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透析

2015-07-07 06:22王小锋
关键词:高考语文探析

王小锋

摘要:从探究题(分值6分)解题情况看,得分普遍不高(一般考生得2分,少数考生无分可得)。究其因,一是探究题能力要求高(F级),一是考生不得探究要领。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江苏高考探究题作一番透析,相信对考生把握解题规律、提升解题能力会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80-1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自08年起,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将探究题作为必考项目。高考考查探究题,旨在鼓励考生立足自我,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探究作品内涵

探究作品内涵实质就是探究作品“写什么”。

1.探究语句内涵

例1,“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第14题)

本题考查探究语句内涵的能力。解这道题可着重思考以下问题:因“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而“喜爱北平”这说明什么?“最大的原因”是“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这暗示什么?他“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那么作者呢?作者与何容是不是一类人?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何容怎样的情感态度?把这些问题探究清楚,答案也就水落石出了。

探究语句内涵要善于透过语句的表层意思从不同角度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

2.探究作品意蕴

(1)探究事物深意。

例2,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意蕴、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探究都江堰的深意限定在“上善若水”这个方面。“上善若水”是道家学派老子提出来的,代表了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精髓。解题时可考虑以下角度:一是都江堰本身。都江堰这项水利工程世代造福于民,堪称“上善之作”;二是历代贤者。他们修筑、维护都江堰,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功德无量,堪称“上善之人”;三是由此获得的启示。要向先贤学习,做上善之人,行上善之事。

本题解题思维路径是:物→人→启示。

(2)探究作品(或语句)意蕴。

例3,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2010年《溜索》第14题)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深刻意蕴的能力。所谓“意蕴”,是指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解这道题,关键在于找到合理的探究角度。仔细揣摩驮队飞渡峡谷这个故事,可探究的角度有:主要故事情节、人或物的形象、驮队人际关系。一旦角度确立,内蕴其中的思想情感则不难把握。

探究故事深刻意蕴,要遵循阅读规律,关注小说“三要素”。

例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2014年《安娜之死》第15题)

画线句: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本题考查探究语句意蕴的能力。解题可从以下角度切入:蜡烛“明亮地闪烁”→“开始昏暗”→“永远熄灭”,这个比喻的内涵是什么?安娜的悲惨结局与标题有啥联系?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破题关键在于弄清“蜡烛”的比喻意义。

(3)探究自然景物深刻寓意。

例5,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

本题考查探究景物形象深刻寓意的能力。解题时要特别注意传统意象(景物)的象征暗示性。文中自然景物主要是雪与腊梅林。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救国有望的情绪。

探究自然景物深刻寓意,通常可考虑其象征、比喻意义。

二、探究写作技巧

探究写作技巧实质就是探究作品“怎么写”。

1.探究作品的表现技巧

例6,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008年《侯银匠》第15题)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表现技巧、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试题换一种说法就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为什么要以那么多的文字写侯菊?显然,这是有作者情节安排的匠心可言的。通览小说,写侯菊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表现主旨(即表现侯银匠)。具体到写侯菊的不同情节,又有不同的原因。

本题解题思路是:抓住有关侯菊的重要情节,分别考察其与侯银匠、与主旨的联系,从联系的角度谈原因、谈作用。

2.探究某些写法的作用

例7,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2012年《邮差先生》第14题)

本题考查探究写作技巧作用的能力。审题时要特别注意“这样写”包括“叙述舒缓”和“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两个方面。解题时可着重考虑:“叙述舒缓”与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与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有何关联?故事跟情节、跟叙述和描写密不可分,“没有太强的故事性”意味着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突出之处?这跟作品风格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解这道题必须破解两个难点:一是“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分别对表现小说什么内容有作用;二是有什么作用。

探究题主观性相对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文本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江苏高考探究题答案始终强调文本内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不求文本外的拓展延伸。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文本意识,锤炼对文本细读和感悟的能力!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探析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VR阅读探析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