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科学课的美

2015-07-06 23:25晏娟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谜语新课改科学

晏娟

新课改理念下,现阶段的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课改指导思想下,结合建构主义思想,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个性特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与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小学科学课程的“美”。小学科学课堂可以运用活动、诗歌、绘画、谜语等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分析与探究,提升科学素养与技能。

一、引入活动元素,感悟探究之美

小学科学课堂的主要目标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小学科学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引入活动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互助设计与科学探究,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互助合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如,《电产生磁》课程内容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电产生磁的实验证明”活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将指南针放在闭合的电路回路附近,发现开关闭合后,指南针偏转,并且电流越大,偏转越强,表明磁性越强,得出“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的结论。通过拓展延伸,分析出运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检测电路是否有电流。结合电与磁的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活动掌握电产生磁的原理,由实验过程强化实践能力,由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总结与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二、引入诗歌元素,欣赏诗情之美

诗情画意似乎是文学类学科的表达用语,其实不然,它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运用也可以极为巧妙与有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多学科综合是教学的主流方向,将诗歌元素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中,打造诗意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月相》教学,教师引入“月有阴晴圆缺”,学生自发地回顾起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或嬉戏、或调侃。之后,教师提问:“你们看见过月亮有哪些圆缺的模样?”之后,学生想到满月、月牙儿、半月等,教师同时引入相对应的诗歌,并结合科学内容,讲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将诗歌引入小学科学教学,能够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绘画元素,强化画意之美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挖掘学生潜力,奠定学习与能力基础,可以引入绘画的意境美,以绘画线条的流畅、鲜明对比的色彩、不拘一格的造型吸引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情感。如,《花的构造》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上黑板画出平时见到的花、美术课程学习到的花以及自己想象的花。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与书中花的构造(雌蕊、雄蕊、花瓣、萼片)相对比,说明学生画出的是花的哪部分,以及缺少哪部分。再结合视频资料,将有标示的花的精细结构展现出来,与学生分享、讨论。又如,《月相》课程的教学,也可以由学生绘画出头脑中的月亮,并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变化相联系,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一个月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引入绘画元素,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画意之美,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想象、联想、拓展与延伸。

四、引入谜语元素,提升语言之美

语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学必须使用的方式。语言多种多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与交流。引入谜语、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感悟到科学课堂的灵动美、趣味美。如《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一课的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引入了谜语元素,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灵动性。教师阐述“‘大眼睛,宽嘴巴,白肚皮,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专吃害虫保庄稼这是哪种动物?”“‘能走路,会游泳,风吹忙缩头,雨打便收尾。身穿铁甲衣,是个胆小鬼这又是什么动物呢?”借助谜语,说出某些动物的特征、习性,引导学生思考、交流、互动与分析,在知道答案后学生恍然大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惯,也提升了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开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引入“声音、图像与画面”,引导学生感悟“动态之美”,增加学生科学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基于新课改理念中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借助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展现科学知识的美,鼓励学生思考、交流、探究与总结。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完善、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谜语新课改科学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谜语三则
谜语四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科学拔牙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