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雯
悄然间,军事节目,这个一般印象中并不受观众“待见”的电视节目类型,占据了电视荧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1家省级卫视中,至少有15家创办军事节目,已占全部节目时长的13%。央视一索福瑞(CSM)的调查数据还显示,“71座城市,40档军事节目,日均播出时间39.5小时。”
军事节目风起云涌,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还是一股潜在的社会思潮?
“收视率是一把刀”
“收视率是一把刀,就架在脖子上。”薛涛是中部某省电视台的军事节目制片人。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手机打开电子邮件,收视率数字若在“0.08”以上,他就会松一口气。
“0.08”,是电视台给栏目组制定的及格分,数线。倘若一个季度的平均收视率高于“0.12”,栏目组还会得到“收视季度奖”。相比《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等动辄千万元成本的综艺节目,军事节目算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制作团队支付几百到数千元不等的劳务费,就能邀请几名军事专家侃侃而谈。
电视业界普遍认为,军事节目受众面相对较窄,观众固定、规模也不大。“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军事节目,电视收视率并不是那么高,但是在央视网上,有相当一部分节目的点击率是排到前十位的,甚至有的排到前五位。”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南也很纳闷。
如何让军事节目由“对象型节目向公共型节目”转变,“让家庭妇女也爱看军事节目”是关键。
为此,各大卫视使出浑身解数。2012年以来,而纷纷将“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引进军事节目领域。荧屏上,不再局限于几位专家围着一张桌子侃侃而谈,而是把户外探险、游戏竞赛等流行元素,引入军事“真人秀”。
从“禁区”到百花争奇
海外战争,让中国军事节目走向市场化。
刚刚退休的国防大学少将张召忠能同时出现在央视7套、广东卫视、吉林卫视等台军事节目中。张召忠敢于发声,还能将复杂的军事问题以平实、形象化的方式讲述,也偶发“雾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黄海海带会阻止美国潜艇”之类的诙谐。这些特质,使他成为各家卫视竞相合作的“明星大腕”进而见证了中国电视军事节目的市场化之路:制作军事节目曾经是央视的“特权”,直到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跃跃欲试的各省级卫视,才得以不定期地邀请军事专家做客荧屏。而2003年,海外战争打响,这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张召忠少将回忆,2003年前,全军范围内也只允许极个别的军事专家出镜,还必须“一事一报、一事一批”。渐渐地,才形成今日专家云集屏幕的热闹场面。
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正是开播于此际。《军情观察室》之后,多人异地主持、美女节目主持、情绪激动地播放节目,几乎成为各大卫视军事节目的标准配置。
于是,各家卫视又开始摸索军事节目的差异化。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凭借身居特区的优势,时常邀请内地和港澳台专家联袂出镜,让相对封闭的军事节目圈,能够发出独特的声音。而广东卫视的《全球零距离》,则把“3D”新技术引入演播室,吸引年轻观众群体。
不过,优质的报道资源才是最重要的。有细心的军迷发现,北京卫视《军情解码》栏目片尾的鸣谢、编审等都指向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新华社的军事新闻发布机构,其人员隶属却归解放军总政治部。
这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究竟为谁服务
传统的政治语境中,军事节目要服务于军队。政府和军队系统的语境中,军事节目依旧被定位为“服务人民军队”。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仍然把《国防时空》等军事节目定性,“面向军人或军人家属的对象型节目”。
但是除河北卫视《国际静观察》是每周六、日中午11:55播出,其他各省级卫视的14档军事节目中,全是21:20以后推出。
这些并不迎合解放军战士作息时间的新兴军事节目,受众究竟是谁?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6月发行的《军事新闻学概论》一书中,将电视军事节目描述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宣传阵地,担负着‘喉舌的使命。”
迄今,央视军事节目的制作团队还是清一色的军方阵容,虽然几经变革:1965年,中央电视台成立军事组,确立“立足部队、面向全国”的宣传方针;1979年12月2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电视台军事组改为军事部,定为正师级单位,列入军队编制,接受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双重领导;1996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开始制作军事节目主要供央视新设立的“军事一农业频道”播出。
央视军事节目的成员也依旧身兼两重身份:一是有部队编制和序列的现役军人,一是作为记者、编辑,他们忙碌着收集新闻、传播党和军队的声音。
“军事节目独有的保密性和政治性,这使得它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电视节目的传播特性和轨迹发展。”知名新闻传播学者展江分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向前迈进,电视节目开始走向市场化,军事节目才开始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
“作为军队学者,必须要理性客观的分析,既要增加国民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又不能搞得庸俗化。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上去了,但是会刺激民众的情绪,很可能导致社会动乱,这哪是爱国主义?哪是优患意识?这才是别有用心。”一名不愿具名的军队“外宣专家”多次参与电视节目。他坦言,即便电视军事节目进入市場化的时代,国家利益与市场逻辑的矛盾也有时会纠葛不清。
“学者”与“专家”
军事节目泛诸荧屏,所引发的社会争议已持续多年。早在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乔新生就撰文《电视里为什么充满着喊杀声》。乔新生教授批评,这是一种民粹主义的表现: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矛盾积累和爆发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观众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电视节目想要赢得所有观众的青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避免产生矛盾,同时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某些电视新闻媒体在军事冲突节目上大做文章,用所谓的民粹主义转移观众的视线。
南方周末、南方防务智库的网络调查中,有12.88%的受访者担心,过分渲染军情危机,不利于和平主义的发展。高达73.62%的受访者则认为,这能更好地宣传国防,促进观众对军队的了解,有利于军队建设。
官方语境中,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始终面临两大课题:一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军队能否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科技战争;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军队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行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中国军队建设要“打得赢、不变质”,电视节目也不能脱离这一主题。
“军事节目必须纳入国家安全的轨道,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一名行业管理人士认为,军事节目的功能必须服务国防,及时传播军队各方面建设的情况,丰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就是为军队国防建设提供舆论支持,绝对不能允许粗制滥造、商业炒作靓男俊女,以消费军队形象。
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军方专家认为,中国人有居安思危的传统,尤其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内心深处都有危机感,“军事节目是军队与社会、媒体融合的产物。倘若禁止或管理过死,就是自断双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