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旭国
摘 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以中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主体,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授课能力、教学方式、教研能力及教学观念四大方面入手,找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教学观念
光明网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2012年9月6日),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近1亿人正在学习汉语,并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学习热持续升温。然而,反观我们国内,我们国民的汉语水平却明显呈现下降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小学生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就有“语文”课。从课时安排来看,虽然中小学语文课一直是被当作与“英语”“数学”同等重要的“主课”来设置的,然而课时数量与教学预期并不成正比。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呈现出明显滑坡趋势:书写能力差,错别字连篇;识字数量少,阅读水平下降;口头表达能力不强,表述缺乏逻辑性;作文能力差,提起笔来,洋洋洒洒上千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下降尤为突出,成为中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件事。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究其原因,我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较大问题,而中小学语文老师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授课能力缺乏质的提高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九年制义务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辑意图理解不深。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师或多或少学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运用,现在教师兴致勃勃“满堂灌”的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满堂问”“满堂说”“满堂动”,课堂热闹了,形式多样了,场面好看了。但细究其实,学生说的是什么,动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环节有没有必要?恐怕很少有人去考虑。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问得多,学生答得也多,学生回答问题大多是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所谓的标准答案,动心眼的多了,真正动脑筋的并不多。另一种是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积极地“讨论”着,或左右,或前后,学生热烈地“动”起来,但动脑、动手的习惯很差,遇到生字,张口就问……结果就是,学生活动多了,老师讲的少了,肢体活动的多了,静心思考的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教学实效却很一般。
2.教学方式转变表象化
在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了学生的学,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否定的教学方法,但它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另一种是采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外显形式是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表演、辩论等。由于部分教师存在理解的偏差,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足,致使有些课堂呈现出一种“放羊”的状态,学生的活动偏离了课堂的主题,为活动而活动;有些教师机械地照搬发现式教学,完全否定讲授式教学,使课堂教学走进新的误区。
3.教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研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约9%的教师在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写论文的教师就更少了;关注学科前沿成果,经常主动浏览专业杂志报纸的人不足54%;平时主动听取其他老师授课的教师为数不多,大多数教师只是在学校安排下,被动地听课;平时主动研究教学的老师更少。
4.教学观念需深层次地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虽然能说出一些新名词,初步理解了新课标的部分理念,但在实际授课中,受以往经验的影响,一部分教师还是就教材教教材,脱离不了教学参考书,这种现象在教龄不足五年的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部分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也存在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课堂资源,没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效益差,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没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奴隶,而不是知识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途径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决不可片面。“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盲目地迎合学生,更不是放手不管,教与学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偏颇。要很好地掌握这个分寸,关键在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从教师自身转变做起
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就必须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好角色的转变和定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获取知识,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充分的话语权,准确把握学习过程中的症结所在,适时点拨、适时肯定激励,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活了,效率提高了,加之教师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一定会逐步爱上你的语文课,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养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师范院校,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必须紧扣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在注重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师范生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等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使这些师范生更能适应目前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学习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学,乐于奉献,甘守清贫,尊重学生,喜欢学生,一心扑在教育上。二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接受新理念,努力转变课堂教学,适应时代要求,让学生乐于接受。三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及时学习新知识,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开阔知识视野,让自己的知识多元化,做一个复合型的博学之师。四要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
任何改革,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如此,应该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及时总结,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站在时代的前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让我们所有同仁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开创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孙军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探究性学习[J].科技资讯,2011(0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