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英
摘 要:新的游戏理念让教师在组织游戏时更大胆和放手,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更自由和快乐。然而,教师在表演游戏的组织和实施中如何把握“自由度”呢?从表演游戏主题的确定、游戏场地选择以及游戏材料的提供三个方面结合事实案例,阐述教师把握好“自由度”的重要性,从而让游戏真正自由。
关键词:游戏;表演游戏;自由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指南》从尊重幼儿的权利出发,强调“自由、自主”,呼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权、选择权和决定权。然而在实践中,是不是越“自由”就越“有效”呢?我认为,自由并不是教师的消极被动,不进行管理,或是不向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华爱华教授曾说过,“只有在教育因素的参与下,通过自我决定这一主体态度去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民主指导而不是专制),才能使自主性得以加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表演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中恰当地把握“自由”度,适当地“约束”幼儿,使游戏真正自由。
一、游戏主题的确定应考虑“适宜性”
《指南》提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让幼儿自主选择和确定游戏主题,无疑是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关键,但幼儿自主生成的内容并不都适合表演,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自主生成的主题进行“二次过滤”或调整,使它成为适合表演的游戏主题。
案例1
中班表演游戏《海绵宝宝》是在一次游戏分享时幼儿自主讨论中生成的,为了顺应幼儿的需求,支持幼儿的想法,我把自由权完全交给幼儿,无论是游戏情节还是材料的准备都让幼儿自己决定。游戏开始了,幼儿戴上事先在美工区自制好的头饰开始玩起来。“海绵宝宝”投入地做汉堡,他把做好的汉堡递给“派大星”:“给,你的汉堡。”“派大星”坐在座位上,接过汉堡说了声“谢谢!”派大星除了吃汉堡就在闲逛。蟹老板、章鱼哥发现客人少,可是自己也没事干,于是也自发地跟着海绵宝宝一起做汉堡。整个游戏过程幼儿玩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更乐衷于游戏材料的摆弄,相互之间只有简单的语言对话,如“你好,我要吃汉堡。”“谢谢!”等。
众所周知,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因此,文学作品的选择尤其重要,只有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主题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大家可以看到,案例1中幼儿的游戏情节简单,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没有形象的动作,这样的表演游戏,它的教育意义何在?我认为,倡导让幼儿自主选择和确定游戏主题,并不是“不闻不问”,教师需考虑游戏主题内容的适宜性,如该作品的表演性,教师需对其进行“二次过滤”或改造。如具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奥特曼》,语言不规范的《蜡笔小新》等,虽然都是幼儿喜爱的素材,但并不适合表演。中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积累了一些游戏经验,无论是对游戏主题内容选择以及游戏开展都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如中班上学期的表演游戏《海绵宝宝》就是幼儿在一次游戏后的分享活动中自发生成的,这是一部幼儿喜爱的动画片,集数多,每一集的内容都不一样,但由于中班幼儿的游戏水平还有限,和大班幼儿相比,在构建故事框架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些作品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内容既健康又有益于幼儿表演,形成真正能演的“脚本”。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讨论“你觉得今天蟹堡王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通过讨论来构建基本故事框架,使游戏情节更丰富,还可以引导幼儿探讨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如“海绵宝宝说话时的声音时什么样的?”“蟹老板它是怎样走路的?”通过形象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让游戏中的各角色形象更饱满。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融入适当的教育意义与安排,使游戏的目的性增强。
二、游戏场地的选择应考虑“自主性”
以往游戏前老师总是最忙碌的,事先将椅子和桌子移好,以腾出最大的空间供幼儿游戏,还有事先设定好各个游戏主题的地点,比如《三只蝴蝶》在数学区,《三只小猪》在科学区等。幼儿几乎不需要思考环境创设及布局,自主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指南》颁布后,我们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幼儿,教师尝试着不再事先安排各游戏主题的场地,做到“空间自选”,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场地。
案例2
一次游戏中,幼儿自由选择完材料(一个游戏主题的服装我们统一放在一个塑料筐)就开始找场地了。不一会儿,我便听见有争执的声音,寻声望去,原来是《三只小猪》和《蔬菜王国的舞蹈队》的幼儿为了游戏场地争执起来了。幼儿C说:“我们是先到的,这个场地应该给我们《三只小猪》!你们是后面才到的,去语言区玩!”幼儿D不甘示弱地说:“我们也想在这里玩!”紧接着,两组成员附和着说,“对啊,我们也想在这里玩!”“我们是先来的!”看着两队这样相持不下,越吵越凶,我走过去问:“发生什么事了?”幼儿C委屈地说:“老师,我们是先来的,他和我们抢场地。”我转过头问幼儿D:“是这样吗?”幼儿D不服气地说:“是他们先来的,可是我们这组有8个人,语言区太挤了,道具都摆不下!”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接着问,“那应该怎么办呢?”幼儿C说:“他们可以少摆一点道具呀!”我微笑着对幼儿D说:“你们觉得呢?”幼儿D说:“可是,道具摆少了,游戏就不好玩了!”幼儿D想让游戏玩得更尽兴,坚持要在结构区玩。我又说:“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让大家都玩得开心?”幼儿C听完我说的话,看看语言区又看看结构区,大方地说:“那我们和他们交换场地吧!下次我们需要大场地的时候,你们也愿意和我们交换吗?”幼儿D高兴地点点头:“当然!”游戏分享时,我把刚才选择游戏场地的事情和幼儿一起讨论,通过讨论,幼儿将场地选择的规则细化了:当出现场地重复选择的时候,可以采取人数多的小组优先选择的权利。
《指南》提出,“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看出,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场地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做适时引导。案例2中教师将游戏空间的自主权交给幼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幼儿经常会因为场地的选择而发生矛盾,如果教师对这种情况放任不管,游戏必定会混乱,游戏的规则难以建立,那么这种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必将阻碍幼儿的发展。案例中,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提供适时的帮助和引导。教师通过启发性、商讨式的语言激发幼儿尝试用恰当的方式和同伴协商,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开放性”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为了让游戏更有序,游戏前已将每个故事需要的背景和辅助材料帮幼儿定好了,如故事《三只小猪》用三幢造型不同的房子,大树留给大灰狼当“家”。游戏开始了,幼儿只需按照老师说的方法去使用材料,幼儿动手、动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新的游戏理念提倡“材料自选”,从尊重幼儿支配游戏材料权利出发,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操作、互动来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然而,自由选择材料不等于让幼儿“为所欲为”,特别是对于一些开放材料的使用,教师需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
案例3
游戏开始了,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布置主题所需要的场景,有的用绿色塑料罐围成一个家,有的用小椅子围成一个家,有的用栅栏围成一个家,真是各具特色。《金色的房子》今天选择在活动室的美术区进行游戏,美工区的柜子上陈列着许多透明玻璃瓶、小塑料盒(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如:黄豆、纽扣、贝壳等),游戏进行到一半,扮演“小姑娘”的幼儿邀请小伙伴来家里玩了,只见她拿起一个透明玻璃瓶,往里面放了一些豆子,边放边说:“我要做好喝的珍珠奶茶给小狗、小鸟它们喝!”接着又往里面放了一些纽扣,说:“再加一点糖。”扮演小狗的幼儿D、E看了,也加入做美食的行列,幼儿D拿着贝壳,往里面放几颗小松果,又加了一些塑料小球,说:“我要做汉堡。”幼儿E也将塑料盒中的美工辅助材料取出,把它们混在一起。幼儿各自专注于用材料做食物,顿时,美工区的辅助材料被他们玩得乱成一团。音乐声响起,游戏时间结束了,幼儿开始收拾材料,幼儿D在倒豆子的时候不小心把豆子撒了一地,幼儿E随手把装有纽扣、小松果的贝壳材料倒入美工区塑料盒里……
《指南》提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案例3中,教师对于幼儿对美工区材料的使用没有加以制止,而是顺应幼儿的需求,让他们自娱自乐,使幼儿心理得到了满足,幼儿在与新材料的互动中也确实产生了新的游戏情节“做奶茶”,为游戏增添了不少乐趣。然而我们发现,将游戏材料摆放改为开发式后,虽然可以大大提高幼儿使用材料的频率,自主性得到提高,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只专注于材料的摆弄,许多材料由于零碎、细小,产生了不便于收拾整理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在表演游戏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的同时,应暗示幼儿材料适用的范围和材料收拾整理的方法,使材料真正地为游戏服务。
总之,在表演游戏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由度”,帮助幼儿生成恰当的游戏主题,选择适宜的材料,布置合理的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真正得到自由。
参考文献: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0-21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