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改变。新课改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实际出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施教策略
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现象。由于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自我意识较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课堂和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语文作为一门文科性质的学科,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
一、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课堂中充当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着导向作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决定了课堂的不同发展方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影响着教学效率,对教学取得的最终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行的现在,对课程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改进教学策略,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开阔视野,及时将获得的新信息进行筛选和总结,从而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确定正确的教学理念。
二、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环境,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高度的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其课程特点,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手段的运用
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使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并且由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改变以往死板、口授的单一教学方式,通过图画、声音等的运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知识表达得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对古诗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动画、图片、音乐、视频等,将抽象的古诗句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写作情境、写作手法及意义,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
2.教学要联系实际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词汇、典故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联系实际中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相应知识的扩充和理解,增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对学生提出的好的理解方法或者学生联想到的新的知识进行鼓励和认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还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将从很大层面上满足新课标中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要求。
3.注意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用
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又小,个人意识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合作意识进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像语文这种灵活性较大并且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很大影响的学科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引导。所以,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集体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方式,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互动,在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有所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直接影响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智力方面过于重视,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这在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有重大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且通过奖励、激励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并对有偏差的想法进行引导,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注意对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对新课标要求的实施,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想法,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侯冬梅.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1(07):2.
[2]黄定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角探析[J].新课程:教师,2012(01):82-83.
[3]张红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388.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