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娓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愈发显著,且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高校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党在高校深入开展工作和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点和根基,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推动力量。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应当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也应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我们所说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高校学生对于毕业离校之后的去向选择、择业定位标准、薪酬水平期望、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地区选择、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就业价值追求、定位、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毕业后将以何种态度来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1]。
大学生是接受最新学术研究熏陶和文化知识传授的群体,他们具有能够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势。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够以自身的专业特色作为择业选择,以期更好的实现其自身和社会价值。进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才干和力量。然而,也必须看到,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影响,导致其就业价值取向流露出某些社会世俗的观念。诸如有的大学生要么一味偏向选择那些具有较为优异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的国企或政府部门,要么把能够获取丰厚的经济报酬的外企作为择业的首选,而对私企和民营企业的招聘则少有问津。
通过对“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对就业地区的首要选择”一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近五成的高校毕业生出于对经济、文化发达程度以及良好工作环境的过分关注,选择将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的一线或二线城市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起点。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一集中性选择和集体性聚集结果必定容易导致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严重和突出。尽管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工程已初见成效,促使部分高校毕业生愿意前往西部继续深造并为国家建设出力,但总体而言,高校毕业生对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态度显得依旧冷淡,绝对比例偏低。这种过分偏执的青睐无疑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一种表现,从而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市场环境需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难于令人乐观。
在对“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中“就业信心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部分毕业生受某些招聘单位“提高员工学历水平”政策的影响,自认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位优势,加之对自身估计过高且无法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使得他们较难找到准确的求职定位和方向。特别是有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公司福利和假期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因此,都将外企、国企或经营效益更佳的大型企业作为择业选择,不想也不愿去偏远地区或中小民营企业去就业,甚至有人宁愿宅在家里,也不肯“屈就”,竭力追求自身所谓的“精英”价值。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就业状况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尤其在以学历层次高低为重要招聘指标的体制下,毕业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显得更为巨大,这种社会现实需要与学生就业期望两者间的巨大落差,使得一些高校毕业生对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失去信心,进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已经应聘就业的毕业生时时“准备跳槽”或“工作后再考虑继续深造”。
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定位的偏颇和方向的偏离,导致有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攀比心理和违约现象。调研结果表明,有部分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只是短暂就业,而在此期间主要为自己日后出国或考研深造做必要准备,这类毕业生不仅给用人单位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也给学生所在学校的就业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应该说,一些高校毕业生的这种做法,多半归因于他们缺乏就业经验且对自身发展没有一个全面统筹的考虑和规划,进而产生就业恐惧心理,试图通过临时性的“避难”就业,来缓解就业焦虑,因而就业时显得随意性较强,导致就业协议的违约现象比较普遍。然而,也必须指出,这种就业不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以及信用意识淡薄等道德问题。
近年来,受到国家就业政策推动、国内外经济形势向好、国家人才选拔制度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革新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好转。例如,高校毕业生已经在社会求职者群体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他们在党政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单位中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从我国宏观的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反映出的急功近利、竞争力普遍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无疑给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如何引导强化高校毕业生政治思想成熟度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入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把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日常活动中来;如何通过经常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缓解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难局面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认真研究、总结与探索。
(1)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把握思想建设方向
高校毕业生若仅仅满足于在日常的课业活动中取得基础性成绩,而在深入的实践经验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表现出能力不足、领悟力较差等缺陷,很容易错失工作机会[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知识创新的源头,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和导向,不断加强和巩固基层党组织在政治方面的核心领导地位,引领和提高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度和参与度。在工作实践中,基层党组织不仅要体现时代性,也要遵循规律,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以学生选择为根本。同时,以国家政策指引为风向标,通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广大毕业生形成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科学、合理认识,为他们积极就业拓宽渠道,此外,要善于引导高校毕业生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勇于到基层服务或进行自主创业。
(2)筑建价值体系,彰显就业价值取向的时代要求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以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的同时,构建起以高校自身特色为依托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做到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理念,进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要鼓励学生摒弃片面注重自我价值和经济利益的思想,帮助高校毕业生形成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想体系,筑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提升高校毕业生责任感
责任意识是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对个人自我约束与奉献的基本概括,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也大大提升并带动了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这无疑也对高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责任意识则是重中之重。当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让高校毕业生拥有了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与机会,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3]。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一些高校毕业生责任意识显得淡薄,他们在择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和善变性,不仅给用人单位和高校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对自身做出恰当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因此,要特别注重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教育高校毕业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深刻理解人生的价值所在。
(2)对自身应合理预期,引导高校毕业生知行合一
高校教师要把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做到知识学习和德育修养相统一。可以通过开展国情和就业形势主题教育等活动,帮助毕业生透彻理解深入基层、奉献在先、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现实意义。要把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国情、科学分析就业形势、全面掌握社会需求信息、合理调整就业目标和期望、转变不现实的和落后的就业观念就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使毕业生明了相对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高素质人才高度密集的东部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西部、基层和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往往能更大程度为毕业生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难得的机遇。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勇于深入基层一线,善于调整自身择业的合理预期,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为祖国的建设大业增光添彩。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战斗堡垒作用,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衡量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力量,引领大学生既敢于追求职业理想,又符合社会客观需要;既着力自我价值的彰显,又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既能理性择业,又能积极创业。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向上的心态、宽容大度的品格、临危不惧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总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刻苦钻研、敬业奉献等作为其对自身的基本要求;以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逆流而上的优秀品质为价值追求,努力培养高校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价值取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输送优秀人才。
[1]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4):34.
[2]陈文联,肖骏毅.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力:意蕴、诉求与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4(7):117.
[3]黄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若干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