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攻略

2015-07-06 08:04高福华
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稀盐酸溶质氢氧化钠

高福华

近几年中考化学的考试形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命题基本理念由过去单纯的“知识立意”转化为着重“能力立意”,突出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即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双基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的临场应试策略。近几年笔者通过参与中考阅卷及搜集考后的信息反馈,发现有许多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由于考场上应试方法不当,解题技巧不灵活,而导致中考成绩不理想。所以,在中考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除了需要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状态,讲究应试策略,注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建议学生从以下两大方面来备考。

【心理指导篇】

一、树立信心,克服怯场

有信心才能成功,信心不足就会在考场上心慌意乱,影响自己应有水平的发挥。进入考场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静”下来,保持冷静、稳定、愉快的心情,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坚定信念“我能行”,考出最佳成绩。

二、先易后难,把握时间

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卷大都把难易试题成波浪形式布局,这是对学生能力品质的考查,学生要做到处变不惊、遇难不乱,科学灵活地运筹时间,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题得高分。发下试卷后要先粗略看一遍试卷,看清难易,做到心中有数。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50%的属于基础题,相对简单,30%的属于中档题,综合性较强,20%的属于高档题,难度相对较大。考试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做题,避免出现难题耗去大量时间,使简单试题的做题时间不够,仓促作答,从而丢失很多分数的情况。

三、认真审题,分析全面

学生由于审题马虎,导致失分严重的情况很多,在考试中学生要认真审题、分析全面。首先,对题中的关键字、词、句认真分析,多方面推敲,切忌不审清题目就匆忙作答。其次,对比较复杂的题目多看几遍,弄清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将已知和未知联系起来,审清该题考查的知识点,将知识点与已知、未知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最后,对有些难题,要注意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条件和结论有哪些本质的联系等,利用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1.注意题目中通常出现的以下词:“正确”与“错误”、“大”与“小”、“强”与“弱”、“能”与“否”、“由强到弱”与“由弱到强”、“名称”与“符号”、“化学式”与“化学名称”等。

2.注意题目中隐含性的限制条件: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守恒”、“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溶液为均匀透明,但不一定为无色;pH=0的溶液;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H+和OH-;一些有颜色的离子,如Fe2+、Fe3+、Cu2+等。

四、淡定冷静,答题规范

由于中考是升学考试,学生往往由于急躁、紧张、粗心等非智力因素而导致失分较多。在考试时学生应注意:

1.按要求答题,如将答案写在密封线内,否则阅卷老师不会给分。

2.注意各量的单位。原子的质量(g)、溶解度(g)、质量分数、浓度互换时的体积等。

3.文字要清楚、准确。很多学生因写错别字或书写潦草而被扣分,如坩与钳、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崔与催、长颈(径)漏斗、氨(铵)水、铵(氨)盐、蕊(芯)、饱和(饱合)等。

4.化学用语要规范。常见错误有:元素符号写错,元素符号不注意大小写,方程式没配平,物质状态符号漏标,反应条件忘写等。

5.语言描述的规范性,表述要规范、严密、准确、抓点,忌啰唆。①忌使用俗语,如加热(烧)、升温(加温)、打开活塞(开关)、将气体通入(进)试管、酸使石蕊呈红色(酸遇石蕊变红色)等。②遇到实验探究题或简答题时,学生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答题不严密、逻辑性较差、抓不住要领,回答时要将所选仪器、试剂、用量、步骤、现象、结论、怎样操作等说清楚。

6.有序演算,以便复查。开考前,学生大致可把草纸分区,按题号较整洁地列式计算,保留好原始反应式和分析过程以及乘除算式等,这样在逐题核对时才有所依据,使复查又快又准。

【解题思路篇】

综观各地中考题不难发现,各地的考查难度有所不同,方式有所不同,但题型基本固定,一般有选择题、物质推断题、实验题、计算题及探究题等五种题型,不同题型应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现对其中三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进行剖析,仅供参考。

一、计算类选择题

选择题作为客观性试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其特殊的结构即决定了它的多功能性,具有知识覆盖面宽、形式灵活多样、答案相近、迷惑性大等特点,因而选择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份试卷分数的高低。每次考试结束,总有一些同学因选择题耗时过多,从而导致后面能做的题没有时间去做,惋惜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是求解这类题的方法欠妥,习惯用常规方法去处理,结果造成“小题大做”。如果能够抓住客观性试题“不表述推理过程,方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实施“灵巧多变”的速解策略,则可事半功倍。特别是计算型的选择题,如果不运用简单可行的解题方法,按部就班地求解,往往会影响解题速度。要提高此类选择题的解题速度,就要简化数字运算或不用数字运算,集讨论、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于一体,加强思维和解题技巧训练,强化“综合智力”,运用巧解方法,从而提高考试成绩。研究选择题的常见题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快速解题,是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

例1.由Mg(OH)2和MgO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8%。取该混合物10g,将其投入110g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2% B.24%

C.20%D.30%

解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Mg元素的质量守恒,建立Mg元素和MgSO4的质量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可求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MgSO4的质量,进而可求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生成MgSO4的质量为x。

Mg ~ MgSO4

24 120

10g×48%x

24120=10g×48%x x=24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g120g×100%=20%。

答案:C

二、推断类填空题

推断题的形式通常有文字描述型推断、文字描述与反应式结合型推断和框图型推断等,集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于一体,综合性强、考查知识面广、思维容量大、题型多变、能力要求高、推理严密,既能检查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量及熟练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考必考题型,且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审题(找出明显条件和隐含条件)→抓突破口(题眼)(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特征和特征数据等)→结论→验证。

例2.(2014·德阳)A~J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是一种液体,H是一种红色固体,J的溶液呈黄色。已知在高温下单质碳能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单质和二氧化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2)组成E的元素是。

(3)反应①②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H是一种红色固体,J的溶液呈黄色,可知J是铁的盐溶液,则H是氧化铁,氧化铁和I反应产生铁盐和水,因此I是酸,如稀盐酸,则J是氯化铁,C是水;A是一种液体,与B作用产生C(水)和D,且B保持不变,因此A是过氧化氢,B是二氧化锰,D是氧气,氧气和E反应产生水和G,G是氧化铁和碳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E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则F是铁。

(1)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的反应。

(2)E和氧气点燃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E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分解,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氧气和甲烷等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③是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反应④是氧化铁和酸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答案:(1)2H2O2MnO22H2O+O2↑

(2)碳元素和氢元素(或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3)③

(4)Fe2O3+6HCl=2FeCl3+3H2O(合理即可)

三、创新类探究题

近几年发展的新题型多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可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解答创新类探究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相对应的化学知识;第二步,作出猜想或假设,此步骤中除需要勇气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能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第三步,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第四步,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第五步,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

例3.(2014·连云港)在一堂化学实验课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分别提供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用1%的稀盐酸来测定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以下是几组同学的设想及做法:

(1)甲组同学的实验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请回答:

①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②边滴加稀盐酸,边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③当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时,共用去了稀盐酸7.3g,则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用百分数表示)

(2)乙组同学的设想: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1%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通过用pH试纸多次测定溶液pH的办法达到实验目的。

①下列使用pH试纸的方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

B.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D.将pH试纸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②由于用pH试纸需多次测定,较烦琐,且所测数值不够精确。在老师指导下,乙组同学取了5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简单表示为图2)。

请回答:图2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b点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填离子符号);乙组同学要计算出本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除了要用到已有数据外,你认为还需要的数据是。

(3)丙组同学在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产生。这一“异常现象”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通过实验证明:该组用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解析:(1)①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酚酞溶液在这里的作用是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②在中和反应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③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由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结合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可求出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①A项,将pH试纸剪成几段节约使用,方法正确;B项,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会污染试剂,方法错误;C项,将pH试纸放在干净的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方法正确;D项,将pH试纸润湿后,测得碱液的pH偏小,方法错误。②由溶液pH的变化图像可知,在a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中和;在b点时,溶液呈酸性,氢氧化钠全部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溶液中还有剩余的稀盐酸,溶液中的阳离子有Na+、H+。求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需知盐酸的质量,结合题中的已知条件,可知还需要的数据是稀盐酸的密度。

(3)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由于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所以,要除去溶液中变质生成的杂质,可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过滤。

答案:(1)①判断反应是否恰好完成 ②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完全反应(或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等)

③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7.3g×1%=0.073g

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0.073g

4036.5=x0.073g x=0.08g

甲组这瓶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08g5g×100%=1.6%

答:略。

(2)①AC ②恰好中和 Na+、H+ 稀盐酸的密度

(3)CO2+2NaOH=Na2CO3+H2O 加适量澄清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猜你喜欢
稀盐酸溶质氢氧化钠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藏头诗
中考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计算归类例析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
鸡蛋在稀盐酸中沉浮实验的探究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探究
氢氧化钠知识大探究
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要注意的六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