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娜
【摘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环境,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也是对一线教师的基本要求。我在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在不断探索、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给学生营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以调动学习热情, 分享合作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47-02
0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鼓励探究式学习课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代教学过程是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或情境的真实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深化学习,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者亲身体验到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一、语言描绘情境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优美的语言,能够使人产生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共鸣,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感知效应。例如当教师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充满敬意时,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民族败类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例如,讲述工业革命时,瓦特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困境,如果能运用这么一大段文字来描述:1773年3月,瓦特先生的合伙人破产了,这不仅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而且不得不变卖家产来还债,而这些债都是为了承担他巨额的实验费用欠下的。秋天,和他共同生活了九年的妻子又去世了,而且给他留下了六个儿女,与他共同合作的工厂也破产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落到了最低谷。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继续投入研究,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此时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敬佩的神色,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瓦特这位科学家的钦佩的真实情感,教师用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已尽在不言中。因此,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而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实物展示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太过于抽象,而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限,有时候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借助实物演示等直观手段,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例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秦朝一统》时,我就充分利用在西安旅游时所购买的一些纪念品进行实物教学。作为新课导入,我给学生展示了秦朝兵马俑的缩小版模拟图,通过这一模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秦始皇的强势。而在讲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具体措施时,除了相关的图片展示外,我还把购买的圆形方孔钱、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图、《焚书坑儒与秦朝文化政策》等实物展示给学生,学生在亲眼目睹了这些实物后,对当时秦始皇的霸气及秦朝一统的相关措施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了解到这些措施对当时秦朝一统天下的重要性所在。
三、表演体会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课堂表演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体会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也有一定作用。通过设计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时教材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学,教材中的情节不再是书本的文字,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这些生动灵活的表演使学生们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内心亲切的情感体验。由于课堂表演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和展示能力的机会,因而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个个兴致盎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礼乐文明的确立》时,设计了角色扮演的环节,在分封制中,教师充当周王并提出管理广大领土的难处所在,学生扮演当朝文武百官,通过商讨给周王提出管理意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分封制的结论。此外,在讲解宗法制时,我让学生分别充当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及他们的谪长子、庶子,然后让台下的同学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上台讲解宗法制的内涵——宗法制的核心:谪长子继承。通过设计这些情境,我发现表演的学生很投入,旁听的学生很认真听讲,课堂气氛热烈。所以,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现场表演,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探究学问的精神,提高了综合能力。
四、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强烈的,也是微妙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要选取跟教材意境上、基调上对应、协调的乐曲,再用多媒体播放或者让学生哼唱,很快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实现。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这节课时,讲到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应该团结互爱时,适时播放歌曲《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学生聆听着歌曲,情绪瞬间受到感染,会不自觉跟着一起歌唱。在动听的旋律中,深刻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应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创中华民族辉煌的明天。
总之,课堂是教授、学习知识的课堂,是锻造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平台;历史与社会教学课堂,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人格的阵地。在创设情境基础上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塑造高尚人格的巨大作用是其它学科永远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