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5-07-06 08:38
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氧气气体溶液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

1.D

解析:D项,利用了食醋中含有的醋酸能与水垢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2.B

解析:二氧化硫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故选B项。

3.C

解析:A项,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是“1”,不应带质量单位;B项,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应是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2个电子;D项,由于钠原子质量最小,铝原子质量最大,故等质量的钠、镁、铝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Na>Mg>Al。故选C项。

4.A

5.C

解析:A项,读取量筒内的液体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不应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B项,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应将水倒进浓硫酸里;C项,称量固体时,应左物右码,且在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称量纸,正确;D项,蒸发时,为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应用玻璃棒搅拌。

6.C

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是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A项错误;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B项错误;硫燃烧后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项正确;木炭燃烧后生成的是无色气体二氧化碳,而不是黑色固体,故D项错误。

7.B

解析: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求出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选B项。

8.D

解析:A项,水是化合物,不是单质,错误;B项,纯碱(Na2CO3)不是碱,属于盐,错误;C项,水银为单质,不是混合物,错误;D项,氯化钠、硫酸铝、小苏打(NaHCO3)均属于盐,正确。

9.B

解析:A项,CaCO3固体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被提纯物质除去,错误;B项,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C项,稀硫酸能与Fe2O3反应,但也能与Fe反应,错误;D项,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10.C

解析:A项,Ca2+、CO2-3两离子能结合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项,H+、OH-两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项,Mg2+、Na+、Cl-、NO-3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正确;D项,Ba2+、SO2-4两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11.D

解析:A项,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会改变,错误;B项,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所以虽然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会改变,错误;C项,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由于镁粉和锌粉是足量的,所以产生的氢气质量应该相等,错误;D项,通电分解水时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2倍,正确。

12.A

解析: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中性溶液,说明Mg元素全部转化为MgCl2,由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2HCl~MgCl2。

设固体质量为x。

2HCl ~ MgCl2

73 95

50g×7.3% x

7395=50g×7.3%x x=4.75g

故A项正确。

13.氧气(或O2) 铁(或Fe) 甲烷(或CH4)

14.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煮沸 pH试纸(或pH计)

15.(1)乳化

(2)清除可燃物

(3)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

16.2.8 5∶2

解析:设X物质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列等式:4.6g+8.0g=5.4g+4.4g+x,解得x=2.8g。甲烷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所以X是一氧化碳,则该反应方程式中O2与X化学计量数之比为:8.0g32∶2.8g28=5∶2。

17.(1)33.3%

(2)大于

解析:30℃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g50g+100g×100%=33.3%。将30℃时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15℃时,A的溶解度变小(但比30℃时B的溶解度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B的溶解度变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此时所得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8.生石灰 CO2+Ca(OH)2=CaCO3↓+H2O(合理即可) 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假设A为CaCO3,B是常用的干燥剂,可假设B为CaO,C是氯化物,可假设C为CaCl2,A→B可通过CaCO3高温分解转化,B→C可通过CaO与HCl反应转化,A→C可通过CaCO3与HCl反应转化,C→A可通过CaCl2与Na2CO3反应转化,故假设符合题意。

19.110 浓盐酸有挥发性,其溶质HCl挥发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

20.(1)三 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猜想二成立。(合理即可)

21.(1)①②⑥⑦⑧

(2)酒精灯 2KClO3MnO22KCl+3O2↑

22.(1)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和玻璃棒。

(2)溶液乙中溶质的化学式是ZnSO4。

(3)反应①:Zn+CuSO4=ZnSO4+Cu(或Zn+FeSO4=ZnSO4+Fe);反应②:Fe+H2SO4=FeSO4+H2↑。

23.(1)阳光下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率较快 Na+、Cl-

(2)2NO+O2=2NO2 8∶23

(3)①二者溶液中都含有H+ ②分子构成不同

(4)H+和OH-结合成水

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58g-50g=8g

设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x 8g

9880=x8g x=9.8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g50g×100%=19.6%

答:略。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二)

1.C

解析: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鲜牛奶变质、酵母粉发酵、天然气燃烧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产生,因此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榨汁机榨汁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因此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C项。

2.D

解析:大量食用高脂肪、高糖类的食物会使人发胖,故A项错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蛋白质的需求比成年人要多,故B项错误;铁是血红蛋白中的一种元素,贫血时应补充铁元素,钙元素有利于骨骼的形成,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饮食中应增加含钙元素丰富的食物,故C项错误;人体内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炎热的夏天人们易排汗,因此更要及时补充水分,故D项正确。

3.D

解析:燃煤发电主要是以煤作燃料,煤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黑色碳粒等粉尘,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因此对“清新指数”会产生不利影响。故选D项。

4.C

解析:磷、硫、镁均可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不同的现象;铁丝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C项符合题意。

5.A

解析:水结冰变为固体,不管物质的状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因此A项符合题意。

6.B

解析:称量氯化钠时应将物质放于左盘,砝码放于右盘,A项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B项正确;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C项错误;酒精灯不能灯对灯点燃,应用火柴点燃,D项错误。

7.D

解析:茶氨酸的化学式为C7H14O3N2,可见它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属于氧化物,A项错误;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412×7+1×14+16×3+14×2×100%=16%≠28%,B项错误;每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不含氮分子,C项错误;每个茶氨酸分子中有26个原子,一个原子含一个原子核,因此含有26个原子核,故D项正确。

8.C

解析:金刚石和石墨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氧气和臭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性质不同都是由于分子的构成不同;盐酸和硫酸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因此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它们的阴离子不同,因此二者性质也有不同之处。

9.D

解析:由图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碳和水,生成物是氢气和一氧化碳,则反应方程式为C+H2O高温CO+H2。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属于置换反应,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2,因此A、B、C三项均正确。反应所得生成物CO和H2的质量比为28∶2,化简后为14∶1,故D项不正确。

10.B

解析: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项错误;甲烷、乙醇、葡萄糖都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B项正确;尿素和碳酸氢铵中均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硝酸钾中含有氮、钾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故C项错误;酚酞和石蕊属于酸碱指示剂,品红属于红色颜料,不是指示剂,故D项错误。

11.C

解析:A项,锌片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图像错误;B项,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在有盐酸存在的条件下,不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图像起点不能从原点开始,图像错误;C项,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图像正确;D项,向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至过量,溶液的pH逐渐减少并无限接近7,但永远不可能小于7,图像错误。

12.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9.3g+50g-57.1g=2.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碳酸钠中碳元素的质量相等,均为:2.2g×1244=0.6g,由钠元素与碳元素的质量比23∶3,知钠元素的质量为:0.6g×233=4.6g。

13.三 Cl-

解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不同,则元素的种类不同,图中质子数分别为12、12、17、18,则属于三种元素;阴离子是得到电子形成的,因此在阴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故C是阴离子,其符号为Cl-。

14.N2 NH4NO3

解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于灯泡中作保护气,化学式为N2;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常用于制作“化学小冰箱”,其化学式为NH4NO3。

15.> 降温结晶 280

解析:30℃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20℃时二者溶解度相等,因此将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由30℃降温至20℃时,析出的固体质量A大于B;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A;30℃时,A的溶解度是20g,则120gA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20g,设将其稀释为5%时,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20g=(120g+x)×5%,解得x=280g。

16.(1)蒸发皿

(2)肥皂水

(3)2HCl+Mg(OH)2=MgCl2+2H2O

(4)2NaCl+2H2O通电2NaOH+Cl2↑+H2↑

解析:(1)蒸发时用到的主要仪器是铁架台、玻璃棒、酒精灯和蒸发皿。

(2)硬水是指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软水是指含有较少钙、镁离子的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时用肥皂水,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3)反应Ⅰ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氢氧化镁沉淀,反应Ⅱ将碱(氢氧化镁)转化成了盐(氯化镁),应该加入稀盐酸,则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Mg(OH)2=MgCl2+2H2O。

(4)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烧碱(即氢氧化钠)、氯气、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

17.2H2+O2点燃2H2O MgH2+2H2O=Mg(OH)2↓+2H2↑

解析:氢气燃烧生成水,条件是点燃;MgH2可以和水反应生成一种碱,由质量守恒定律知此碱是氢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MgH2+2H2O=Mg(OH)2↓+2H2↑。

18.CaCO3 Ca(OH)2+Na2CO3=CaCO3↓+2NaOH 灭火(合理即可)

解析:该题为框图推断题,解题关键是寻找突破口。根据题意H为蓝色沉淀,知H为氢氧化铜;将框图前后联系,由E为黑色固体,且能与一氧化碳、硫酸反应,知E是氧化铜,G是硫酸铜;结合A高温分解得到B和C,可知C是二氧化碳,其用途是灭火、温室肥料、化工原料等,则A是碳酸钙,B是氧化钙,D是氢氧化钙;由D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19.(1)反应①中空气过量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焦炭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反应②中焦炭过量是为了让二氧化碳与足量焦炭反应产生一氧化碳。

(2)3CO+Fe2O3高温2Fe+3CO2。

(3)滤渣中一定含有Ag,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

解析:(1)在炼铁高炉中,反应①中空气过量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氧气,让焦炭充分燃烧产生二氧化碳(A物质),反应方程式为C+O2高温CO2;反应②中焦炭过量是为了让二氧化碳与足量焦炭反应产生一氧化碳(B物质),反应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产生的一氧化碳在反应③中将赤铁矿中的铁还原出来。

(2)反应③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书写方程式时注意配平、标出高温条件,生成的二氧化碳后不能标箭头。

(3)由题意知,滤渣不与稀盐酸反应说明加入的铁粉不过量,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优先置换”原则,铁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其次再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因此,得到的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由于铁与硝酸银反应一定生成硝酸亚铁,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

20.(1)酒精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2)稀盐酸除去铁锈的原理是Fe2O3+6HCl=2FeCl3+3H2O。

(3)2KOH+2Al+2H2O=2KAlO2+3H2↑。

解析:(1)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因此酒精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稀盐酸除铁锈发生的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反应。

(3)由题意知,氢氧化钾溶液与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钾和氢气,由此可知方程式为2KOH+2Al+2H2O=2KAlO2+3H2↑。

21.(1)2KMnO4△K2MnO4+MnO2+O2↑

(2)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2HCl=ZnCl2+H2↑)

(3)c→d→h(或c→d→g)

解析:(1)A是固\|固加热型装置,且试管口处有一团棉花,故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B装置是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且长颈漏斗中是稀盐酸,因此该装置用于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或用锌粒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

(3)用E装置收集气体时,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则气体从长管进入;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则气体从短管进入。C是干燥装置,无论气体密度大小,均从c管进入。因此,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应是b→c→d→h;若制取氢气,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b→c→d→g。

22.(1)因为稀盐酸与大理石地面中的碳酸钙反应,易将其腐蚀。

(2)经推测,X的化学式为Cl2;两种清洁剂混用会使有效成分减少,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使人中毒。

解析:(1)“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盐酸,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二者常温下反应使大理石地面因被腐蚀而破坏。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推出,X的化学式是Cl2;“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用会发生如下反应:NaClO+2HCl=NaCl+Cl2↑+H2O,使两者清洁剂的有效成分减少,且产生的氯气有毒,容易使人中毒。

23.(1)在它们的水溶液里都有相同的氢离子

(2)H2SO4+Ca(OH)2=CaSO4+2H2O

(3)【方案讨论】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 因为加入的Ba(OH)2引入了OH-,不能检验是否含有NaOH 【实验验证】有气泡产生 变红色 【反思与交流】2NaOH+CO2=Na2CO3+H2O

(4)设该50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

由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和Ca(OH)2+CO2=CaCO3↓+H2O,可得关系式:

Na2CO3 ~ CO2 ~ CaCO3

106 100

x 10g

106100=x10g x=10.6g

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0.6g50g×100%=21.2%

答:略。

解析:(1)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工业上常用熟石灰来中和酸性废水,其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3)【方案讨论】氢氧化钠由于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易变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均能使酚酞变红色,故甲方案不可行;乙方案,滴加足量的Ba(OH)2溶液,再滴入酚酞,使得加入的OH-与原来溶液中含有的OH-产生干扰,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NaOH,因此乙方案不可行。【实验验证】猜想Ⅰ不成立,说明原溶液已经变质,因此滴加稀盐酸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猜想Ⅲ成立,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向待测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碳酸钠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由于溶液部分变质,因此溶液中存在有氢氧化钠,静置后,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故向清液中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色。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三)

1.D

解析: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变成熟石灰Ca(OH)2,肥皂水中的碱性物质与蚁酸中和,醋酸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均是化学变化;酒精溶解紫罗兰花中的紫色物质制作酸碱指示剂,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选D项。

2.A

解析:酱菜中加入大量的防腐剂会损害人体健康,A项错误;B项中加碘盐能给人体补充碘元素,C项中酸奶中的酵母菌是对人体有益的菌种,D项中的调味品由于用量少,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故此三项正确。

3.B

解析: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A项正确;能使木条熄灭的气体除了CO2外,还有N2等,故B项错误;由钢铁的防锈措施及分子的基本性质,可知C、D两项正确。

4.C

解析:为了防止化学药品腐蚀天平托盘,调节平衡后要在两盘内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A项错误;测定溶液的pH时,为避免试纸污染试剂,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涂在试纸上或用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滴在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B项错误;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或玻璃棒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散热,C项正确;过滤时,切不可搅动漏斗内的液体,防止弄破滤纸,D项错误。故选C项。

5.B

解析:牛磺酸属于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而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的比;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选B项。

6.D

解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可计算未测的数值是12,而乙实际参加反应的只有3g,故A、C两项错误;在反应前后丙的质量未变,则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该反应的无关物质;在反应中甲反应14g,乙反应3g,两者反应的质量比为14∶3,故D项正确。

7.D

解析:酸碱指示剂石蕊溶液可鉴别溶液的酸碱性,A项正确;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或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都生成了水,但都不属于中和反应,B项正确;碳的氧化物、碳酸及碳酸盐虽然含碳元素,但因其性质与无机化合物相似,故不是有机化合物,C项正确;若采用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而采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变的,D项错误。

8.C

解析:向滤液中加入锌粉时,有气泡产生,说明稀硫酸过量,则铁和氧化铜均已反应完;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时,产生了CO2气体并且残留了固体,可推知样品中有C粉,残留的固体是新生成的氧化铜,故②错误;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又和铁发生了置换反应,由于铁无剩余,则CuSO4可能完全反应,也可能没有完全反应,那么残留固体的质量在完全反应时等于样品中CuO的质量,在不完全反应时小于样品中CuO的质量。

9.(1)A

(2)C

(3)E

(4)B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常识,选字母填空。葡萄糖是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聚乙烯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活性炭是吸附剂,而不是絮凝剂。

10.(1)NH+4 ClO-3 Al(NO3)3

(2)2Al+6HCl=2AlCl3+3H2↑(或2Al+3H2SO4=Al2(SO4)3+3H2↑)

(3)2KOH+CuSO4=Cu(OH)2↓+K2SO4

11.(1)①蒸发溶剂法 ②ACD

(2)压强

(3)有晶体析出 不饱和

解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知,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要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应采用蒸发溶剂法使大量NaCl析出。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解度减小,析出KNO3晶体,溶质的质量也减小,而溶剂水的质量不变,因为本题隐含了一个条件——不考虑水蒸发。

(2)由碳酸饮料的制作原理及过程可知,饮料瓶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

(3)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烧杯内液体温度降低,结合图1可知,甲试管中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晶体,乙中饱和石灰水反而变得不饱和。

12.(1)15

(2)2

(3)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1)从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磷元素是第15号元素。

(2)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Mg2+。

(3)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排在同一周期的各元素的原子,其电子层数相同。

13.(1)锥形瓶

(2)ab(或ac)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内注入水,观察漏斗内的液面是否下降

(3)CaCO3+2HCl=CaCl2+H2O+CO2↑澄清石灰水

(4)C

解析:(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检查气密性时,常先夹住排气管口,然后向漏斗内加入水,若气密性较好,容器内会密封一定体积的空气,产生的压强能支持液面不下降。

(3)CO2气体的检验是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变浑浊。

(4)粗盐的提纯步骤有溶解、过滤、蒸发等,溶解、蒸发时用到玻璃棒、烧杯,过滤、蒸发时用到铁架台,因此,不需要水槽。

14.(1)CaO+H2O=Ca(OH)2

(2)不成立

(3)Na2CO3 不成立

(4)固体NaOH和CaO部分变质成Na2CO3和CaCO3

(5)密封

解析:本题就实验室中常用干燥剂“碱石灰”的成分而引发了探究兴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久置的“碱石灰”因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反应而变质,为了确定是否完全变质而进行了实验探究。CaO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则由操作②的现象可判断样品中含有CaO;碳酸盐与酸反应时会产生CO2气体,由操作④⑤⑥的现象判断,样品中含有CaCO3和Na2CO3。综合起来考虑,可知该干燥剂“碱石灰”是部分变质。因此,为了防止“碱石灰”变质,在实验室中要密封保存。

15.设5g碳酸钠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加入的氯化钙溶液中含CaCl2的质量为y。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11 100

x y 4g

(1)106100=x4g x=4.24g

样品中杂质氯化钠的质量为:5g-4.24g=0.76g

碳酸钠样品中杂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76g5g×100%=15.2%

(2)111100=y4g y=4.44g

加入的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44g50g×100%=8.88%

答:略。

解析:解决本题首先要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分析得出第2次实验恰好完全反应,再利用该次实验的数据进行计算,否则计算是错误的。样品中杂质氯化钠的质量要用样品的质量减去碳酸钠的质量,不要错认为是生成的NaCl的质量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四)

1.A

解析:缺铁性贫血是由缺铁所引起的,食用“加铁酱油”可以补充铁元素,A项正确;用甲醛浸泡后的海产品有毒,对身体健康有影响,B项错误;地沟油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不能用其炸制油条,C项错误;亚硝酸钠是一种有害物质,不能添加到食品中,D项错误。

2.C

解析:粉笔写字时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项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B项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不会变成其他原子,C项错误;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着能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吸热或放热现象,D项正确。

3.A

解析:少量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可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A项正确;稀释浓硫酸时,为防止液滴飞溅,应将浓硫酸注入盛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以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B项错误;测定某溶液的pH时,应把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试纸不能用水润湿,C项错误;为了防止药品污染,在用胶头滴管向容器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D项错误。

4.D

解析:由于物质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20℃的饱和溶液X降温到10℃时,溶液X仍然是饱和溶液,A项正确;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B项正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项正确;从溶解度曲线上可以看出,X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同质量的X、Y饱和溶液从30℃降到10℃时,析出的X大于Y,D项错误。

5.A

解析:池塘土壤的pH=6,说明该池塘显酸性,要想使其显弱碱性,需要向该土壤中加入一种pH>7的碱性化肥。

6.D

解析:A项,氢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铁元素由0价变成了+2价,铜元素由+2价变成了0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项,氧元素由-1价变成了0价和-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铁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是+3,氢元素都是+1价,硫元素都是+6价,氧元素都是-2价,各种元素都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B

解析: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项错误;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B项正确;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C项错误;每个苯分子里含有6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D项错误。

8.D

解析: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这类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①错误;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②错误;金属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但金属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③错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久置后浓度变稀且质量减轻,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久置后浓度变稀但质量增加,④错误。

9.(1)Al

(2)Cl-

(3)H2O-2

(4)AlCl3

解析:氯化铝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铝,其化学式是AlCl3,氯化铝中金属元素的符号是Al,阴离子符号是Cl-,该溶液的溶剂是水,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可表示为H2O-2。

10.(1)在不断运动

(2)单质

(3)CO

(4)(食)醋

解析:之所以能闻到乙硫醇的气味,是因为乙硫醇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沙里淘金说明沙里有黄金,黄金属于单质;通常所说的煤气指的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碳酸钙、氢氧化镁都能与酸反应,厨房中的食醋属于酸类物质。

11.(1)O2 C

(2)

(3)C+O2点燃CO2

(4)化合物(或氧化物) 灭火(合理即可)

解析:(1)从图示信息和图例不难看出A中含有两种物质,一种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是C,另一种物质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其化学式是O2。

(2)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分子分裂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以及图C表示的信息可知,B图表示的是该化学反应的中间过程,应含四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

(3)综合上述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氧气和碳,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点燃CO2。

(4)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化合物和氧化物;二氧化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也可以用其灭火、作制冷剂等。

12.(1)导电 延展

(2)4Al+3O2=2Al2O3

(3)3

解析:(1)金属能够作导线是因为金属具有导电性和延展性。

(2)金属铝表面形成的致密的薄膜是氧化铝,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铝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铝,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Al+3O2=2Al2O3。

(3)根据PET纤维的化学式(C10H8O4)n可知,PET纤维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13.(1)ABCD CaCO3+2HCl=CaCl2+H2O+CO2↑

(2)装置漏气 药品量不足(稀盐酸或石灰石不足)(或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未伸入液面下)(答出两条即可)

(3)c→d→a→b

(4)向下

解析:(1)石灰石是固体,稀盐酸是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可选择的仪器包括A、B、C、D;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碳酸钙与稀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装置漏气、药品量不足(稀盐酸或石灰石不足)或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未伸入液面下等原因,都可造成收集不到二氧化碳。

(3)若要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应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就不能得到干燥的气体了,其导管口的连接顺序为c→d→a→b。

(4)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

14.CO2+2NaOH=Na2CO3+H2O

(1)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

(2)Na2CO3溶液呈碱性

(3)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出现红色且不褪色(合理即可)

解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1)为了赶走溶液中少量氧气,隔绝氧气以防止其对实验产生干扰,实验中应进行“加热”和“滴入植物油”处理。

(2)由于Na2CO3溶液呈碱性,所以在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会出现溶液变红色的现象。

(3)要证明是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引起的酚酞溶液颜色消失,可以取上述NaOH溶液稀释,加入酚酞溶液后出现红色且不褪色,即可证明此现象是由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所引起的。

15.(1)21.2

(2)设BaCl2的质量为x。

BaCl2+Na2CO3=BaCO3↓+2NaCl

208 106

x 40g×26.5%

208106=x40g×26.5% x=20.8g

该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8g150g×100%=13.9%

答:略。

解析:(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的质量为:80g×26.5%=21.2g。

(2)根据图像信息可知,当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40g时,碳酸钠与氯化钡恰好完全反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计算。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1.D

解析:A项是利用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B项利用的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性质;C项利用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性质;D项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2.C

解析:过滤时若搅拌浊液,会戳破滤纸;蒸发结晶时当有较多量固体析出时,即停止加热,余热可以将滤液蒸干;配制溶液时不需要酒精灯。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和装瓶等,故C项正确。

3.B

解析: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不是黄色火焰。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B项正确。

4.C

解析:电解水负极产生的是H2,具有可燃性,但不能支持燃烧;洗洁精去油污是乳化作用,并不是溶解;pH小于5.6的降水才称作酸雨。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C项正确。

5.D

解析: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过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极易引发“水华”或“赤潮”;铵态氮肥不能与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会发生反应放出氨气,从而降低肥效。CO(NH2)2中氮元素含量高达46.7%,属于高效氮肥,即使这样也不能过量使用,因此D项错误。

6.B

解析:人体缺少碘元素,会导致大脖子病;CO2气体本身没有明显的毒性;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用水灭火只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B项正确。

7.A

解析:B项,盐酸是混合物,氮气是单质,高锰酸钾却是含氧的化合物;C项,海水是混合物,硝酸属于化合物中的酸,五氧化二磷属于氧化物;D项,碳酸钠属于化合物中的盐,黄铜属于混合物,氧化铝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金刚石属于单质,冰是固态的水,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

8.C

解析:由化学式C5H4N3O2F可知,该药物是由C、H、N、O、F五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4∶2,即2∶1;该药物1个分子中碳元素的相对质量最大(60),因此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这种药物是由分子构成的,1个分子中含有15个原子,所以C项错误。

9.B

解析:A项,加肥皂水,可以鉴别出硬水,再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C项,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显红色的是白醋,显蓝色的是苏打水,显紫色的是蔗糖水;D项,燃烧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燃烧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腈纶,燃烧有烧纸气味的是棉纤维。碳酸钠遇稀盐酸冒气泡,而硫酸铵、氯化铵遇稀盐酸均没有明显现象,故选B项。

10.D

解析:t1℃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a,所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氢氧化钙相似;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很大,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法提纯a。将a、c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a溶液析出晶体,浓度变小,c溶液不能析出晶体,浓度保持不变,对照溶解度曲线可知a溶液浓度大于c溶液浓度,所以D项错误。

11.(1)不锈钢 金刚石

(2)维生素(或维生素C)

(3)NO2 +5

解析:第(3)问略难,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不难求出R是NO2;因为H元素化合价是+1,O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不难求出H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是+5。

12.(1)复分解

(2)3CO+Fe2O3高温2Fe+3CO2 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解答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即“题眼”。红棕色物质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单质B,初步确定为氧化铁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单质铁,C溶液显蓝色,初步判定是硫酸铜或氯化铜,由于A、B、C、D、E为初中化学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现在已知A是氧化物、B是单质、C是盐,那么D、E肯定属于酸、碱,再根据E既能与CaCO3反应,又能与A反应,所以E是酸(稀盐酸或稀硫酸),进而可知D是碱,由于D能转化为CaCO3,所以D是氢氧化钙。

13.(1)长颈漏斗 集气瓶

(2)2KMnO4△K2MnO4+MnO2+O2↑AC(或AE)

(3)CaCO3+2HCl=CaCl2+CO2↑+H2OB

(4)A D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靠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为蓝色(或棉花变为红色),则说明氨气已集满

解析:第(4)问略难。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NH3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反应原理是固\|固加热型,所以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A,收集装置是D;由题意可知,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酚酞溶液变红,据此可写出氨气验满的方法。

14.(1)偏大 有CO2气体生成 CO2+2NaOH=Na2CO3+H2O 木炭燃烧会产生CO,而CO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2)15% 缓冲气体产生的压力,更有利于注射器的活塞推进 装置三 空气与红磷充分接触,氧气能完全反应

(3)红磷不足量 氧气没有充分反应(合理即可)

(4)酸 红磷燃烧产生了P2O5,P2O5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解析:(1)止水夹未夹紧,导致集气瓶内气体受热逸出,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进入瓶中的水增多,所以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大;若将红磷换成木炭,木炭燃烧不仅生成了CO2气体,还生成了氢氧化钠溶液难以吸收的CO气体。

(2)用装置二进行实验,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为:15-925+15×100%=15%;装置二和装置三中都用到了气球,显然气球可以缓冲气体产生的压力,有利于注射器的推进和氧气的消耗;装置三中气球在玻璃管的另一端,有利于空气与红磷充分接触,使氧气能最大限度地被反应。

(3)若用装置二测得的结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有: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充分反应等。

(4)用装置一进行实验,磷燃烧生成P2O5,P2O5能与水反应生成磷酸,因此向集气瓶内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液体会立刻变红。

15.(1)23∶160

(2)97.4%

(3)设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x。

Fe+H2SO4=FeSO4+H2↑

98 2

x 0.4g

982=x0.4g x=19.6g

稀硫酸溶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19.6g80g×100%=24.5%。

答:略。

解析:(1)第一次、第二次加入的合金的质量相同,随着稀硫酸的增多,产生氢气的质量并没有增加,所以11.5g合金中的铁已反应完;第三次合金是23g,稀硫酸是80g,产生的氢气还是0.4g,说明酸反应完了,合金中的铁有剩余。综上,合金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11.5g∶80g=23∶160。

(2)80g的稀硫酸正好与11.5g铁合金完全反应,所以用此数据结合化学方程式即可计算出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

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y。

Fe+H2SO4=FeSO4+H2↑

56 2

y 0.4g

562=y0.4g y=11.2g

故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为:11.2g11.5g×100%=97.4%。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六)

1.B

解析:氨水挥发,是氨分子不断运动造成的,A项正确;构成每种物质的分子大小是一定的,将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B项不正确;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C项正确;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D项正确。

2.C

解析: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有燃烧现象发生,如食物腐烂、铁生锈等现象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没有出现燃烧现象,A项不正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B项不正确;氧气支持燃烧,把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燃烧得更旺,C项正确;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不会发生改变,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项不正确。

3.C

解析:根据图示,可计算出反应前混合物中含丙物质6%,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中含乙物质8%。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甲是反应物;乙物质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乙是反应物;丙物质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反应前后丁物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A项不正确;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B项不正确;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6%∶34%=3∶17,C项正确;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8%∶34%=14∶17,D项不正确。

4.C

解析: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净水方法,既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杂质,又能除去河水中可溶性杂质,A项正确;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鉴别,泡沫多的为软水,泡沫少的为硬水,B项正确;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它们的体积比是1∶2,而质量比是8∶1,C项不正确;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大多数是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D项正确。

5.D

解析:化石燃料燃烧会造成资源匮乏和空气污染,A项不正确;焚烧废旧塑料所产生的污染物会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B项不正确;焚烧废纸张所产生的烟雾会污染空气,且浪费资源,C项不正确;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既能减少能源消耗,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项正确。

6.B

解析: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B项符合题意;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7.D

解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pH小于7时,呈酸性;pH大于7时,呈碱性。菠萝的pH=5.1、杨梅的pH=2.5、苹果的pH=4.1,它们的pH都小于7,显酸性;柿子的pH=8.5,大于7,显碱性,D项正确。

8.C

解析: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A项不正确;“”、“”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B项不正确;每一种颜色的球代表一种元素,反应中的元素只用两种颜色的球代表,说明反应中共有两种元素参与,C项正确;根据反应的模型图可知,1个“”与3个“”反应生成2个“”,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应该为1∶3,D项不正确。

9.D

解析:①②是气体发生装置,①装置可以用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②装置可以用来H2O2分解制氧气,或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③④⑤是气体收集装置,③装置是用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氢气、氨气等;④装置是用来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⑤装置是用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如氢气、氧气等。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C三项正确;实验室中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①⑤装置不可行,D项不正确。

10.B

解析: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煤气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厨房里发生煤气泄漏时要先关闭阀门,阻止煤气进一步泄漏,然后再开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煤气的浓度,A项正确;变霉的大米含有黄曲霉素,黄曲霉素能损害人的肝脏,诱发肝癌等疾病,且在高温(280℃以上)时才能被破坏,在通常的蒸煮条件下不能被破坏,因此变霉的大米煮熟后也不能食用,B项不正确;燃放烟花爆竹易发生爆炸,容易引起可燃物燃烧,所以燃放烟花爆竹时,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C项正确;电器失火后首先要切断电源,否则容易引起更大的损失,D项正确。

11.C

解析:鲜鸡蛋中富含蛋白质,但奶油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油脂,A项不正确;饼干配料中除了白砂糖外,主要是小麦粉,小麦粉和白砂糖都属于糖类,B项不正确;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饼干中没有水果、蔬菜等成分,所以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饼干中缺乏维生素类营养素,C项正确;配料中含有食盐,食盐属于无机盐,D项不正确。

12.B

解析:氧化钙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减小,溶液的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时溶液中的氢氧化钙会析出,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项正确;在未冷却到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比20℃时的溶解度小,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甲溶液的小,B项不正确;由于加入了氧化钙粉末,溶液中溶剂量减小,20℃时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也会减小,C项正确;同一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配置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项正确。

13.B

解析: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不能共存,若在甲工厂的污水中含有氢离子,则氢氧根离子应该在乙工厂的污水中;氢离子不能与碳酸根离子共存,则在乙工厂的污水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不能与钡离子共存,则甲工厂的污水中含有钡离子;溶液中必须同时存在阴、阳离子,因此甲工厂污水中还含有硝酸根离子,乙工厂的污水中含有钠离子。综上,H+、Ba2+、NO-3应该在同一个工厂的污水中。因此,CO2-3和NO-3一定不在同一工厂的污水中,A项不正确;OH-和NO-3一定不在同一工厂的污水中,B项正确;H+和Ba2+一定在同一工厂的污水中,C项不正确;Na+和NO-3一定不在同一工厂的污水中,D项不正确。

14.C

解析:向一定量铁粉中滴加稀盐酸,在未加稀盐酸时不可能有氢气产生,A项不正确;向一定量硫酸铜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铁粉与硫酸铜发生反应(CuSO4+Fe=FeSO4+Cu),溶液中的溶质逐渐由CuSO4转化为FeSO4,Fe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uSO4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因此溶液的质量会逐渐减小,反应结束时,溶液质量才能保持不变,B项不正确;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但固体中的锰元素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C项正确;稀盐酸与一定量氢氧化钠反应,随着稀盐酸的质量不断增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氢氧化钠完全被反应掉,此时溶液中不存在氢氧化钠,D项不正确。

15.C

解析:甲实验中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蒸发只能除去水,A项不正确;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食盐溶解,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B项不正确;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时,量筒中的水是42mL(水的质量为42g),砝码质量是5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g5g+42g×100%>10%,C项正确;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增大溶液中溶剂的质量,D项不正确。

16.(1)金属 5

(2)失去 In3+

(3) 族

17.(1)①淀粉 ②金刚石 ③钛合金 ④食醋

(2)①石油 二氧化硫 ②太阳能、氢能、地热能、水能等(任填一种) ③BC

解析:(1)①米和面中含有的糖类物质主要是淀粉。②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金刚石的硬度比玻璃大,镶在玻璃刀头上可用来裁玻璃。③钛合金密度小、硬度大,不易被腐蚀,可制造“人造骨”。④食醋中含有的醋酸能与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等)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故可用食醋来除去水垢。

(2)①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②人类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潮汐能、氢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③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耗能高,A项不符合低碳理念;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B项符合低碳理念;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有利于节能减排,C项符合低碳理念。

18.(1)C

(2)混合物

(3)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或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大)

(4)①H2SO4+Zn=ZnSO4+H2↑、CuSO4+Zn=ZnSO4+Cu ②abc

解析:(1)青花瓷瓶使用的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橡胶充气艇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或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不锈钢锅使用的材料是由铁、铬、镍等组成的合金。因此选C项。

(2)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得到的,因此合金是混合物。

(3)黄铜片刻画纯铜片,能在纯铜片上留下明显的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大(或合金的硬度比纯金属的大)。

(4)①稀硫酸能与黄铜中的锌、氧化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锌、硫酸铜,因此溶液A中含有稀硫酸、硫酸锌、硫酸铜,步骤Ⅱ中加过量Zn,锌能与稀硫酸、硫酸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Zn=ZnSO4+H2↑、CuSO4+Zn=ZnSO4+Cu。②黄铜渣中含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要得到溶液A,必须通过过滤将不溶性物质除去,在溶液A中加入过量锌,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除去过量的锌和反应生成的铜也要经过过滤,因此,Ⅰ、Ⅱ中的操作过程均要有过滤操作,a项正确;黄铜渣中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黄铜渣中的Zn与ZnO都能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但黄铜渣中氧化铜的含量只有5%,而含Zn7%、ZnO31%,因此溶液A中ZnSO4的质量大于CuSO4的,b项正确;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锌发生的两个反应都能使溶液的质量增大,因此溶液A的质量小于溶液B的,c项正确;溶液B、溶液C中的溶质都是硫酸锌,经过蒸发、冷却,有硫酸锌晶体析出,得到的溶液C是饱和硫酸锌溶液,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溶液C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溶液B的,d项不正确。

19.A. 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装置的右端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即“长进短出”,否则二氧化碳不能与澄清石灰水充分接触,实验现象不明显 B.√ 氢气难溶于水,因此可用排水法收集 C.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0.(1)30 23

(2)4 36

(3)A

(4)BC

(6)1.063

解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100%=23%。

(2)所需硝酸钾质量为:40g×10%=4g,需要加水:40g-4g=36g,即36mL。

(6)稀释浓溶液时,需要知道所加水的质量,必须要通过浓溶液的密度计算出一定体积的浓溶液的质量,然后计算出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根据溶质的质量计算出稀溶液的质量,最后得出稀释时所需加水的质量。

21.(1)1、2、1、1 无水硫酸铜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证明碱式碳酸铜已经完全分解

(2)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F中液体通过导管倒流入E中,造成试管炸裂

(3)不能确定炭粉还原氧化铜的生成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因为可能有(1)中未分解的碱式碳酸铜在实验(2)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干扰对炭粉还原氧化铜产物的判断

解析:(1)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Cu2(OH)2CO3△2CuO+H2O+CO2↑。本实验的目的是制备氧化铜并检验产物,生成物中有CuO、H2O和CO2,检验水蒸气的存在可以用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后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因此C中放的试剂是无水硫酸铜。A中的固体氢氧化钠可以除去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防止对检验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干扰。比较表中最后两个数值可以看出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碱式碳酸铜已完全分解,可以停止加热。

(2)实验过程中,氧化铜被炭粉还原成铜(2CuO高温2Cu+CO2↑),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反应结束后,若先撤走酒精喷灯停止加热,导气管没有从石灰水中撤出,E冷却后内部压强减小,F内的石灰水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导管进入E,造成试管炸裂。

(3)实验过程中,若省略步骤三,就不能正确判断碱式碳酸铜是否完全分解,如果没有完全分解,在后面的加热过程中碱式碳酸铜会继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对氧化铜和木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检测产生干扰,即不能确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碱式碳酸铜分解产生的还是氧化铜与炭粉反应产生的。

22.(1)K2SO4和NH4Cl

(2)①不同意,因为AgNO3也可以与NH4Cl反应生成AgCl沉淀,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Cl ②稀盐酸(或稀硫酸)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结论

步骤1: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无气泡冒出

步骤2:另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另一支试管中,加足量蒸馏水溶解,滴加氯化钡溶液,并振荡无白色沉淀产生假设2成立

解析:(1)“氮、钾复合肥料”中必须有氮元素和钾元素,根据KCl、K2SO4、NH4HCO3、NH4Cl四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可知,假设4的成分是K2SO4和NH4Cl。

(2)①AgNO3可以确定Cl-的存在,但这四种试剂中除了KCl中含有Cl-外,NH4Cl中也含有Cl-,因此不能用AgNO3溶液直接确定复合肥料中是否含有KCl。②NH4HCO3中含有碳酸氢根离子,遇酸能产生CO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确定NH4HCO3的存在。③假设2认为复合肥料中含有KCl和NH4Cl,不含K2SO4和NH4HCO3,因此可以向固体混合物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由于混合物中没有NH4HCO3存在,因此没有气泡产生;将固体混合物配制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由于混合物中没有K2SO4存在,不会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

23.(1)H2O

(2)将混合物加热

(3)设55g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22g

①10644=x22g x=53g

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g55g×100%=96.4%

②11744=y22g y=58.5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58.5g+(55g-53g)55g+269.5g-22g×100%=20%

答:略。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X的化学式为H2O。

(2)NaHCO3受热易分解转变为Na2CO3,因此可使用将混合物加热的方法除去混在Na2CO3粉末中少量的NaHCO3。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七)

1.C

解析:“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使用了复合材料,故A项正确;耐高温的陶瓷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故B项正确;新能源是指核能、太阳能、氢能等,煤、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只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故C项错误;SiO2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故D项正确。

2.C

解析: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药液流下时腐蚀标签,故A项错误;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应伸到试管内,应竖直、悬空、正放,故B项错误;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防止盖上瓶塞时使瓶中试剂受污染,故C项正确;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故D项错误。

3.B

解析:将点燃的H2S气体的导管伸入盛有一定量O2的集气瓶内,开始阶段,氧气的量充足,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浓度减小,硫化氢燃烧生成单质硫;最后是硫化氢和已经生成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单质。所以,B项正确。

4.C

解析:由α\|丙氨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图可知,其化学式为C3H7O2N。α\|丙氨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7)=36∶7,故A项说法错误;由α\|丙氨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知,1个α\|丙氨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7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1个α\|丙氨酸分子中含有13个原子,故B项说法错误;由α\|丙氨酸的化学式可知,α\|丙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故C项说法正确;α\|丙氨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但α\|丙氨酸是由α\|丙氨酸分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D项说法错误。

5.C

解析: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故A项说法错误;由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钠离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故B项说法错误;根据信息表可知,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故C项说法正确;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镁离子,其离子符号是Mg2+,故D项说法错误。

6.B

解析:浓氨水敞口放置浓度会变稀,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微观上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A项解释正确;金属铁的热胀冷缩,是因为温度高时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受热时变大,降温时变小,故B项解释错误;二氧化碳无毒,而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的结构不同,故C项解释正确;稀硫酸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可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故D项解释正确。

7.C

解析:①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也会生成盐和水,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也会生成盐和水,所以此推理不正确;②碱溶液,溶质一定是碱类物质,碱的水溶液pH>7,碱性溶液,溶质可以是碱也可以是盐,如碳酸钠溶液,溶液也呈碱性,所以pH>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此推理不正确;③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稀硫酸都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所以此推理不正确;④氢气能在氧气中燃烧,甲烷也能在氧气中燃烧,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点燃甲烷与氧气的混合气体也可能发生爆炸,推理正确。故选C项。

8.A

解析:反应物是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一定条件CO+3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烷和水的计量数之比为1∶1,故A项正确;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则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B项错误;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2种,故C项错误;反应前后碳元素和氢元素的化合价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9.C

解析: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A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铁能与过量的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再过滤除去杂质,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B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碳酸钠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盐酸,不符合除杂原则,故C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二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木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10.D

解析: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本身质量不变,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故A项正确;向盐酸中加入水,则盐酸被稀释,酸性减弱,pH增大,但是不会大于或等于7,故B项正确;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铜和稀硫酸都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故反应开始时不能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即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然后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C项正确;加热蒸发稀盐酸,溶质氯化氢会蒸发,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D项错误。

11.(1)O2 CO2(合理即可)

(2)Ca2+ Cl-(合理即可)

(3)NH4H2PO4

12.(1)A

(2)骨质疏松

(3)乳化

(4)食醋

13.(1)甲

(2)相等(或甲=乙)

(3)N 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1)从图1中可以知道甲没有完全溶解,则说明甲中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2)图2中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所以它们形成溶液的质量也相等,结合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它们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

(3)根据图1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N表示的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知道,P点表示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4.(1)单质 红棕色

(2)G

(3)4Fe(OH)2+O2+2H2O=4Fe(OH)3

解析:(1)A点表示的物质化合价为0,物质类别是单质;B点表示的化合物是氧化铁,其颜色是红棕色。

(2)(NH4)2Fe(SO4)2属于盐,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它代表的点是G。

(3)F点表示的化合物是Fe(OH)2,C点表示的化合物是Fe(OH)3,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15.(1)BD(多、漏、错选均不得分)

(2)Cl2+2NaOH=NaCl+NaClO+H2O80

(3)BED(多、漏、错选或次序错误均不得分)

(4)N2H4+O2=N2+2H2O

解析:(1)配制溶液需要在烧杯内进行,需要用量筒量取水,用玻璃棒搅拌,还要用到胶头滴管,所以选择B、D。

(2)由Cl2+H2O=HCl+HClO,可知Cl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时,氯气先与水反应生成盐酸、次氯酸,盐酸、次氯酸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所以反应物是氯气和氢氧化钠,生成物是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用观察法配平即可;根据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投入的液氯与烧碱的质量之比为:(35.5×2)∶=71∶80。

(3)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所以要先将溶液加热蒸发,再降温使晶体析出,最后进行过滤,所以步骤为BED。

(4)肼除氧的反应物是肼和氧气,因为氧化产物无污染,所以是氢和氧结合成的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还有氮气,再根据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为N2H4+O2=N2+2H2O。

16.(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浓硫酸

(2)氢气(或氧气) 将空气排出集气瓶外,这样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生成物污染空气

(3)燃烧匙要由上而下缓慢伸入 实验过程要环保(合理即可)

解析:(1)实验Ⅰ给出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该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装置Ⅱ用于干燥二氧化碳,集气瓶中装入的试剂是浓硫酸。

(2)实验装置Ⅰ是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故可以制取氧气和氢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排除尽瓶内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可以用水吸收,防止空气污染。

(3)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有:①燃烧匙要由上而下缓慢伸入;②实验过程要环保;③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等。

17.(1)2NaOH+CO2=Na2CO3+H2O

(2)NaOH+HCl=NaCl+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若样品取多了,产生的气体可能超过注射器量程,若样品取少了,则产生的气体太少,无法测量

(3)(Ⅰ)偏小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完全被NaOH溶液吸收 (Ⅱ)26.5%

解析:试剂瓶的瓶塞没有及时盖上,氢氧化钠易潮解,潮解之后会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变质的烧碱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发生的反应是NaOH+HCl=NaCl+H2O和Na2CO3+2HCl=2NaCl+H2O+CO2↑;该方案中需要控制样品取用的量,这是因为若样品取多了,产生的气体可能超过注射器量程,若样品取少了,则产生的气体太少,无法测量。

(3)若步骤⑤中注射器A推拉速率过快,则测定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会偏小,理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完全被NaOH溶液吸收;根据实验所记录数据可以计算出生成CO2的质量,根据CO2的质量可以计算出Na2CO3的质量,根据Na2CO3的质量可以计算出该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8.(1)Cu\|Zn

(2)①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0g+50g-69.8g=0.2g

②设该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2

x y 0.2g

652=x0.2g x=6.5g

则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20g-6.5g20g×100%=67.5%

③982=y0.2g y=9.8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g50g×100%=19.6%

答:略。

解析:(1)Cu\|Ag合金中的Cu和Ag都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Cu\|Zn合金中的Zn可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故用稀硫酸能测出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八)

1.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钢铁生锈是由铁生成了新的物质铁锈(主要成分Fe2O3·xH2O),发生了化学变化;酒精挥发、石蜡熔化和干冰升华都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均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D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蔗糖和味精均易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符合溶液的特征,可制得溶液;芝麻油不溶于水,它与水混合振荡后形成的是乳浊液。

3.C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项正确;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稀释时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以防止水沸腾时酸液溅出伤人,B项正确;CO2的验满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集满,C项错误;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实验台上,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让液体沿着试管壁流进试管中,D项正确。

4.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产生的现象。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A项错误;因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时,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因此会看到有白雾产生,而烟则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产生的现象,B项错误;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项正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而非白色沉淀,D项错误。

5.C

解析:本题考查铁生锈的条件及生锈的快慢。铁生锈的条件是铁要与氧气、水接触。A项中铁钉未与水接触,D项中铁钉既没有与氧气接触,也没有与水接触,此两项中铁钉很难生锈。而B、C两项中铁钉均与空气(氧气)和水接触,满足了铁生锈的条件,但C项中还存在食盐,盐的存在会加快铁生锈的速度,因此选C项。

6.C

解析:本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H、O三种元素,反应后有O2生成(含O元素),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淀粉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而是否含有氧元素则不能肯定,C项正确。

7.A

解析:有机物指的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CO、CO2、H2CO3以及含CO2-3的物质除外,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乙醇、乙酸都是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物,故A选项正确;复合肥料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尿素中只含有氮元素,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磷酸氢二铵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只有后两者属于复合肥料,故B选项错误;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高锰酸钾虽然含有氧元素,但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C选项错误;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D选项错误。

8.C

解析:本题是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检查装置气密性,要求根据产生的宏观现象进行微观解释,实则考查分子的性质。手握试管,将试管加热,试管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因而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气体体积膨胀的主要原因则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因而正确答案为C。

9.A

解析:风能是由空气流动带动叶片旋转从而产生电能的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属于“绿色能源”,A项正确;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的燃烧会产生CO、SO2等有害气体,污染环境,B项错误;施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应合理使用,C项错误;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项错误。

10.B

解析:本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了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A项不符合题意;生石灰与水接触,生成熟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起到加热食物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蔗糖和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变化不明显,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1.C

解析: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当采取一定措施使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或几个不能满足时,燃烧即停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锅盖隔绝了氧气,A项正确;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是清除了可燃物,B项正确;酒精属于易燃物,碰倒酒精灯后,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时火焰一般比较大,用嘴很难吹灭,此时常用一块湿抹布覆盖,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C项错误;遇到火灾时,有害气体弥漫在上方,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起到过滤作用,蹲下靠近地面可减少吸入有害气体,D项正确。

12.B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2g(5g-3g),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丙的未知数为5,质量减少了4g(9g-5g),为反应物;该反应中甲和丙两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4,即1∶2;丁质量增加了2g(6g-4g),是生成物;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丁的质量之和,所以推断,此反应是分解反应,丙一定是化合物。因此,B项正确。

13.C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运用。选项A中的变量只有气体不同,通过比较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进行判断;选项B中实际上有两个对比实验:铜片上白磷与红磷,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同时白磷能燃烧说明其是可燃物,故可得出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C选项中虽然也是两个对比实验,但控制变量时忽略了只有干燥空气和铁存在时铁是否也能生锈的实验,因而不能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中必须有氧气存在的结论;D选项中通过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可知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14.D

解析:本题考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的能力。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受热分解制得的氧气却带有异常气味,氧气是无味气体,有异味说明生成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有气味的气体,因此生成的气体不是纯净物,而是混合物。将这种有异味的氧气通入蒸馏水中,再滴加含硝酸的硝酸银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元素。因此,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受热分解的过程中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了含有氯元素的其他气体,所以(1)(2)(3)都正确,选D项。

15.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是利用所鉴别物质的性质不同或反应时产生现象的不同加以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钾都易溶于水,加水溶解无法区别,A项错误;厕所清洁剂显酸性,炉具清洁剂显碱性,加入指示剂酚酞,前者显无色,后者显红色,现象不同,加入小苏打NaHCO3,会与炉具清洁剂发生反应产生气体,因而可以鉴别,B项正确;氧化铜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用稀硫酸可鉴别,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均不溶于水,C项错误;黄铜和黄金从颜色上看都是黄色,因而单从颜色上无法区分,D项错误。

16.B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实则考查学生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凡阴、阳离子结合能生成水、沉淀或气体,则它们不能共存。pH=11的溶液是碱性溶液,因而存在大量OH-。A项中CO2-3和Ca2+能结合生成CaCO3沉淀,二者不能共存;C项中H+和OH-能结合生成水,SO2-4和Ba2+能结合生成BaSO4沉淀,不能共存;D项中Cu2+和OH-能结合生成Cu(OH)2沉淀,不能共存。

17.D

解析:本题借助坐标图像考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学生对有关变量变化的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氧气不断放出,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也不断减轻,但剩余固体质量不会变为0,故选项A、B均不正确;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在反应前后,钾元素质量不变,当高锰酸钾全部分解完毕,剩余固体质量减轻至恒定,而锰元素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在反应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C项错误,D项正确。

18.A

解析:本题考查同类知识的归纳与整理。B项,甲醛有毒,不能用作食品的防腐剂;C项,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D项,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

19.(1)2N2

(2)O、H

(3)CaO2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书写及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原子概念的理解、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1)表示几个分子(或原子、离子)直接在化学式(或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前加数字几,2个氮分子即在氮气化学式N2前加数字2——2N2。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电解水是化学变化,氢原子(H)和氧原子(O)是此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此题是一道信息题,比较过氧化氢和过氧化钠的名称和化学式H2O2、Na2O2,可发现其中氧元素为-1价,则过氧化钙中氧元素亦为-1价,故化学式为CaO2。

20.(1)元素

(2)煮沸

(3)①②④

(4)糖类、维生素

解析:(1)“加锌酱油”、“加铁麦片”、“富硒茶”中的“锌”、“铁”、“硒”是指元素。

(2)硬水中含较多的钙离子和镁离子,通过煮沸的方法可将钙离子和镁离子转化为沉淀,从而降低水的硬度。

(3)可回收垃圾是指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烂菜叶无需回收。

(4)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属于营养素中的糖类,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米粥为婴幼儿提供的营养素是糖类和维生素。

21.(1)铝 失去 Al3+

(2)38 SrCl2 五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及离子符号、化学式的书写。(1)在原子里,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第13号元素是铝,最外层电子数为3,少于4个电子,因而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阳离子Al3+。

(2)锶原子中,x=2+8+18+8+2=38;由于锶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变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锶离子,符号为Sr2+,化合价为+2,故其氯化物的化学式为SrCl2;在元素周期表里,周期数=电子层数,锶原子电子层数为5,故锶元素位于第五周期。

22.坚硬 熔点高(或耐高温或化学性质稳定或高温下不易氧化等)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大理石坚硬,该合金材料制作的锯片能切割大理石,说明该合金材料坚硬;在切割时,飞速旋转的锯片与大理石之间因摩擦会产生高温,说明该合金材料熔点高,耐高温。

23.(1)B

(2)25 20%

(3)蒸发溶剂

解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1)查曲线图知,t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B。

(2)在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gA和100g水,降温到t1℃时,10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5gA物质,故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g25g+100g×100%=20%。

(3)使A、B、C三种物质的溶液都有晶体析出,采用的同一方法是不断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析出。

24.(1)将导气管堵住,往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一段液柱且高度维持不变,则不漏气(合理即可) 2H2O2MnO2△2H2O+O2↑(或CaCO3+2HCl=CaCl2+H2O+CO2↑或Zn+H2SO4=ZnSO4+H2↑) C(或D或E)

(2)氨气密度比空气小 极易溶于水(或氨水呈碱性)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常见气体的制取与性质。(1)根据气密性检查的原理,通过装置内外压力差产生明显现象从而判断是否漏气。可采取的方法是:将导气管堵住,往漏斗中注水,若能形成一段液柱且高度维持不变,则不漏气;或向长颈漏斗内倒水,长颈漏斗末端浸入液面以下,再向导管内吹气(或吸气),如果长颈漏斗内倒吸一段水柱(或长颈漏斗口冒气泡),则不漏气;或向长颈漏斗内倒水,使长颈漏斗末端浸入液面以下,再将导管口放入水中,用热毛巾包住锥形瓶,若导管口冒气泡,则不漏气。用B装置制取气体,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故可以是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也可以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还可以是用锌粒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氢气。

(2)从所做实验发现:收集氨气时采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密闭试管中,产生的负压能形成喷泉,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酚酞溶液进入试管后形成的是红色喷泉,说明试管中溶液显碱性,即氨水显碱性。

25.(1)2Mg+O2点燃2MgO

(2)2Al+Fe2O3高温2Fe+Al2O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置换反应概念的理解和信息方程式的书写。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虽然铝粉和氧化铁的反应没有学过,但依据此信息,则可推知生成物是单质铁和化合物氧化铝。

26.(1)分离空气、水和二氧化碳

(2)2H2+CO2=2H2O+C

(3)2H2O通电2H2↑+O2↑

解析:本题通过流程图考查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通过箭头指向看懂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座舱中人体呼出的空气、CO2和H2O,通过装置Ⅰ进行了分离。装置Ⅰ中分离出来的CO2和装置Ⅲ中出来的H2发生反应生成了C和H2O,生成的H2O又进入装置Ⅲ中,装置Ⅲ同时将产生的O2输送到座舱中供宇航员呼吸。

27.(1)CaO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Fe、Cu Fe2+

解析:本题是一道框图推断题,考查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寻找题眼和突破口。题干中已告知八种物质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根据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知C是CaCO3,D是G与碱反应后生成的蓝色沉淀,故D为Cu(OH)2。再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CaCO3在高温下分解生成CaO和CO2,且A为金属氧化物,故A为CaO,B为Ca(OH)2。Ca(OH)2和H反应的生成物为CaCO3和NaOH,可反推出H为Na2CO3。由于D是Cu(OH)2,故G为可溶性铜盐,向该铜盐溶液中加入锌粉和铁粉,由于锌比铁活泼,故锌优先与铜盐反应,生成铜单质和锌盐,滤渣中一定存在置换出的铜单质;又滤渣E中加入稀硫酸,有无色气体放出,故滤渣中一定还存在铁,可能存在锌,同时也说明铜盐已全部反应,滤液F中一定存在Zn2+,可能存在Fe2+。

28.实验一:溶液变红色 NaOH+HCl=NaCl+H2O

实验二:【合理质疑】如果有NaOH存在,含有酚酞的溶液应为红色 【设计实验】锌(或铁或氧化铜或碳酸钠或紫色石蕊溶液等)(合理即可) 产生气泡

解析:实验一:氢氧化钠是碱,其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盐酸是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二:因为溶液为无色,而碱能使酚酞变为红色,因而小虎的猜想不合理。由此推知,二者可能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酸有剩余。设计实验时只需检测反应后溶液中是否含有酸,检测时可根据酸的五个性质:与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和碳酸盐反应,选取反应时能产生现象的物质,如可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或者活泼金属锌、氧化铜、氢氧化铜、碳酸钠等,均可证明小军猜想成立。

29.【方法探究】CO+CuO△Cu+CO2、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CO2↑+H2O(任写一个即可)

【方法运用】MgSO4(或硫酸镁) BaCl2+K2SO4=2KCl+BaSO4↓ MgCl2、KCl、NaCl(或氯化镁、氯化钾、氯化钠) MgCl2+2NaOH=2NaCl+Mg(OH)2↓(合理即可) OH-、Cl- HCl

解析:本题考查除杂方法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应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法探究】对于气体中含有的另一种气体杂质,不能采用燃烧法除去,因为气体燃烧时,即使杂质气体转化成了要提纯的气体,如果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则有可能爆炸,如果敞口燃烧,则无法收集气体,故方案B不合理。

【方法运用】运用思路一:BaCl2+加入试剂=MgCl2+BaSO4↓,由此推知加入试剂为MgSO4。运用思路二:混合粉末加入足量水后,氯化钡与硫酸钾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BaCl2+K2SO4=2KCl+BaSO4↓,则滤液B中含有MgCl2、NaCl、KCl,可能还含有未反应完的BaCl2或K2SO4,滤液中的Na+、K+不能通过加入试剂转化为沉淀,此时,则需将MgCl2先转化为沉淀,加入的试剂甲为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方程式为MgCl2+2NaOH=2NaCl+Mg(OH)2↓,由于加入的碱过量,故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为OH-和Cl-。过滤后在滤渣Mg(OH)2沉淀中再加入稀盐酸,将Mg(OH)2沉淀转化为要提纯的物质MgCl2:Mg(OH)2+2HCl=MgCl2+2H2O,蒸发后可得MgCl2固体。

30.(1)所用稀硫酸中溶质H2SO4的质量为:50g×9.8%=4.9g

(2)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Na2SO4的质量为y,生成CO2的质量为z。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98 142 44

x 4.9g y z

106x=984.9g x=5.3g

固体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为:10g-5.3g10g×100%=47%

(3)984.9g=142y y=7.1g

984.9g=44z z=2.2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g-5.3g+7.1g10g+45g+50g-2.2g×100%=11.5%

答:略。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1.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项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项中氢气燃烧的生成物是水,C项中葡萄糖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了酒精,D项中菜刀中的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Fe2O3),此三项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2.C

解析:②油脂是六大营养物质之一,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物质,人每天都必须要摄入一定量的油脂补充体内所需营养,但摄入过多会导致人体发胖,影响健康,因此,人体每天只要食用适量即可。④钙是人体骨骼中的主要组成元素,青少年正处在发育阶段,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钙,在人体内钙也要参与新陈代谢,成年人体内的钙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代谢到体外的钙需要得到补充,因而成年人每天也要补充钙。

3.C

解析:在化学用语的表述中,宏观概念用组成,微观概念用构成。A项,元素是宏观概念,应用组成;B项,单宁酸分子是微观概念,应用构成;分子中原子个数比等于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比,故C项正确;D项,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52个氢原子,氢分子是一种物质,单宁酸分子也是一种物质,两者都是纯净物,故不能说一种物质中含有另一种物质。

4.B

解析:天平正确称量化学药品时,要本着“左物右码”的原则,A项中药品和砝码放反了,错误;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物为固、液,不需要加热,故发生装置选择不加热装置,又因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与空气中的成分不发生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项正确;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以防止试管口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的水,回流引起试管加热部位受热不均而炸裂,故C项错误;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pH试纸应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醮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D项中直接将pH试纸放入溶液中测量,会污染溶液,错误。

5.D

解析: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故金属钛的化学式为Ti,A项错误;Ti3+是Ti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形成的,Ti原子有22个电子,失去3个电子后还剩19个电子,故B项错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故C项错误;图表中左上角的“22”表示Ti的原子序数是22,质子数是22,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22,故D项正确。

6.C

解析:“低碳生活”的内涵就是减少碳的排放量。短时间内电脑不用转为休眠模式,节约电的用量,电是由煤燃烧的火力产生的,节约用电就是减少煤的燃烧,煤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也就是减少了碳的排放量,故A项正确;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的同时减少了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B项正确;一次性餐具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电等能源,用完后回收不及时会污染环境,既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又污染了环境,因而C项错误;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就是减少了电的使用,同理也减少了碳的排放量,故D项正确。

7.B

解析: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NiO(OH)只是一种物质,因而是纯净物,故A项错误;化学方程式“=”左边的物质是反应物,右边的物质是生成物,故B项正确;由化学式知,Ni(OH)2由Ni、H、O三种元素组成,故C项错误;Ni(OH)2中,OH-的化合价为-1,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Ni的化合价为+2,D项错误。

8.A

解析:A项,CO与碱不发生反应,故碱溶液不能吸收CO,CO仍会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错误;B项,反应在封闭的空间里进行,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正确;C项,用酒精灯点燃的红磷在进入集气瓶一瞬间,红磷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使集气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压变大,会有部分气体进入空气中损失掉,此装置利用阳光点燃,集气瓶内与外界无物质交换,故测定结果更精确,正确;D项,用弹簧夹将橡皮管夹紧,再从长颈漏斗上端注水,形成一个稳定的液柱,则装置不漏气,如液面下降直至持平,则装置漏气,此种方法检查装置气密性现象更明显,正确。

9.A

解析: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都是碳单质,故常温时化学性质稳定,A项错误;“碳海绵”具备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其具有吸附性,故B项正确;“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材料,说明它的密度小,故C项正确;高温时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t1℃时C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A项错误;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A的质量为30g,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可溶解15gA物质,剩余15gA物质未溶解,固液共存,形成的溶液质量是65g,故B项错误;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明显,蒸发结晶,两者都有晶体析出,是混合物,不能提纯A,故C项错误;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C>A,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温度升高到t2℃时,A、B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中A、B的质量未增加,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与t1℃时相等,C的溶解度减小,质量分数变小,有固体析出,是饱和溶液,固液共存,溶解度大于t1℃时A的溶解度,小于t1℃时B的溶解度,因此C的质量分数比A的质量分数大,比B的质量分数小,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故D项正确。

11.(1)Fe 塑料

(2)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3)乳化

(4)煮沸

(5)风能、核能、潮汐能、水能等(合理即可)

解析:(1)合金是指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物质。铸铁中含有C,故是合金。金属和玻璃是无机物,塑料是有机物。

(2)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少一个即可达到灭火目的,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住,油与空气被锅盖隔绝,具备可燃物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个条件,缺少了空气,故能灭火。

(3)洗涤剂清洗油污时,将大的油滴变成小的油滴,随水流走,故是乳化功能。

(4)洪涝灾区的水硬度大,有细菌等微生物,日常生活中通过煮沸法就可达到降低水的硬度和杀菌的目的。

(5)未来的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水能、生物质能、化学能等。

12.(1)Fe2O3+3H2SO4=Fe2(SO4)3+3H2O

(2)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无气泡生成则完全失效(合理即可)

(3)①选取的酸的种类不同 ②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

(4)CO2 Fe2O3+3CO高温2Fe+3CO2

解析:(2)铁反应完时,“双吸剂”完全失效;铁还有剩余,则“双吸剂”未完全失效。只要检验铁是否存在就可以知道“双吸剂”是否失效,检验方法是: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无气泡生成则完全失效。

(3)①比较因素不同,其他因素都要相同,才具有可比较性。比较锌、铁的活动性强弱,锌、铁的金属不同,酸的种类、浓度、体积等均要相同,而实验一中酸的种类不同,故不够合理。②若铁的活动性小于铜,不发生反应,无现象;若铁的活动性大于铜,则发生反应Fe+CuSO4=FeSO4+Cu,铁置换出铜,铜是红色固体,故现象是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4)焦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CO2与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CO在高温条件下还原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生成Fe和CO2,故A的化学式为CO2,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高温2Fe+3CO2。

13.(1)分液漏斗 锥形瓶

(2)②

(3)Ⅱ装置中装满水 2H2O2MnO22H2O+O2↑

(4)紫色石蕊溶液 试管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防止液体倒吸

解析:(2)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装置Ⅰ、Ⅱ可直接进行的是气体的收集实验,装置Ⅱ左边进气管短,右边出气管长,收集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将空气从下方排出,达到收集气体的目的,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收集的气体会从下方的长管口流出,收集不到气体,而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故选②。

(3)若在不改变Ⅰ、Ⅱ装置的仪器及位置的前提下用于收集氧气,集气瓶中应选择密度比氧气大的气体或液体,才能自上而下将集气瓶内物质排出,达到收集氧气的目的,根据实际实验的条件,选择集气瓶中装满水最为现实、可行。

(4)利用Ⅰ、Ⅲ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溶液检验,若溶液变红则生成了碳酸。因CO2能溶于水,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必须将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除去,C装置具有干燥作用;CO2既能溶于水,又与水发生反应,气体被消耗,会引起倒吸现象,因而C装置同时具有干燥和防止液体倒吸双重作用。

14.【提出猜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方案设计】(1)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吸收水蒸气,干燥气体

【实验探究】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防加热时爆炸

【结论】H2

【思维拓展】酸

解析:【提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微观世界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可知,由题给物质Fe、CuSO4、H2O,可猜想气体可能是SO2、O2、H2。

【方案设计】(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气体通入装置中一般起到吸收水蒸气,干燥气体的作用。

【实验探究】原来装置内有空气,空气中有氧气,如果先点燃酒精灯,装置内温度升高,通入的可燃性气体与O2混合,高温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加热前应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空气排净,以防加热时爆炸。

【结论】实验过程中发现A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可证明该气体不是SO2。C装置中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由于O2与CuO不反应,H2能还原CuO,发生反应H2+CuO高温Cu+H2O,Cu是红色固体,故产生的气体是H2。

【思维拓展】生成了H2,发生了置换反应,题给物质有Fe、CuSO4、H2O,其中,Fe与H2O不发生反应,Fe与CuSO4反应无H2生成,CuSO4与H2O不反应,Fe的活动性比H大,能与酸反应生成H2,Fe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与酸不反应。因此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酸。

15.【进行猜想】C Na2CO3(或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

【实验探究】Na2CO3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得出结论】4Na+3CO2点燃2Na2CO3+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合理即可)

解析:【进行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钠与CO2反应,从教材上学过的物质可猜想黑色颗粒只有C单质,白色物质可能是Na与C、O组成的化合物,即Na2O或Na2CO3或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生成物中也不可能出现氢元素,故乙同学观点错误。

【实验探究】由方案2的实验操作①知,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发生反应CaCl2+Na2CO3=2NaCl+CaCO3↓,出现白色沉淀CaCO3,验证有CO2-3存在,白色物质中有Na2CO3,实验操作②静置片刻,反应完全,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由于加入了过量的CaCl2溶液,清液中有剩余的CaCl2,有反应生成的NaCl,因Na2CO3完全反应,清液中没有Na2CO3,CaCO3是不溶物,清液中也不存在,又因CaCl2、NaCl溶液呈中性,所以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后,溶液呈中性。如有Na2O,Na2O与水反应生成NaOH,溶液呈碱性,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会变红,但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证明白色物质是Na2CO3。方案1的样品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Na2CO3溶液呈碱性,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会变成红色;而Na2O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使溶液呈碱性,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也会变成红色,因此无法验证白色物质是Na2O或Na2CO3或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得出结论】由【进行猜想】知生成的黑色固体为C,由【实验探究】知生成的白色物质是Na2CO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4Na+3CO2点燃2Na2CO3+C。通过以上探究可以知道,Na可以在没有氧气的气体中燃烧;金属Na能在CO2气体中燃烧;金属Na着火不能用CO2灭火等。

16.设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2.2g

10044=x2.2g x=5g

混合物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6g-5g6g×100%=16.7%

答:略。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

1.D

解析: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与铵态氮肥研磨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发生了化学变化。

2.A

解析:钛、镍、铬、锆、铜属于纯金属,纯金属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

3.A

解析: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气体,属于混合物。

4.B

解析:少用或不用有害物质以及少排或不排放有害物质,可以真正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C

解析:宇宙飞船需要的燃料应该能够减轻飞船的重量,同时还要符合热值高、无污染的特点。A、B两项在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排除;D项中CO本身有毒,不适合用在宇宙飞船中。

6.B

解析: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塑料包装袋中的材质属于合成材料。

7.C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取决于温度、接触面积的大小以及氧气的浓度。在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小,铁丝不能燃烧;在氧气中氧气的浓度大,所以铁丝可以燃烧剧烈。

8.C

解析:霉变的大豆含有黄曲霉素,有毒,A项不正确;亚硝酸盐容易致癌,B项不正确;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是重金属离子,有毒,D项不正确。

9.C

解析:两瓶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分别与石蕊溶液接触,都变红。但由于甲瓶中的二氧化碳在石蕊溶液上方,未充分溶解,振荡时二氧化碳会充分溶解,使瓶内压强减小,所以甲瓶变瘪;乙瓶中由于二氧化碳从石蕊溶液中逸出时已充分溶解,所以振荡后压强无明显变化。

10.A

解析: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

11.C

解析: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柠檬酸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排除A项;柠檬酸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B选项错误;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8∶7,不是质量比,排除D项。

12.A

解析:X反应前质量为0,反应后质量为5.6g,不可能是催化剂,B项错误;4.4g丙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是0.8g,生成的7.2g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也是0.8g,所以X中一定不含氢元素,C项错误;反应前氧元素总质量是12.8g,反应后生成的水中含氧元素6.4g,生成的二氧化碳中含氧元素3.2g,水和二氧化碳共含氧元素9.6g,小于12.8g,所以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D项错误。

13.A

解析:Na2CO3加稀盐酸会生成氯化钠,蒸发后得到食盐固体,没有引进杂质,A项正确;高温能除去碳酸钙,无法除去氧化钙,B项错误;稀硫酸与铁反应,不能与铜反应,C项错误;CaCO3中含Na2CO3,加水后,碳酸钙难溶于水,过滤即可得到碳酸钙,D项错误。

14.(1)2H2 Fe2+

(2)CH4 NH4Cl

解析:(1)在氢气的化学式前填2,表示分子个数;氯化亚铁中的阳离子是铁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2个单位正电荷。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化学式为CH4;氮肥的种类很多,如氯化铵、硝酸铵、硫酸铵、尿素、氨水等,其中含氯元素的氮肥是NH4Cl。

15.(1)2H2+O2点燃2H2O

(2)化合反应

(3)分子 原子

16.(1)=

(2)甲

(3)A

解析:(1)溶解度曲线交点处,表示该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的大,所以,3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

(3)20℃时,将50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溶解后剩余10g甲,升温到30℃时(不考虑水蒸发),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将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先增加后保持不变,溶剂的质量仍然是100g,保持不变。

17.(1)Fe+2HCl=FeCl2+H2↑

(2)3Fe+2O2点燃Fe3O4 C+O2点燃CO2

(3)NaCl、FeSO4

解析:(1)袋内的物质含有铁,加入稀盐酸时,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2)袋内物质含有的铁和碳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3)将袋内物质加入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氯化钠不与硫酸铜反应,留在滤液中,所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和硫酸亚铁。

18.(1)过滤

(2)CuSO4

(3)2NaOH+MgCl2=Mg(OH)2↓+2NaCl

(4)不能

解析:(1)无色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分离出沉淀和滤液的操作是过滤。

(2)从粉末加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3)无色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此白色沉淀一定是氢氧化镁。

(4)过滤后的滤液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离子,因一定含有氯化镁,所以原粉末中是否含氯化钠无法确定,同时,原来的硝酸钠也不与所加试剂反应,因此根据此实验无法确定原粉末中含有氯化钠和硝酸钠。

19.(1)检验气体的纯度

(2)1/3

(3)较多量固体

(4)水倒进浓硫酸里

解析:(1)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先检验纯度。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太多时加热容易溅出。

(3)蒸发操作时,待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应该停止加热,以免固体飞溅或暴溅。

(4)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以免酸液飞溅发生事故。

20.(1)集气瓶

(2)2KClO3MnO2△2KCl+3O2↑

(3)AD(或AE)

(4)B

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由于制取氧气的药品是固体,且需要加热,所以用A作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气法收集。

(4)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条件是常温,应选择发生装置B。

21.(1)② ③

(2)B→D→C→G→H→F

(3)先通一会儿CO

(4)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3CO+Fe2O3高温2Fe+3CO2

(5)点燃

解析:(1)甲酸和浓硫酸都是液体,用液体制取气体CO应选用装置②;一氧化碳中的甲酸气体可以用碱的溶液吸收除去,常用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2)CO还原氧化铁,用装置⑤,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若检验气体产物,应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所以各仪器的接口连接顺序为B→D→C→G→H→F。

(3)对氧化铁粉末加热前,由于试管里含有空气,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应该先通一会儿CO,排净空气再加热。

(4)对装置⑤加热时可看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5)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尾气中的CO可以进行点燃处理。

22.(NH4)2SO4(或硫酸铵)

(1)④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2)HCl(或氯化氢) ③

(3)BaCl2(或氯化钡) 无白色沉淀 有白色沉淀 (NH4)2SO4+BaCl2=BaSO4↓+2NH4Cl

解析:该化肥共有四种,已经对三种进行了猜测,所以猜想②为剩余的一种,即硫酸铵。

(1)取少量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说明该化肥不是铵态氮肥,只有尿素不是铵态氮肥,所以猜想④不成立。

(2)当加入稀盐酸时无气泡,说明不含碳酸根离子,则猜想③不成立。

(3)猜想①和猜想②都含有铵根离子,因此需要确定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可用氯化钡溶液,若有沉淀则为硫酸铵,无沉淀则为氯化铵。

23.(1)烧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g20g+180g×100%=10%

(2)用去烧碱的质量为:40g×10%=4g

设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x。

CH3COOH+NaOH=CH3COONa+H2O

60 40

x 4g

6040=x4g x=6g

食醋中醋酸的质量分数为:6g200g×100%=3%

解析:(1)烧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溶剂的质量是180g,溶液的质量则为:20g+180g=200g,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即可计算出烧碱的溶质质量分数。

(2)将烧碱的实际用量4g代入醋酸与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出食醋中溶质的质量,再结合食醋的质量200g,即可计算出食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一)

1.A

解析:大米酿成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C

解析: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是氧化物,属于纯净物。

3.C

解析:验满氧气时,带火星木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A项错误;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B项错误;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D项错误。

4.D

解析:钾肥中含有的营养元素是钾。

5.A

解析:Na在化合物中显+1价,O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设Si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规律有:(+1)×2+x+(-2)×3=0,求得x=+4。

6.B

解析:焚烧废旧塑料虽能减少白色污染,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属于废物利用。

7.D

解析:金刚石是无色透明固体,A项错误;金刚石和石墨在常温下性质比较稳定,B项错误;石墨不能用来裁玻璃,C项错误。

8.D

解析: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酒精分子在不断运动。

9.C

解析:自来水厂在净化水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操作是沉淀、过滤、消毒等,不使用蒸馏。

10.B

解析:碳酸氢钠可与盐酸发生反应,减少胃酸,且生成物对人体无害。

11.B

解析:面粉加工厂周围含有大量可燃性粉尘,且与空气充分接触,遇火易发生爆炸,“严禁烟火”可以防止可燃性粉尘发生爆炸。

12.A

解析:“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化学反应事实,不属于实验现象。

13.C

解析: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继续燃烧,实验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14.D

解析:探究MnO2对H2O2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即使用H2O2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相同。

15.C

解析:氯化钠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A项不正确;铜排在氢后边,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B项不正确;碳酸钙不溶于水,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因此D项不正确。

16.(1)P

(2)2He

(3)Fe2+

(4)KCl

解析:(1)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为P。

(2)1个氦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为He,2个氦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边填上数字2。

(3)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在铁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注2+。

(4)氯化钾中钾为+1价,氯为-1价,据此可写出化学式。

17.(1)126.9 会

(2)A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解析:(1)根据碘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可查得其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过量补碘会影响人体健康。

(2)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总数的粒子属于阳离子,因此A属于阳离子;B与碘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18.(1)糖类 青菜(合理即可)

(2)元素

(3)煮沸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合理即可)

(4)pH试纸(或pH计)

(5)点燃(或灼烧)

解析:(1)米饭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炖牛肉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和油脂,鸡蛋汤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为使营养均衡,还缺的营养素是维生素,建议增加的食物是青菜或水果。

(2)铁强化酱油中的“铁”是指铁元素。

(3)生活中常用于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煮沸。防治水体污染的方法有多种,答出一种即可。

(4)测定厨房清洁剂的酸碱度可用pH试纸或pH计。

(5)根据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燃烧的气味不同,区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的方法是点燃(或灼烧)闻气味。

19.(1)50

(2)在20℃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BC

解析:(1)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查出,5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2)M点是指在20℃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因此若A固体中含有少量固体B,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4)将50℃时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的方法,因此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20.(1)吸附

(2)BD

解析:(1)防PM2.5专用口罩中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2)使用太阳能和市区内禁止燃放鞭炮可以减少PM2.5污染,而开私家车出行、焚烧农田里的秸秆反而会加重PM2.5污染。

21.(1)A

(2)2∶1∶2

(3)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A是化合物,B、C是单质。

(2)该化学反应中,A粒子是2个,生成1个B粒子、2个C粒子,A、B、C三种粒子的个数比是2∶1∶2。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2.(1)4Al+3O2=2Al2O3 化合反应

(2)Fe2O3+3H2SO4=Fe2(SO4)3+3H2O

(3)D

解析:(1)铝制品耐腐蚀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其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3)由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为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可将其灼烧,如果变黑则为假黄金;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如果反应生成银白色物质则为假黄金;可与稀盐酸反应,如果反应有气泡产生则为假黄金。硫酸锌与真、假黄金均不能发生反应。

23.(1)供给呼吸(合理即可)

(2)C(或CO或CH4)(合理即可)

(3)CO2+Ca(OH)2=CaCO3↓+H2O(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C是最常用的溶剂,可知C是水,E是最清洁的燃料,可知E是氢气,据此推断A是氧气,其用途是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

(2)D常温下易分解生成B和C,C是水,可知D是碳酸,B是二氧化碳,据此可推知,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F可能是碳或一氧化碳或甲烷等物质。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可转化为水,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24.(1)计算

(2)50mL 凹液面最低处(或液面最低处)

(3)不变

解析:(1)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其配制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

(2)设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x×6%=50g×3%,x=25g,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因此应选择量程为50mL的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瓶外,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25.(1)长颈漏斗

(2)DF a

(3)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O2↑ 气泡连续并均匀冒出时

解析:(1)仪器B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制取二氧化碳除已经选用的仪器A、B外,还需要选择D、F两种仪器;按照长进短出的原则,要收集干燥的该气体,应将发生装置与G中的a端相连接。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因此还需要增加的一种主要仪器是酒精灯;高锰酸钾受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开始收集的适宜时刻是产生的气泡均匀且连续时。

26.(1)Ca(OH)2+2HCl=CaCl2+2H2O

(2)步骤二的A试管中液体变红色(合理即可)

(3)【猜想】CaCl2 【小组讨论】二 【实验探究】有气泡产生 【讨论交流】CaCl2、ZnCl2(或氯化钙、氯化锌)

解析:(1)试管B中物质是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2)酚酞溶液遇到碱溶液变红,因此可通过步骤二的A试管中液体变红色来证明水中溶有氢氧化钙。

(3)根据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溶质除猜想一、二外,还可能是只有氯化钙;而猜想二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其中的Ca(OH)2与HCl可以发生反应。加入锌粒后,如果有气泡产生,则可证明猜想一正确。实验后,试管中所得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锌,可能含有氯化氢。

27.(1)24∶5

(2)64.5

解析:(1)氯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2)∶(1×5)=24∶5。

(2)氯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5+35.5=64.5。

28.(1)4.4

(2)设12.5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10044=x4.4g x=10g

补钙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12.5g×100%=80%

答:略。

解析:(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2.5g+53.5g-61.6g=4.4g。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二)

1.B

解析:推广利用太阳能,循环使用生活用水,回收有机垃圾生产沼气,都可以节能减排;而家用电器处于待机状态也会消耗电能,因此它不符合低碳理念。

2.A

解析:熄灭酒精灯使用灯帽极易盖灭,因为隔绝了氧气。用天平称量药品,应遵守左物右码的原则;过滤时,浊液应用玻璃棒引流;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将液体从试管口悬空滴下。

3.D

解析:镁带作照明弹、红磷作烟幕弹均利用其可燃性,氧气供给呼吸是利用其氧化性。干冰作制冷剂,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的物理性质。

4.C

解析:通常铁丝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太慢,不适宜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将白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蜡烛不完全燃烧,因此可得到炭黑;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以清除试管内壁上的油污;在塑料瓶里放入一层活性炭,不仅可以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

5.A

解析:汞的元素符号是Hg。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而不是200.6g;汞原子核内质子数为80,中子数应是121(201-80);汞具有金属元素的一切特性,因此它属于金属元素。

6.A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原子得到电子可形成阴离子,失去电子可形成阳离子;一百多种元素,组成了目前已知的三千多万种物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这是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7.B

解析:溶液是均一的,所以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有些溶液是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除水之外,还有一些溶剂,如酒精、汽油等。

8.C

解析:读图可知,X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快速增大,Y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缓慢增大,Z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结晶Y可以蒸发溶剂(海水晒盐的原理),A项正确;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时,X和Y不结晶,溶液浓度不变,Z结晶,溶液浓度减小,显然所得溶液的浓稀关系是Y>X>Z,B项正确;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质量不仅与溶解度变化有关,还与原饱和溶液的质量有关,由于X、Y饱和溶液的质量没有提供,因此无法判断它们析出晶体的多少,C项错误;t3℃时,等量的水溶解X的质量多于Y,即所得溶液质量X>Y,D项正确。

9.D

解析:含有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的是1个茶氨酸分子,不是茶氨酸;虽然茶氨酸分子中氢原子个数多,但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很小,导致茶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茶氨酸分子中碳、氮原子的个数比为7∶2,这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4×2)=3∶1。茶氨酸属于含氧化合物,不是氧化物。

10.D

解析:磷矿粉难溶于水,因此排除选项B;样品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没有氨臭味,说明不是铵盐,因此排除选项A、C。综上,这包化肥是氯化钾。

11.C

解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炉子上放水不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生石灰在水存在时,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因此不能用生石灰干燥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将pH试纸用水润湿,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这样测出的pH不准确。羊毛线是蛋白质,棉线是纤维素,两者灼烧产生的气味明显不同(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有烧纸气味的是棉线)。

12.B

解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铝的后面,铜不可能从铝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铝。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因此溶液温度降低;浓盐酸极易挥发,若将浓盐酸敞口,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会与水蒸气结合成盐酸的小液滴,使得瓶口上方出现酸雾;硫在氧气中燃烧剧烈,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3.(1)悬浮杂质 过滤 活性炭

(2)肥皂水 煮沸

(3)+1

(4)2H2O通电2H2↑+O2↑ 5(或20)

解析:(1)净水时加入明矾是为了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大颗粒而沉降,再过滤即可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有颜色、异味的可溶性杂质。

(2)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离子的水,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遇到硬水中的钙、镁离子能形成白色沉淀);生活中最常用的硬水软化方式是煮沸(俗称烧开水),这时水中大部分钙、镁化合物会形成水垢沉积下来。

(3)设氯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1)+x+(-2)=0,即x=+1。

(4)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由于题干没有明确10mL是哪种气体,所以另一极产生的气体可能为5mL,也可能为20mL。

14.(1)CuO 盐

(2)Fe+CuSO4=FeSO4+Cu(或Fe+CuCl2=FeCl2+Cu)

(3)置换反应

解析:初中化学里的蓝色溶液一般含有铜离子,因此B和C是铜盐溶液,进而可知,D是金属铜,A是氧化铜。B或C作为铜盐溶液,它们通过置换反应能得到D,如“曾青得铁化为铜”。

15.(1)酒精灯 长颈漏斗

(2)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

(3)B 不断运动 密度大于空气

解析: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如A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制取气体,B装置适用于固液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收集气体的方法取决于气体的物理性质,如C装置适用于收集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D装置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E装置适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的气体。另外,将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敞口、正放在烧杯里,很快烧杯里的气体就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逸出集气瓶,并较多的沉降到烧杯底部,进而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16.【实验探究】(1)CO2 (2)吸收CO2 (3)A、B装置会带来水 (4)CH4

【拓展延伸】(1)2NaOH+CO2=Na2CO3+H2O (2)将E装置中的长导管和短导管调换位置 65%

解析:【实验探究】(1)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2)氢氧化钠可以充分吸收二氧化碳,可保证其他气体在C处点燃时没有干扰。(3)原气体中如果有CH4,燃烧后会生成水,而气体在点燃前经过了A、B两个洗气瓶,必然会带出水蒸气,从而干扰C实验对燃烧产物水蒸气的确认。(4)将A、B装置中带出来的水吸收掉再进行C实验,若烧杯中出现水雾,则证明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进而可知原气体中含有甲烷。

【拓展延伸】(1)D装置内发生的反应是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生成Na2CO3和H2O。(2)D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混合气中的二氧化碳后,剩余气体进入E装置,必须将E装置中的水排入量筒中,才能读出混合气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气体体积,因此E装置内的两根导气管必须“短进长出”。由实验数据可知,二氧化碳体积为65mL(100mL-35mL),所以池塘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65mL100mL×100%=65%。

17.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反应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4 80 6

54g y x

(1)546=54gx x=6g

氢气体积为:6g÷0.09g/L=66.7L

(2)5480=54gy y=80g

剩余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0g-54g-80g=66g

反应后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66g206g+200g-6g×100%=16.5%

答:略。

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三)

1.A

解析:随意排放污水,会使河流、水源遭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选A项。

2.D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A、B、C三项中均无新物质生成。选D项。

3.C

解析:设Ga的化合价为x,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得x+(-3)=0,x=+3。选C项。

4.C

解析:米饭和馒头中富含糖类,大豆油和花生中富含油脂,瘦肉和鸡蛋中富含蛋白质,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选C项。

5.B

解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B项。

6.D

解析: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茶氨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A项错误,D项正确;茶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212×7+1×14+16×3+14×2×100%=16.1%,B项错误;茶氨酸分子中含有N原子,C项错误。

7.B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g”,A项错误;由氮元素信息可知,氮的核电核数、核内质子数均为7,B项正确;单质氮由N2分子构成,C项错误;氮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D项错误。

8.C

解析:氯气由Cl2分子构成,A项错误;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B项错误;氯化氢分子是保持氯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项正确;氯化氢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D项错误。

9.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A项正确;H2O和H2O2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两者的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B项错误;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灭火只需控制其中一个条件即可,C项错误;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如Na2CO3溶液,D项错误。

10.C

解析:由于40℃前Na2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40℃后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A、B、D三项错误;40℃时,Na2SO4的溶解度为50g,即150g饱和Na2SO4溶液中含50gNa2SO4,故75g饱和Na2SO4溶液中含25gNa2SO4,C项正确。

11.(1)铁(或铜或钢) 塑料

(2)防止钢瓶锈蚀

(3)D

(4)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防止环境污染

解析:(1)铁、铜和钢属于金属材料,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钢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所以在钢瓶的表面涂油漆的作用是防止钢瓶锈蚀。

(3)磷酸二氢铵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4)废旧金属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防止环境污染。

12.(1)石油 不可再生

(2)CH4+2O2点燃CO2+2H2O

(3)CO2+2NH3高温、高压CO(NH2)2+H2O

(4)节约能源(合理即可)

解析:(1)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碳物质完全燃烧时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氢元素转化为水,甲烷充分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是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从题给信息分析,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和氨气,生成物是尿素和水,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节约能源,如双面使用纸张,人走关灯、节约用水和用电,推广使用节能技术,研制节能器具等;二是改变能源结构,尽量使用不含碳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13.(1)试管

(2)A E

(3)C

(4)ABD

(5)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m端管口,若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气已经收集满

(6)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合理即可)

解析:(1)仪器a是试管,常用作反应容器。

(2)实验室常用熟石灰和氯化铵的固体共热制取氨气,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将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快速产生氨气,发生装置最好是C装置,因为C装置中的分液漏斗能够控制浓氨水的流量,从而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同时分液漏斗还能够防止氨气从分液漏斗处逸出。

(4)观察到脱脂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说明: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5)判断氨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m端,若试纸变蓝色,说明氨气已经集满。

(6)发生液氨泄漏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逃离,以防止有毒气体中毒。

14.(1)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有气泡产生

(2)Na2CO3+2HCl=2NaCl+H2O+CO2↑ NaOH+HCl=NaCl+H2O

(3)A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15.【设计探究】Zn+2HCl=ZnCl2+H2↑(或Fe+2HCl=FeCl2+H2↑) > 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的程度越剧烈 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 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的程度越剧烈

【反思评价】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度先加快后变慢;因为锌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开始时温度升高,使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不断被消耗,浓度降低,产生气体的速度变慢 固体的表面积(或反应物的状态或催化剂)

解析:实验(1)中金属锌和铁都能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根据实验现象,放锌片的试管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放铁片的试管中只产生少量气泡,可得金属活动性Zn>Fe,由此可得出金属的活动性与反应的剧烈程度关系: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的程度越剧烈。实验(2)中注射器的作用是量取生成气体的体积。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盐酸的浓度越大,反应的程度越剧烈。

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速度先加快后变慢,因为锌与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开始时温度升高,使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不断被消耗,浓度降低,产生气体的速度变慢。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还可能受到固体的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16.(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0g+90g-109g=11g

(2)设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11g

10044=x11g x=25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5g30g×100%=83.3%

答:略。声明:本刊选用了部分国内外图文,为了更好地维护著作者权益,敬请与本刊联系,以便及时奉寄稿酬。

《中学生学习报》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氧气气体溶液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
和大气层中的气体做游戏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
电离平衡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