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在教学中发现,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理课程改革;科学探究;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授受式学习,也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育普遍存在“填鸭式”现象,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这样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接受知识和解答相关习题,虽说对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但缺乏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究能力,普遍认为物理枯燥难学。现在为了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和科技能力,让学生从接受和积累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单纯理解知识向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化。物理课程改革提出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渗透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探究”是儿童天生的本能之一。杜威的“做中学”中的“做”实际上就是探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又提倡高效课堂。我认为,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既能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的知识,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方法的各种活动,它是类似于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科学家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规律,是为了求新。而学生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科学素养,探究对象是学生尚未认知的事物、规律等。科学探究主要是从观察及推论开始,然后以实验方法求证。物理教师除了教授基础的科学概念外,还要让他们认识何谓科学探究以及如何掌握科学探究技能。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并帮助学生完善科学探究方法,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更科学地探究。教师是学生更好地求知过程中的基石。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教学活动和练习,促进学生新技能的掌握和已有能力的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以及科学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就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现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重心变成了探究知识,愿意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能力。这些能力将是孩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
传统的物理教学倾向于知识的灌输,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能是个容器,只能被动接受新知。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意识,致使有些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烦、望而生畏,甚至抵制的心理,何谈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勤奋,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但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新能力薄弱,更无任何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精神。试问: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怎能提高物理学习的成绩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新的物理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基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主的科学探究的模式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类似,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测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搜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探究活动中,教材安排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熟悉的现象、规律,利用身边的物品及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再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思考、探讨、交流等方式,得出科学的论据和实验结论。探究式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在注重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探究式学习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更注重学生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很多知识学生可以在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获取,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来
获取。
参考文献:
邹建平.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2(0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