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文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王子文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麦田病虫草害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变化和耕作制度的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田的生态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病虫害呈多发、重发态势。现将我县麦田病虫草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阐述如下:
我县小麦面积约24万亩,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气象、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县小麦病虫害出现了新的变化,麦田病虫草害种类与10年前相比明显增加,目前主要有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根腐病、麦叶蜂、蚜虫、吸浆虫,杂草有荠菜、播娘蒿、王不留行、麦瓶草,还有近年来猛增的恶性杂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等禾本科杂草。在90年代麦田病虫害只有白粉病、散黑穗病、麦蚜以及地下害虫等不足10种,现在新增的病虫害发生如下:
1、小麦赤霉病,从2003年我县开始发现,面积约几百亩,属于零星轻度发生,2008年我县各乡镇已普遍发生,程度中等发生,个别地块偏重发生。到2011年全县麦田发生面积发展到12万亩,局部中等偏重发生,达到防治指标面积约7万亩。
2、小麦纹枯病,自2000年在我县河沙镇夹堤村首次发现以来,发病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到2012年小麦纹枯病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达到防治指标面积约10万亩,其中发病严重的有1.5万亩,小麦纹枯病其特点是发生早、面积扩大快,严重地块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3、小麦条锈病,最初在我县发生的锈病全是叶锈病,到2004年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零星分布,由于气候等因素没有爆发流行,一旦条件成熟,具有潜在的暴发性,很值得我们注意。
4、禾本科杂草发展迅猛。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麦田禾本科杂草,特别是节节麦、野燕麦等恶性杂草,发生面积和密度越来越大,由2005年面积6万亩到2012年发展到15万亩,达到防治指标面积约8.5万亩。
1、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由于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特别是近几年,农村90%以上有文化的青壮年进城打工,妇女和老年人成了从事农事活动的主力军,这些人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知识掌握得少,庄稼发生了病虫害,盲目用药,有的找农药门市“寻医问药”,可由于乡、村级农药经销商不是植保专业出身,庄稼得了什么病,用什么药,只是看农药说明书,其他什么也说不出,不能正确指导农民用药。特别是发生新的病虫害,他们更是盲目推荐,随意加大用药品种和用药量,那种药赚钱,就推荐那种药,结果农民花了钱,防治病虫害效果还不理想。
2、信息不畅通,网络不健全,测报技术手段落后。近几年,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多种因素,使乡、村两级基层测报和技术站点已名存实亡,县、乡两级植保人员逐年减少,县级植保队伍不稳定,专职测报人员更少,不能实现新老接替,使发布的病虫信息不能及时送到农民手中,目前我县测报设施只有黑光灯,现代办公交通、通讯设备亟待配备,制作电视节目和网络连网的设备急需配置。
3、农民在病虫害防治中用药技术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施药时期掌握不准,使用时间偏晚,影响防效。(2)图省力,惜水不惜药,使用水量达不到正常防治的用水量,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3)用药量不准,一般用药量太大,喷施浓度偏高,用药量随意性很强。(4)农药乱配乱混现象严重,据我们调查80%以上在农民在施药上存在混配问题。
4、注重化学农药防治,忽视了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针对病虫害多发、重发态势,为控制病虫为害,农药用量和使用频率不断增加,而农民长期以来只注重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忽视了天敌的保护和品种抗病虫的选育,病虫再猖獗为害等问题日显突出。这些传统措施不利于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与建设现代植保不相适应,需要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特别是要注重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
5、施药器械落后。目前,我县农民使用的药械,仍是传统的机械,我县喷雾器社会保有量14.5万台,其中机动喷雾器2000余台,卫士喷雾器2300台,占有比例很小,农民仍以传统的工农-16型喷雾器为主,而该药械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既不安全,防治效果又差。
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植保工作的新任务及有害生物发生的新特点,现代植保工作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职能,要以“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为引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切实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整合资源,凝聚力量,着力抓好各项工作。
1、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工作是业务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绿色防控理念还刚刚形成,处于起步阶段,必须要注重宣传。宣传绿色防控的理念、技术和相关知识,宣传绿色防控中的好品牌。对农民宣传,对社会宣传,更要对各级领导宣传,让各方面了解、理解和支持绿色防控。
2、加大技术培训,培育带头人。要围绕提高各级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能力和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多层次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通过专题技术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植保服务组织和农药经营门市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开展植保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植保新技术、善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带头人,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3、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含量比较高,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不是一个个技术的拼凑,是整个技物结合的优化集成。在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的同时,需要我们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把品牌建设与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社或种粮大户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与物资结合、市场与品牌对接、企业和基地联合的整体,生产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实现绿色防控的产业化发展。
4、政策扶持,带动新技术发展。绿色防控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防灾措施。同时也是现代植保的薄弱环节,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多渠道增加投入。利用小麦“一喷三防”、阳光工程培训、现代农业建设等项目推动绿色防控的实施。同时要将绿色防控措施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扶持的范围,通过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切实推进绿色防控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邯郸县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