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南海
关于教的定义,《教与育的心理学》中有这么一条“幽默式定义”:“教学,是教师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它也许缺乏科学的严谨,但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哲理的思考,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尤其值得玩味的是,它跟叶圣陶老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竟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摆脱学生”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不需要教”是从学生角度说的,两者说的实质上是一回事,即教学必须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最终使学生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在学习上能够自主,在人格上能够自立的人。
语文学科是最适合于指导学生自学的,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怎样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地科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等老师改”的境界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便于自学的特点,把教学的着重点由教师传授知识转移到指导学生“自致其知”上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导读”就是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两个“自能”的境界。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着眼于“教会”,学生致力于“学会”,我从中探索出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的教学方法,并且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提纲导读,有章可循
“未教先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课前编写导读提纲,让学生通过此桥梁超前学习教材,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熟悉、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每篇课文的“预习”,根据学生实际,编写不同层次的预习提纲,让学生“未教先学”。(1)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等手段,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中下学生);(2)试着从课文中找出“预习”要求解决的问题答案(中等学生);(3)初读课文后,还想知道什么?(上等生的要求)。同时要求他们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且让他们对后继学习已有了“先知”,从而信心百倍。
二、定向问答,导学省思
我通常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依次发问:(1)文章写什么?(什么?)(2)怎样写的?(怎样?)(3)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以叙事的记叙文为例,三个问题可以具体化为:“什么?”——文章怎样交代事情的背景?按怎样的顺序叙事?怎样在叙述中写人?怎样展开描写?语言运用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叙事?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
问题是引航灯,指引学生自主学文的方向与思路,因此,我让学生按问题的顺序边读边问,边问边答。而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学生可以自问自答,也可和邻座的同学结成对子,互相提问,互相评价,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得到发展。在这段自学期间,我还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并在书页空白处简要记下思考的结果。学生经过问答,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了。
三、设疑引读,激发潜能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带着疑问,一上课就可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目标明确,做到有章可循,自然轻松。再加上适当的鼓励,好胜心强的学生就更加投入了。例如,《向命运挑战》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阅读提示”提出了四个问题:(1)读课文,想想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2)他创造的奇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课外收集一些有关霍金的资料,读一读。(4)如果霍金跟你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针对自读课的特点,本课可立足于“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不只是要让学生了解霍金的事迹,而且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要全面认识,既要知道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病魔,坚强地活着,又要认识他不光克服了疾病带来的重重困难,还顽强地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感悟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可贵精神。由此,学生也才能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思维的火花在这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得以迸发。学生对“他的奇迹给你怎样的启示”的感悟也就如滔滔的江水般奔涌而出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扮演霍金与学生进行网上聊天,使学生在深思质疑中,引发探索的乐趣,在对话交流、质疑释疑中,情感得以升华。这样做又进一步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过程中,我不但指导学生提问,还组织他们“评问”,评价问题的质量,在质疑中再质疑,使学生渐渐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四、精讲多练,点拨领悟
精讲多练,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为了达到讲得“精”,教师必须把握好讲的“度”,凡是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凡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思考揣摩能够回答的教师尽量不讲,教师的讲应放在点拨释疑上。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我,“分组合作”是一良方。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把超前学习的疑难问题提到小组讨论交流,也可把在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如,教学《第一场雪》时,可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读自悟,然后围绕“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这场雪的,写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解答,教师参与到各小组讨论中,适时引导、点拨,由小组长作简单记录,把本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到班里共同讨论。
五、复述整理,巩固学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要求学生抓住要点,把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体会从头到尾整理在大脑里,再简要地、有条理地口头或书面复述一遍。例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自学、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训练重点“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先整理出这篇课文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性格、品质,按一定的叙述顺序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课文或写读后感,很多学生就能够在复述课文的同时加入对蔺相如及廉颇的评价,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以上五步,“提纲导读—定向问答—设疑引读—精讲多练—复述整理”构成了阅读文章的一系列过程,标志着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一般的“读懂”到读出自己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唤醒了他们未知的渴望,鼓励学生到读写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读写水平。我想当学生学会读书之日,“摆脱学生”就不是梦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把钥匙科学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会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无须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参考文献:
侯丽芬.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0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