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维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为例

2015-07-06 09:51冯明智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竞赛校企创新能力

胡 煜 冯明智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自2007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就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明确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1]。新时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对高校教育改革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应该大有所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升级创新培养模式,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而且使学生在追求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不畏困难,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氛围[2]。本文以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的学生创新培养工作为例,以不断实践中的“五维一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基础,对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一、“五维一体”改革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深化创新课程教学改革

以精品课程群等优质资源建设为支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结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技术原理》的改革基础之上,对教学方案、教学课件、试题和习题等配套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改进,并在其他课程上运用升级转型工作获得的经验,规范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积极利用学院教师的科研优势,在教学中转化科研成果30项,并将其纳入教材、融入实验,有力的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食品工艺学实验技术指导书》和《食品工程技能实习指导书》力求使学生学习到外企的经验,体验到外企的实践工作环境,理解国外的技术文件。把《食品产品开发》《中外食品企业概论》《食品与文化》和《食品学术讲座》等课程组成《食品创新与实践》课程群,介绍国内外食品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前沿的科研成果,拓展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文化的国际化视野。收集国内外的作业和试题,改革作业和考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得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目前,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已经开设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食品产品开发》,分别从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拓展思维、依据评价指标筛选项目、消费者意见征询、撰写项目运作报告、专家咨询、调研报告整理和总结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循序渐进而又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课内创新教育与“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倡导学生“一人一品”的产品开发理念,并大力支持校企科技竞赛,借助科研助手的培养方式实施“3+1”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系统的创新教育体系[3]。

2.完善创新指导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有赖于一支稳定的一流教师队伍的指导。学院已形成的创新教学团队中,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在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并在校企合作中,遴选了多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聘请他们担任课程讲授,指导毕业实习和设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为将创新人才培养前移至本科阶段,食品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将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全体教师纳入全程导师范围,为所有本科生配备了全程导师,完善了辅导员、班导师、全程导师共同参加的育人体系。例如:由学院科技创新优秀指导老师倡导的“一人一品”产品开发项目,在普及创新知识、促进创新竞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奠定了实践基础。

3.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以国家级实验室示范中心作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重要支撑,科研实验室全部面向学生开放,促进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提高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在总体实验中的比例;以天津市食品加工中心作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有力保障。组建了5条中试生产线,探索生产线运行模式,开发出利用中试生产线将生产与实践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科研促生产的实习模式,形成了由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竞赛活动共同组成的创新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大大提高了创新平台的基础条件;以学生创新社团专门建立的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服务基础,配备了常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该实验室承担了 “美国大杏仁”、“丹尼斯克”、“康师傅”、“娃哈哈”、“盼盼”、“挑战杯”等竞赛的实践环节,学生亲自动手,激发了创新灵感,培养了专业兴趣。

4.搭建创新竞赛训练体系

努力为学生打造“三层次”的创新竞赛训练平台(见图 1)。

图1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三层次”的创新平台示意图

(1)基础层

参照校企竞赛机制,针对新生开展的“大学食代”甜点制作大赛,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以赛促学的学习氛围,树立创新思维,为将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做好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2)应用层

积极联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双赢的创新活动,有力的扩充了学生创新活动经费的来源渠道,使培养方向与社会接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实用化的要求,参照国际食品科技人才教育标准,制订并实施创新培养方案,该层次主要鼓励本科较高年级并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同学参加校企合作的创新竞赛,并且学院还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形成研究生培养带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升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同时,此项活动还有助于让企业走进校园,使学生了解企业。

(3)提高层

建立以“挑战杯”为核心的科研平台,参赛队伍主要由高年级组成,在学生前期得到创新训练的基础上,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模拟企业经营与生产模式中各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宽口径食品科技人才,带动相关学科学生的创新培养,达到多角度、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

5.加强学生创新社团建设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监督的管理模式。加强我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促进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自2005年以来,食品学院成立“创新工坊”,先后与食品行业中的各大优势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创新工坊带领同学参观康师傅印象馆、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养乐多、雀巢等企业,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了解企业文化,食品创新工坊成为连接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9年来,创新工坊承办学院各类创新活动20余场,通过学校网站、校园出版物、海报等形式对创新竞赛进行推广和大力宣传,吸引全校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帮扶创新团队联络指导老师,提供创新工坊实验室,组织创新竞赛的评选和服务工作,科技创新竞赛参与度和获奖情况呈逐年提升趋势。

6.创新培养模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高度重视创新实践环节,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积极拓展与企业单位的项目合作关系并与企业联合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以及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自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组织了校企竞赛20余次,为竞赛筹集了经费80余万元,共获奖159项,参加人次达到3500余次,提交论文、产品报告书4000余份,共计2000万余字,获奖人数达800余人次。在历年“挑战杯”当中,食品学院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21项。随着创新活动的不断开展,本科生的获奖比率大幅提升。同时,积极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成立建设了科研实习实践基地30余家,提高了天津科技大学在食品行业中的知名度。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院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表现的尤为突出,有待高校和学者继续探索与实践。

1.学生科技创新知识更新不够

目前,学生在校所学的食品专业知识仍旧以课本知识为主,内容相对陈旧、单一,同时也缺乏学生对前沿性、国际化、跨专业、前瞻性的视角培养,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食品科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习俗、民族信仰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也是“大食品”专业知识发展的趋势所在。

2.社会对学生科技创新重视不够

目前,虽然已经有部分食品行业企业,逐步提升了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认识,积极加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就食品行业在社会的大环境来说,其对学生创新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低的,为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仅仅依靠高校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这也造成了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学生创新作品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3.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判标准

缺少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可的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尺”,而且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如何对学生创新能力做出有效的评价,需要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措施不足,缺乏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多的依赖兴趣,而且目前学生“唯成绩论”的意识也需要逐渐转变。

三、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与设想

1.吸取先进的创新理念、完善创新课程建设

结合学院师资优势,学习国外创新教育先进理念,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强化学生主体性,充分尊重、发挥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从“批量生产”转为“不拘一格育人才”,改进创新教育内容,制定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特别是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启蒙、学科交叉能力等。例如食品包装学、食品营销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课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模块在教学中进行投放,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利用教师科研和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大型创新竞赛作品的科技含量,更新教育观念,顺应时代要求,营造优化的创新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搭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双赢”的就业合作模块,企业为学院培养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条件与基础,对有创新创业和就业需求的学生定期开展讲座,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推荐优秀人才。积极利用校外基地资源,聘用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根据市场导向对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同时完善企业导师平台上岗制度,制定学生面向企业的实习大纲,安排部分实验课在企业进行,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同时,利用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动机制,提高创新性实验在总体实验中的比例,利用新型校企合作平台。

3.完善创新制度建设,建立创新评估体系

创新教育体系需要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是使各项创新性活动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前提。成立本科生课外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奖评奖规定》及《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对创新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评估。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目标衡量和评估机制,做好内部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与评价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毕业生评价四个层面对创新工作质量进行评估。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建立创新工作评估体系。广泛听取用人单位、研究生培养机构、毕业生的意见,用以监测、指导、调控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创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同时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一方面对教师指导高水品创新竞赛予以支持和激励,将学生的创新成果纳入到教师的综合测评体系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另一方面将评估内容与企业需求接轨,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优先推荐创新评估成绩较高的学生到企业锻炼,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回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孙玉珠.技校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梁候明,王昌禄.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天津科技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工作简要回顾[J].中国轻工教育,2012(2).

[3]陈玥舟,张民.“大工程观”视野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6).

猜你喜欢
竞赛校企创新能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