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发展模式与门户城市作用的国际比较

2015-07-08 01:27董微微
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8期
关键词:比较模式

董微微

摘 要 梳理了国内外首都圈理论研究进展,对纽约都市圈、日本首都圈、巴黎都市圈、伦敦都市圈、韩国首都圈等发展较为成熟的首都圈发展模式与门户城市作用进行了比较,并总结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从制定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门户城市引领、城市群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推动中国首都圈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首都圈;门户城市;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8-0053-04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首都的辐射作用,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和经济势能,通过进行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功能互补的方式,建立了以首都为龙头的“首都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1]。首都经济圈的门户城市作为区域城市网络的主要节点,在资源配置、产业体系构建与对外贸易等方面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主要首都圈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门户城市在首都圈发展中的作用,归纳总结中国首都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于推动首都圈建设、发挥门户城市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国内外首都圈理论研究演进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之间的功能集聚、协同运作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布局的城市区域。首都圈是一种特殊的都市圈,其涵盖的城市当中以首都为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其理论基础源于都市圈理论。

国外学者较早提出都市圈的概念,其中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首次提出“大都市带”这一城镇群理念,并预言这一城市空间分布形态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标志[2]。此后,狄更斯和木内信藏提出城市地域分异学说,他们认为大城市是一个圈层结构,包括中心地域、周边地域以及远郊腹地三个部分,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都市圈”理念奠定了基础。卡斯特里斯等学者基于以信息为核心的新技术角度对城镇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城市的蔓延与都市区的形成与演化的根本动力是新技术[3]。弗里德曼认为城市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调控与支配资本的能力代表了其地位和作用,城市职能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分工相关[4]。

日本学者最先提出“首都圈”概念,日本首都圈的成功使其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此后,学者们对首都圈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对于首都圈经济、社会等问题的梳理以及政策、规划、绩效的分析,总结首都圈发展经验和今后发展方向。第二,对首都圈的产业结构分析,探讨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第三,从空间结构入手,研究首都圈的地域分划与功能类型,探讨首都圈地域结构变化的原因、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这些研究,一般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分析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都市圈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内在规律,高汝熹(1998)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基础因素、民族文化差异因素等影响着都市圈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创新能力是都市圈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5]。张祥建从空间分布、产业聚集效应、城际关系的角度系统的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6]。杨勇(2007)基于区位要素、资源禀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对都市圈的形成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看待都市圈,理性的认识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7]。

现有研究中,对于首都圈内中心城市的关注较多,都市圈内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与辐射带动对于整个区域的影响较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与整合资源,一个城市只有全方位地与周边地区进行跨越行政界线的经济合作,才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对于推动都市圈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首都圈的门户城在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社会文化交流以及腹地的辐射作用重大。门户城市在首都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通道调节作用,是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主要节点,是全球战略资源、通道与产业发展的控制中心,在城市交往体系中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是推进整个首都圈走向世界的关键。

二、世界主要首都圈发展模式

都市圈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受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管理方式的影响。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要素作用的结果,同一要素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外在表现形式也不同,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本文分析总结纽约、东京、巴黎、伦敦、首尔等首都圈的发展模式,为中国首都圈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纽约都市圈:多核错位发展实现分工互补

纽约都市圈是以纽约为中心城市、以华盛顿、波士顿、费城和巴尔的摩为次中心城市的多核型都市圈,跨越了10个州,包括40多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人口达到6 500万(占总人口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纽约都市圈通过第三方组织,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调整各个区域空间资源,通过几次调整,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三层金字塔式空间结构。作为世界上产业分工布局最完善、最有序的大都市圈,纽约都市圈通过将城市功能错位、产业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同时不断调整城市内部功能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使得商务贸易中心这一功能得以强化,巩固其国际经济中心定位。

2. 日本首都圈:规划主导推动多极化发展

日本首都圈是以东京区部为核心、以千叶、横滨、静冈、名古屋、大阪、神户和长崎为次核心区域的都市圈,涵盖400余个城市和地区,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17%),人口约为7 000万(占总人口61%),其城市化水平在80%以上。

日本首都圈是以政府推动规划制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日本政府根据复杂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重新定位东京的历史使命,适时的调整和完善发展规划,疏散东京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建立多个副中心,实现多极发展的城市架构[8]。endprint

3. 巴黎都市圈:优化城市群结构实现城市功能疏解

巴黎都市圈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沿塞纳河、莱茵河延伸,覆盖了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比利时安德卫普、布鲁塞尔以及德国的科隆等欧洲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包括了4个国家的40个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 600万。在巴黎都市圈内,包括法国的巴黎—鲁昂—阿费尔城市圈、德国的莱茵—鲁尔城市圈、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圈,以及比利时的安德卫普城市圈,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经济发达,是仅次于纽约和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城市经济体。

巴黎政府改变以往城市同心圆的扩展模式,沿塞纳河两边轴线建设新城,建立五座新城形成巴黎大区,同时在近郊区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巴黎圈以法律形式规范城市规划,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鼓励企业向郊区进行扩张和产业转移,科学合理布局都市圈空间发展。

4. 伦敦都市圈: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撑都市圈发展

伦敦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了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经济总量占英国全国的80%左右。

伦敦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政府的法律手段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由内伦敦、大伦敦、标准大城市劳务区和伦敦大都市圈四个圈层构成的圈域型都市圈。英国政府通过投资建设新的卫星城市,合理布局城镇发展带等方式疏散伦敦市区的人口和产业,缓解了中心城区人口剧增和住房短缺的矛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伦敦产业先后经历了从工业到金融业,再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不断调整提升了其城市竞争力,为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升级起到了示范作用,最终引领世界都市圈发展。

5. 韩国首都圈:规划和政策引导圈内城市功能分化

韩国首都圈是一个位于韩国西北部的城市群,由首尔、仁川和全部的京畿道组成,集中了全国超过45%的人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韩国首都圈汇集了韩国大部分人口、交通通信网络、政府部门、文化娱乐设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总部等。

伴随快速工业化首尔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房价飞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韩国政府从国家和区域的层面制定一系列规划,为首都圈的形成,实现区域分工提供保障。具体措施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将部分企业迁出首尔,并对其进行税收减免,外移首尔部分职能;建设新城的同时开展新村运动,调整都市圈人口和产业布局;发展综合广域交通网络,促进都市圈多中心的形成。

三、世界首都圈的门户城市作用比较

首都圈的门户城市是整个首都圈对外沟通、交往的中心城市,是首都圈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和桥梁,是全球战略资源、通道与产业发展的控制中心,在城市交往体系中具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门户城市在首都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纽约都市圈的门户城市作用:完善功能,实现共赢发展

纽约都市圈位于大西洋沿岸,这一区域有纽约港、费城港、巴尔的摩港和波士顿港等港口,其中纽约港是这一港口群的中心枢纽,既是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这一区域面向世界的门户。纽约作为港口型国际门户城市,以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逐步形成了北美最主要的物流门户,并依托物流门户逐渐发展成为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纽约的城市能级与功能不断提升,对都市圈内其他城市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和集聚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实现流量的扩散与共赢,是推进纽约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2. 日本首都圈的门户城市作用:优化环境,以转型促升级

日本首都圈内拥有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等重要港口,各港口依托自身资源与特色优势,形成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结构。其中,横滨是日本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之一,也是日本首都圈面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城市,承担着整个首都圈的国际贸易、工业品输出、集装箱货物集散。横滨推出一系列举措优化发展环境,以自身的产业转型带动腹地经济发展,促进首都圈的升级。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工作协调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投资政策,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投资管理体制;调整产业发展重心,向高新技术领域和服务业领域倾斜,吸引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对于整个首都圈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

3. 巴黎都市圈的门户城市作用:通道建设,完善支撑体系

巴黎都市圈涵盖多个城市群,各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设施完善,国际性海港和航空港是都市圈对外沟通的主要方式,巴黎都市圈内门户城市众多,作为跨国型都市圈,各门户城市之间形成了完善的通道体系,水、陆、空交通发达,有效增强各城市在国际网络节点中的连通度与枢纽地位。巴黎作为欧洲的交通枢纽,由巴黎至伦敦、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科隆及德国西部等地的航程均在1小时之内。鹿特丹港腹地广泛,连通西欧、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以鹿特丹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的英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等西欧国家的主要工业区都通过它与世界市场交流。各门户城市之间的通道完善,交通便利,联系紧密,城市职能分工明确,支撑着巴黎都市圈的发展。

4. 伦敦都市圈的门户城市作用:战略引领,提升城市功能

伦敦都市圈建设中,门户地区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在新的大伦敦发展战略中,政府部门特别强调打造重要的门户地区——泰晤士河河口地区,是伦敦通往欧洲大陆的门户。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世界著名港口之一,其城市发展历程与纽约有相似之处,最初依托港口与通道建设成为物流枢纽,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以物流带动贸易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集聚,支撑城市能级的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形成港城融合发展,超越港口功能成为整个都市圈对外的标志,进而辐射和带动整个都市圈的发展。

5. 韩国首都圈的门户城市作用:协同发展,构建绿色经济

在韩国首都圈的建设过程中,仁川作为韩国面积最大的广域市,也是韩国首都圈面向世界的门户,与首尔之间形成了协同发展、分工明确的发展格局。为改善首都圈的交通拥堵与空气污染,仁川调整城市定位与产业方向,致力于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制定了《改善首都圈大气环境特别法》和《改善大气环境计划》,对首都圈的大气质量、能源、废弃物、气候变化等进行监控,并由首都圈三市道负责规定大气污染排放总量,定期检查重点排放源等。在产业上,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首都圈已形成了首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仁川以物流业主、京畿道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分工体系。endprint

四、国外经验对中国首都圈发展的启示

中国首都圈是一个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层,涵盖河北省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城市的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总人口达到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4.7%,已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当前,中国首都圈内各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已初步形成了各个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格局,但整个首都圈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首都圈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首都圈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城市间产业结构分工协作不明、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借鉴国外首都圈发展经验,充分发挥首都圈中门户城市的作用,推动中国首都圈的协同发展。

第一,制定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规划,保障都市圈健康发展。通过法律形式制定相应法令、法案,形成都市圈各个时期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保障都市圈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应探索从国家层面制定我国首都经济圈规划,出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纲领,指导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第二,借重多核空间架构,缓解核心城市功能过于庞杂现象。世界首都圈多是依托多个核心城市的分工协作,通过分散中心城市的产业和部分功能推动人口外移,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促进各城市合理分工,实现功能互补的都市圈发展目标。我国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应积极培育具有多种功能的次核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疏解核心城市的经济功能,打造圈域经济增长极,最终优化都市圈城市结构体系。

第三,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功能互补。通过成立跨区域管理机构统一规划,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城市产业体系,协调各区域产业发展,是国际重要经验。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出发,设立跨区域的产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各城市的区域条件和产业结构特征,实施差别化和动态化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形成错位发展与高效协同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

第四,基础设施及资源共建共享,构建都市圈网络体系。从国外首都圈的发展历史看,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有效推动了首都圈的硬件建设,一定意义上决定都市圈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我国首都圈的发展也应统一规划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错位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区域竞合战略,发挥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协调共享的都市圈竞争优势,构建分工合理、协作有序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第五,发挥门户城市引领作用,提升都市圈产业能级。国外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中,门户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至关重要,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首尔都市圈均利用区位优势和港口功能,加强国际贸易发展和对外合作交流,带动了整个首都圈的产业提升。天津作为首都门户和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改善营商环境,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对首都圈提振实体经济做出贡献。

第六,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加快首都圈功能疏解。国外都市圈空间布局结构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在核心城市周边改造、新建新城,打造副中心和卫星城,优化城市群结构,引导核心城市人口疏散和功能疏解。中国首都经济圈应积极探索规模等级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利用合理空间布局提升圈内城市竞争力,实现功能有序、分担有致的功能疏解格局。

[参考文献]

[1] 周伟,祝尔娟.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2008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123-128.

[2] Gottma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Economic Geography,1957 (33):189-200.

[3] Castelles. The Information City:Informational Technology,Economic Restructing and the Urban Reional Process[M].Brasil Blackwell,Oxford,1989 :325-364.

[4] Frideman J R.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 Change[J].Urban Studies,1986(2):59-137.

[5] 高汝熹,罗明义.世界城市圈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1998 (10) :5-9.

[6] 张祥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 (6):57-63.

[7] 杨勇,高汝熹,罗守贵.都市圈形成的基本要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7 (16) :5006-5008.

[8] 张亚明,张心怡,唐朝生. 中外都市圈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城市问题,2012(2):9-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ly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metropolis in and out of China,and then made a comparison on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capital-circles and the functions of gateway cities among New York,Japan,Paris,London and South Korea,which have had abundant experiences on thei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ir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experience,the article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apital-circle in China,from six perspectives as program formul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industrial division,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gateway cities' guidanc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lusters.

Key words: capital-circle;gateway cities;mode;comparison

(责任编辑:李 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模式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