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国各地村镇银行蓬勃发展,组建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支持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自身特点,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为此,研究当前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提出积极有效的发展对策,必将推动村镇银行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现状;问题;对策
中央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适应“三农”特点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体系,发展村镇银行正是符合这一目标要求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经营方式、风险控制、金融监管等是否能够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自2007年3月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村镇银行已达1100多家。呈现以下特点:
1.村镇银行业务品种不断创新
村镇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还推出了适应农村实际的一些业务,如土地流转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有效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提升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
2.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规模不断增加
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注册资本金的最低要求只有100万,但多数村镇银行成立时,都增加了注册资本金。截止2009年4月,全国有96家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过亿的有14家,注册资本金平均达到4870万元。 2010年成立的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高达5亿元。
3.村镇银行服务范围扩大
村镇银行服务范围向城镇扩展,一般都选择县城为主要营业地,不断发展高端的大中型企业客户市场,重点发展县城的大中型企业客户市场,结果导致最需要资金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没有资金可用。
二、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1.吸收存款难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吸收存款难的困境。一是成立的时间较短,信誉积累相对薄弱。二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中小型企业闲置资金非常有限。三是营业网点太少,加入银联和其他金融业基础系统成本高,且极少加入银联,对吸储形成了障碍。
2.发放贷款难
我国农村抵质押资产较为单一。虽然很多地区正在开展土地承保经营权的抵押、农村住房的抵押等多种方式的尝试,但范围和规模都比较小。目前村镇居民信用意识较为淡薄,农村融资行为的发展仍面临着潜在的风险,造成了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两难”尴尬局面。
3.风险隐患较大
一是村镇银行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村镇银行主要信贷对象为农业和农民,两者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相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
二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较大。我国尚未建立农村经济状况信用档案,农民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愿轻易承担贷款偿还连带责任,使联保贷款难以维持,导致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其他商业银行偏高。
三是绩效较低。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导致其收入费用率较高,客户大都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利润率本身较低;贷款涉及村民广,要针对每一户的村民的经济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经营的成本比较高。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所得税暂时免征或减半征收,村镇银行则要全额上缴;货币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全国大部分村镇银行未进入全国支付清算系统,系统内通存通兑、同业拆借无法实现,不能异地存取款,导致吸收存款的能力较弱。
三、 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1.村镇银行信贷创新
一是准确的抓好市场定位。应根据当地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现状,筛选出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二是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应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资金成本、貸款减值准备、管理成本、目标利润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三是努力提高贷款偿还率。要采取多种创新手段,减少和消除信息不对称影响,减少客户违约率;四是丰富业务模式。不断加强“银政”、“银企”以及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扩大信贷覆盖面,提高信贷安全性。
2.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制度
建立与村镇银行的业务规模、产品特点和操作流程相适应,完善的检查、监督、制约、预警和处置方面的制度体系及向当地银行监管机构报告的相关制度;建立农户与涉农企业信用档案,对违反村镇银行管理规定的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对不良信用信贷实行黑名单机制并与商业银行信息共享。
3.加大规模建设增强盈利能力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调研村镇市场,在所在县域储蓄资源较丰富的城区、乡镇适当增设储蓄网点,吸收存款,有效扩大资金来源。
4.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加快全国性统一的支付结算系统及征信系统的上线推广工作,对村镇银行通过间接方式加入清算系统进行统一规范,允许村镇银行借助其主发行平台开通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尽早将其纳入主流支付结算系统;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参照信用社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和营业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给予村镇银行更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及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的专项支持;加快财政支农激励机制建设,加大涉农贷款财政贴息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村镇银行“三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
张丽艳(1978-),女,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人,汉族,现职称:中级经济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统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