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小学科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双主”学习。从事科学教学十几年,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及在探究学习中如何让学生各尽所能,发挥自主性、合作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师,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不囿于教材,使学生的探究更符合客观真理
长期以来,我们对一些实验课不越雷池半步,严格按照传统的实验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例如,在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白天与黑夜》中,为了使孩子们明白昼夜交替的成因,我们一直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为了让孩子们看到地球自转一周出现的昼夜变化,我们假定地球固定在一点上进行自转。如此,我们用这种实验方法教育了很多孩子。可是,事实上,地球除了自转之外,它还在围绕太阳公转,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探究昼夜的成因而忽略了地球的公转。实际上这种实验方法是不符合客观真相的。正确的实验应当是让地球仪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这样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老师不妨在完成实验后,把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会加深理解。
二、敢于创新,使科学常识课变成学生能动手的探究课
科学课大部分是实验课,学生也最喜欢动手,对于少量常识课,学生的兴趣不浓,主要是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缺乏探究动手的机会。为了让这些常识资料课上得更有探究味,笔者着力把这样的课变成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课。
例如,在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航海家的发现》,重点知识是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以及航海家的发现。本节课的探究活动重点是教会学生查阅资料,但是在查阅资料、汇报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如实验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把这节资料汇报课加入动手实验的两个环节。其中之一是让学生试着沿麦哲伦的航线在地球仪上完成他们的“环球航行”。这个任务虽然有难度,可是学生非常有兴趣,为了寻找航线,他们就必须先了解地球上的重要标识,这就为下节课的巧妙学习埋下了伏笔。第二个任务,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长木板和地球仪以及小船,实际是启发学生做在球面上纸船运动和在平面上纸船运动的对比试验。学生这样一对比,自然知道了因为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小船在地球仪上往远处航行就会看不到,从而加深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对常识资料课也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做中学”的体验,能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学生精神状态比较困乏的情况下唤起学习动机。
科学教材仅仅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凭借,可能我们的教材本身是不完美的,需要教师的智慧来让它更完美;需要教师大胆革新,把教材教活;需要教师用慧眼从生活中寻求符合提高实验效果的材料;需要教师用多种多样的导入和结课方式,让孩子更加喜欢科学课堂。这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要努力做到的。
参考文献:
庄绍文.科学处理教材构建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福建中学数学,2008(0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