;鼓励运用脑力训练。
3 身体健康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向教育战线提出的任务,它不仅是体育的指导思想,而且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在体育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都要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始终。“健康”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身体健康是健康的下位概念,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身体健康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健康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在长时间中才能使身体健康得到增进,而不是在一节课、几节课、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能完全实现的。
身体健康学习经常与运动技能学习及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其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通过身体健康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懂得营养、环境、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第二,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改善学习者身体姿势,发展技能,是培育因素。
第三,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营养膳食卫生、作息制度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和环境卫生的习惯,是养护因素。
4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很确切的阐释,较多的只是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课程标准》中将其解释为,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并规定了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品质”。
在国家颁布的体育教学文件里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的规定,在我国还属首次。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且从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也是很必要的。有人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 009名10~18岁的青少年心理压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80%以上的青少年学生在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金钱、同学关系、家庭、师生关系、生理问题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辽宁教育学院1995年对北京和上海的独生子女进行的调查表明,心理表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心理压力的困扰不仅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而且也对他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无数事实证明,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状态,增进心理健康。上述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 009名青少年所做的调查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学习领域,意味着从此要求学习者要从事此能力健康的学习任务。心理健康学习同身体健康学习一样,往往与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心理健康学习内容的分析,不仅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而且要在运动技能学习中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形成客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中,应通过营造课堂心理气氛、运用心理规律、考虑学习者特点、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心理技能。
5 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社会适应学习内容包括,使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精神;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和大量的新兴的体育社会学科的诞生,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体育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它不仅具有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体质增强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具有促进青少年儿童从自然的人向社会化的人转化的社会学功能,还具有培养人的意志、情感、个性,发展人的认识能力的心理学功能。体育教育从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
几乎是同一年代,教学论研究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即教学具有一种社会性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系统,还是社会活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着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它们作为教学过程的社会情境,给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以各种影响”。于是,教学过程的社会观被提出并被确认。
总之,无论是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要求体育教学理论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认为,将社会适应作为体育学习内容的一个领域,是体育教学论的进步。
社会适应作为学习者的学习任务,从学习内容分析的角度看,它属于态度的范畴。如前所述,学校教育目标中涉及到态度的是多方面的,如良好的社会交往态度,对某种活动的肯定和喜欢,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等。所以,社会适应学习与运动参与学习、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学习等也都交织在一起。
社会适应学习的理想条件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集体。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良好的学习集体应具备三个社会心理学特点:(1)集体成员间的积极交往与相互依赖;(2)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一致奋斗、人人参与;(3)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进行交往、相互影响。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按这些特征组织好学习?首先,树立民主化的教学生活(包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全体学习者一视同仁、重视教授方式上的“间接影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第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
以上五个类型的体育学习内容,虽然性质不同,但相互联系,每个内容都不能脱离其他内容而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利军.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谢晓玲.对体育新课程“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J].文教资料,2006(5):147-148
[3]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张嘉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政策之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