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香
【摘要】 几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实际教学中,七年级学生普遍反映入门难,一时难以适应.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几何入门教学可以从简单化、直观化、生活化、情感化这四个方面入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 初中几何;课堂教学
一、教学简单化
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因此在学生初步学习几何时,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简单化,主要体现在图形的简单,这样既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否则一味地把问题复杂化,不仅会干扰学生接受新知识,还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想到这点突然有点后怕,要是让学生一直处于较复杂的图形问题中,试问还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数学?那我们就要放弃研究较复杂的图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刚讲授新知时,可从简单图形入手,出现的图形越简单越好,抓住重点抓住本质即可,复杂图形可适当置后处理. 如本节课的设计可作如下改进:在学生了解了内错角、同旁内角后,让学生继续在图2中找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如拓展延伸)可连接图2中的AD(即变成图1),让学生再找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除了在设计图形时要考虑简单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方法、例习题的选择等也可以考虑简单化设计. 记得一位老教师和笔者说过“你若教得简单,学生学起来就简单;你若教得难,学生学起来更难. ”现在细想一下,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二、教学直观化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其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时就需要多借助几何直观. 多观察实物,多动手操作,在教学中不能随意压缩学生观察、操作的时间,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感知,这样让学生克服在图形(尤其是立体图形)认知上的一些障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笔者做了各种各样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实物之间的联系,从而画出相应的图形. 再如,在讲授平行线的概念时,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此时教师用了两只笔做了相应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
三、教學生活化
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当然前提是要反映数学本质),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大部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创设情境,即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其实,数学还可以服务于生活,那又该如何设计呢?在课堂上,可多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的现象或模型. 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布置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让学生“做中学”.
例如在讲完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概念后,我让学生在图1中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发现课堂气氛顿时沉闷了不少. 显然,这个新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何不从这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呢?这就是教学设计生活化. 其实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中间有镂空的那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于是,在另一个班级,我就先让学生在三角板中、在身边的物品、在教室中找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并要求学生上来指给大家看,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展现自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不少.
其实,生活化设计还可以体现在为什么要学某个新知上. 这个想法来源于我班的一名学生. 本节课上完后,班里的一名学生跑过来问我“老师,既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都可以通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说明得到,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内错角与同旁内角呢?”当时我的回答是“因为有的题目可能并没有同位角,今天所讲的只是为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提供多种方法与选择.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回答欠妥,有点偏技巧性,甚至“应试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基于这点考虑,我觉得在引入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时,就可以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的必要性. 以同旁内角为例,我又重新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王师傅做了一个“U”字形的玻璃工艺品,要求两侧平行,你如何帮他检验呢?这时学生会发现上节课所学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得不要学习新的内容. 试想如果不断地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那么对学生而言,数学就不再是一本书,一道题,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到、有趣的、有用的东西.
四、教学情感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这其实就是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那么教学中具体该如何实施呢?首先,教师本身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以此来渲染学生;然后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发自肺腑的表扬,委婉的批评,尽量让评价方式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多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合作交流的精神.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数学课堂不在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