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萍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语言的表述是学生思维的外显形式,而锻炼学生的“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说”的平台,为什么部分学生不会说,部分学生却不愿说,而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大问题”教学改变了这样的困境,它培养了学生愿说、会说、善说的能力,把学生推到了教师的前面,成就有自己个性的学习者。
一、思——开放的问题成为说的动力
传统课堂上,各个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对“说”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学优生”可能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值得说;“中等生”因害怕错误羞于说;“学困生”因知识结构不完整不会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经验明确最近发展区,设计开放的大问题,让每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有的放矢。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可能持有各自的想法,其深度也不尽相同。
片段一: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时,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1.你想知道比的哪些知识?
2.什么叫比?
3.你了解生活中的比吗?
第一个大问题是这三个问题的重点,“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提问形式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涉及比的形式、比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应用等,究竟“怎样的对象是比”的想法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这就是“大问题”的魅力——为了不问而问。学生在自发提问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有关比的知识构架,并逐渐形成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有话可说,说的内容也被他人认可了,才会敢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兴奋度,课堂权利的转移增加了学生的自由感,使敢说变为愿说。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交流了想法,锻炼了说的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
二、探——自主的验证成为说的根据
“大问题”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素养的过程,它还学生自由的时空,经历“猜想—实验—交流—总结”,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说”有据可循,合作交流使学生的“说”更自信,组内总结使学生“说”得更完整。叶圣陶先生认为:“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在这里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主力,教师只需站在学生后面“导”,促进学生的“说”更集中,更深入。
片段二:学生迫切需要知道“什么是比”,教师却故作神秘,反而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寻找答案。比有三部分组成:比号、前项和后项,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比值,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等。为了考查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提问:你能举出一个比的例子吗?并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它。学生通过独立举例,组内交流,完善对比的初步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能力足以清楚获悉这些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每次的自学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认真审题的习惯。学生在集体交流中,教师适时板书,如“3 ∶ 2的前项是3,后项是2,比值是3÷2=3/2”,帮助“学困生”明确概念。学生通过自辨、组内谈论,反思总结使得知识完整,在集体交流时义正词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不仅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说的机会,也使学生说得更完整、准确。
三、演——多元的课堂展示成为说的舞台
数学课堂展示主要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和实验展示等,口头展示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大问题提出后,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而引发的交流就是口头展示,在学生的“说”中碰撞火花,产生新的问题,引发更深入的探讨。书面展示和实验展示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学生在概念不容易表述或意见分歧时通过动手操作、结果验算等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为自己的口头展示提供了依据。
片段三:数学知识结构的系统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大问题满足了学生对零碎知识完整化的需求,学生站在最高点探索知识细节,完成下位学习。为此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比、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三个对象的记忆,学生跃跃欲试都想说,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在学习单上,并与组内成员交流后再展示成果。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补充,并及时点评修正错误。虽然教学中采用的是书面展示,但是提供给了学生更大“说”的空间。对于不同成果的展示,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展示形式,帮助学生找出共性错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要考虑适时地更换展示方法,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保持新鲜感。
四、括——深刻的反思造就说的升华
“大问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立足点不同,课堂的重难点可能被忽视,教师在学生说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导”,使学生的目标更明确。学生能力的局限性可能使知识呈现结构化欠缺,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将分散的内容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评既是对学生“说”的肯定,也是对“说”的规范指导,无疑对学生“说”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片段四:生活中的“比”无处不在,学生提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结果是速度,总价与数量的比结果是单价,溶质与溶液的比结果是浓度,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表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等。教师顺势提出:在比赛中,红队和蓝队进球数的比是2∶0,这样的计分方式是不是我们学习的比?
生1:我认为不是,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2∶0的后项是0,我们知道0是不能作除数(或分母)的!
生2:进球数2∶0表示红队进球2个,蓝队进球0个,两个球队的输赢以进球“多”或“少”判断,而不是以倍数(或几分之几)关系定。
生3:列举数学中的比4 ∶ 2=2=2 ∶ 1,如果进球数的比是4 ∶ 2也改写成2 ∶ 1就不能反映进球的真实情况了!
师: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不代表所有的概念都通用,生活中的某些认识和数学中的定义是不同的,我们遇到困惑时必须要多问一问。
学生从数学中比的定义和比赛计分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发现两项间没有共性,顺利解决了计分中的比不等同于数学中的比。此问在这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既理清比的定义“后项不能为0”的要求实现了全课的总结,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探讨问题的习惯。
“大问题”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容许学生发生错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旁问中发挥学生“说”的能力,挖掘解决数学问题的潜能。“大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松紧有度、重点明确,教师要有一定高度的数学素养才能驾驭这样“形散意不散”的课堂。而今,教师可能因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缺失造成无法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要随时更新数学学科和边界专业知识,完善思维体系,致力于数学的学术研究。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前提,连贯、合理的表达是逻辑思维缜密性的反映。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自然愿意说,说的频率增加了,必然说得好,学生数学素养也会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大问题,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激发学生说的动力,构建学生说的平台,力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