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君++程雨丝
摘 要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在《爱弥儿》这部教育巨著中,卢梭重点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其中的教育方法和原则直至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注重实践;顺应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避免灌输教育;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反对体罚等。本文旨在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作一解读,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对策探讨。
关键词
卢梭 自然教育思想 新课程 小学德育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横跨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以他的教育思想为例,“自然主义”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要求教育顺应儿童自然天性,不应以成人的观念钳制孩子。他的道德教育观念也基于此,他认为:“每一个人的心智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1]这一观念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重要启示,尤其对于我国目前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自然教育理论
1.产生背景
十八世纪的法国,宗教教育占据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主要掌握在封建教会的手里,各教派为了扩大自身势力,在学校大肆传播宗教教义,并将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教育严重戕害了孩子的天性,目的是将孩子们培养为宗教统治的工具。在这种教育阴霾的笼罩下,卢梭大声疾呼“把儿童当做儿童”的“自然教育”,并发表了《爱弥儿》这部对法国封建统治者振聋发聩的教育巨著,无疑是给宗教教育有力一击。
2.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内涵
(1)自然教育的概念
受“性善论”影响,卢梭认为自然是善的,人也是善的,强调“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他在《爱弥儿》中指出:“我们的这种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1] “自然就是只合适于天性的习惯。”[1]由此可以看出,卢梭的自然教育便是顺从孩子的天性,遵从自然规律的“消极教育”。
(2)卢梭自然教育的道德观
①道德教育的目的及任务
卢梭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的道德教育目的亦是如此,他主张培养的是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自由、平等的“自然人”。这种身心和谐发展、广泛适应社会环境的自然人,便是卢梭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儿童善良感情的培养;二是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第一,道德教育应当顺应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他认为“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平和安详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1]儿童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自会教给他所需的一切。只有顺应自然成长的儿童,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第二,反对灌输,把思考的自由还给儿童。卢梭认为“只有根据自己意志而行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1]要让儿童自己思考,让他们拥有判断的自由,这是他用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卢梭认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自然过程,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每个人也都有所差异,因此要认清每个孩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四,注重实践,从做中学。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他们也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知道有些东西与他们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行动,他们才能获得远近的观念。”[1]他强调实践对知识习得的重要作用。
第五,重视榜样的作用。榜样的树立对于儿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并且还不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好的榜样对儿童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记住,在你敢于承担起塑造一个人的任务之前,你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人。”[1]
第六,“自然后果法”,“自然后果法”是卢梭在道德教育的惩戒方面的创新,是指当孩子犯错时,不要打骂他,也不要立即指出,要让他自己来承受由他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例如当他打破窗子时,不要立刻告诉他这是不对的,也不要对他使用语言和行为上的暴力,而是让他在被打破窗子的房间呆一晚,让他知道打破窗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这种惩戒的方法对于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述评
综上所述,卢梭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其中大多方法对当代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某些方法也有失妥当,如过分依赖自然、使教育与社会脱节及对儿童学习年龄阶段的划分缺乏现实依据等。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对后世毫无意义,相反,他的教育思想如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二、对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1.我国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卢梭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也就是身心和谐发展的资产阶级新人,这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这强调的是学生的社会价值。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个体价值,让他们具备作为个人的条件。现阶段的学生,不应要求他理解多么高深的道理,而是应该让他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有独立判断力的人。
2.应把握怎样的道德教育原则
(1)顺应自然及儿童的发展
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教育应当关注儿童成长,根据儿童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来制定适合于他们的教育,而不应当对孩子灌输那些他们不理解的知识,更不应该教他们大人的想法。他愤怒地说道:“我的观点将会激起多少反对的声音呀!我老远就听见这些假聪明者发出的叫嚣;他们不断地把儿童投向他们自身之外而置其本性于不顾;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现在和当下,总是不停地追求那愈追愈是不可及的未来,他们硬要我们离开当下,走向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的地方。”[1]
诚然,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确实存在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家长和教师都迫切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特长,这些“假聪明者”全然不顾孩子喜欢与否、适合与否,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于人后。殊不知,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儿童感受不到任何童年的快乐,对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未来的小学道德教育当中,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想他们所想的,教他们所需的。
(2)注重实践,从做中学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我不会让他呆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而是每天都把他带到草地上去,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倒一百次,越多越好。他很快就学会自己爬起来。从自由中得到的益处可以补偿摔跌所带来的小伤。”[1]从卢梭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他认为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儿童才能判断对错、善恶、美丑。以爱弥儿种蚕豆为例,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汗水和时间,了解了什么是“属于”,这是实践告诉他的,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他大概不会如此迅速、如此深刻地理解“属于”的含义。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教师说,学生听。某小学思想品德课学习雷锋时,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听着老师枯燥乏味的讲解。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的能听明白吗?真的会在生活中学习雷锋吗?结果不问自明。虽然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实践活动这一要求,但部分学校贯彻落实十分不到位。其原因多半是校方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试问,如果一直让小学生呆在温室里,不去参加任何实践锻炼,那么,当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将如何应对?因此,为了祖国的花朵更加茁壮,实践是必要且必需的。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聪明的医生绝不是那么一瞧病人就急忙下药,他首先要研究了病人的体质之后才开药方。他虽然是晚一些时候才开始治疗人,但可以把病人治好。反之,操之过急,则会把人医死。”[1]这样一个对症下药的例子,不仅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也指出了道德教育要循序渐进。
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方式虽然有所改进,但依然强调分数至上,有的小学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只看重学习成绩,学生的品德等其他方面统统忽视,这种“唯分数”扼杀了许多有特长和才艺的孩子。教育工作者应当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的。
循序渐进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置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大学中却在强调一些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这种情况不免让人啼笑皆非。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阶段应当教给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中学阶段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大学阶段应当让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才是合理的道德教育。
3.应该运用何种道德教育方法
(1)反对灌输,寓学于乐
灌输,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听,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全然不顾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在《爱弥儿》中,卢梭极力反对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认为它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他认为如果教师总是用自己的头脑来指挥学生的手,那么学生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方式中,灌输教育是主要的道德教育手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己的观点“装进”学生的脑袋,至于学生听没听懂,照没照做,这都不是他课堂上的任务。
我国德育应当借鉴卢梭的“寓学于乐”思想,让小学生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卢梭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尚未具备对事物的判断力,且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不加选取地模仿成人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卢梭恳请教师“要保持纯朴,谨言慎行”[1] 。
当前我国小学教师的素质整体较高,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德行方面有待提高,教师个人德行的缺失,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会对小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指当孩子犯错时,不要立即指出,而是要让他自己感受这种错误带来的惩罚。如果他撒了谎,那么下次当他说真话时,也不要去相信他,他便会明白自己的错误,进而加以改正。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将惩戒极端化,认为惩戒就是体罚。事实上,惩戒并不等于体罚,它只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卢梭的“自然后果法”便是一种温和的惩戒行为。通过这种非暴力的方法,可以塑造小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观卢梭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提出了很多充满创新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道德教育原则方面,应当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顺应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应避免灌输教育,注重教师的榜样作用,反对体罚。希冀上述原则和方法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王宏君(1973-),男,陕西洋县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程雨丝(1991-),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