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纯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引发思维的前提,要发展思维就必须将动作与之联系起来. 他强调了动作对于人的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人的思维是在不断的动作中发展的,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充分肯定了数学动手的重要性. 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略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优化学生思维的策略.
一、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解决问题首先要将问题呈现出来,要让学生被问题所吸引,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教师在引出问题时可以采用直接提出的方式,也可以设计情境引出问题,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让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 “学启于思,思源于问”,有疑问是学习的前提,也是进行学习的意义所在.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隨处可见,数学图形更是源于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数学教师往往会抛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动手实践. 如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两块菜园,一块是等腰梯形的菜园,一块是正方形的菜园,问:你认为哪块菜园面积更大呢?学生在看平面图形时,会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有人认为是梯形,有人认为是正方形,大家各执己见. 这时,教师就趁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事实说话:可以通过分别计算两块菜园的实地面积进行对比. 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那么等腰梯形呢?通过给出一个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引入新知识的探索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的兴趣. 学生为了得出正确的答案,证明自己的设想,会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
通过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产生急切探索的心理,积极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解决疑惑并获得新知识. 学生好奇心很强,再加上好胜心理,在接收到教师给出的疑惑后会立马上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二、引发学生思考,明确实践的方向
学生对于一个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师呈现出一个问题,会引发他们的大猜想,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不应急于对学生的设想进行评定,而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关注每位学生设想背后的思想.
初中生思维发展迅速,对于一个问题,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对于概率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 上课前,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有一张游乐场的门票,小闻和小友都想去. 最后,他们决定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可以去游乐场,于是准备了两根相同的小木条,一根底部写的是“本人”,另一根底部写的是“对方”. 抽到“本人”的人去游乐场. 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可行,也有人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抽签顺序会影响公平性,如果先抽的人抽到了,后抽的人就没有机会了. 可是,如果先抽的人没有抽到,后抽的人不用抽也赢了. 那么先抽的人与后抽的人中签的概率一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带来了难题,激起了学生间的又一番激烈争论. 教师没有对学生们的设想进行评定,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分别计算每名学生中签的概率.
抛出一个问题会引发学生的猜想,没有实践证明前学生会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对于每名学生的设想都不要轻易地给予肯定或者是否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热情,鼓励学生乐于探索,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引导动手操作,发散数学思维
当问题呈现、猜想都进行完后,就需要学生动手实践了. 学生动手实践前,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适时地进行语言提示,包括问题的提出.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探究上,跟着教师渐渐进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比如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获得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接着提问: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应为多少?为了方便学生思考,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四角形,然后引导学生:这个四角形其实可以划分为我们熟悉的图形. 经过提醒,学生立马想到是由两个三角形构成的,进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 进而提出:六边形、七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学生在草稿纸上继续按照刚才的划分方法计算着,然后教师给出一张三角形和多边形内角和的表格让学生填好.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表格一个个补充完整. 最后全班共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为边数减2再乘180. 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探索的兴趣被激起,积极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
问题探究是数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探究解决疑惑,获得新知识. 数学课堂既需要动脑思考,也需要实际操作、探索实践,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获得成长.
“动手操作”以问题的提出为开端,引发学生进行大猜想,在质疑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来解决数学中的难题.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数学思维,养成积极动脑、动手学习习惯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