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教育背景下精英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其评价——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2015-07-06 09:51张雨佳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验班人才评价

徐 娜 张雨佳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曾几何时,高考不再像是过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惊心动魄”,大学也已不再是“水中捞月”般的那么可望而不可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就开始大踏步的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也呈现出整体上升态势,录取率从恢复高考(1977年)时的4.8%上升到2013年的76%(参见下图1),其中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高考录取比例更是已经超过90%。

图1 1977-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其1973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按照适龄人口入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标准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普及教育阶段 (毛入学率高于50%)等三个阶段[1]。按此标准,中国在2003年就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后,应该承认高等教育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经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对高等精英教育的新诉求。

一、精英教育的哲学本质与现实诉求

1.精英教育的哲学本质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并不是一个目标理论,而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反映了“量变带动质变”的基本逻辑,所以大众化教育从来不排斥精英教育的存在。精英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源于它的三方面属性:本源属性、社会属性和人本属性。[2]本源属性源自于高等教育系统自我更新和完善的内在需求,探索高深知识、探求未知事物、追求真知灼见是自我认识本性的需求。正如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圣伯夫把大学形象的比作“象牙塔”那样,大学是建立在自身对深奥知识“闲适的好奇”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是大学学术事业的应然追求、自主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社会属性源自于高等教育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服务社会、培养国家、社会所需人才是外在社会本位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经济愈是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就愈会升级,所以说精英教育不仅不会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而消失,反而愈会显示其重要的社会地位。人本属性源自于高等教育系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需求,精英教育随着人的自我满足需要的不断升级而得以发展壮大。综上,精英教育存在的哲学基础揭示了其会一直与大众教育并存互补的客观现实,并是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社会经济需求的客观产物,只是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精英教育都会有新的内涵和新的诉求。

2.企业对高级人才的现实诉求

国家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多处强调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如果说国家仅仅是在政策层面做出引导,那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则最能反映当下对人才的现实诉求了。因此,近期我们在天津市多场大型企业招聘会上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负责企业招聘的主管或管理人员。本轮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2份,收回问卷102份,其中有效问卷63份,有效回收率为41.4%。

(1)企业招聘高级人才的条件要求

根据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75%的企业对于高级人才的学历要求是本科以上,而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需求为零;有45.3%的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而对于高级人才的素质要求则趋于多元化,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团队精神、探索与创新精神和勤奋。

表1 企业招聘高级人才的条件要求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是很明显,大众教育模式下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探索与创新精神等特殊素质还需要对人才的精英化培养才能实现。此外,我们还发现企业最重视毕业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而至于性别、身高、留学经历等并不太关注。

(2)企业的人才开发情况

首先,企业的人才开发方面主要以企业培养为主,所占比例达到了47.6%,仅有6.3%的企业表示以外部引进为主,两者各占一半的企业达到46%。关于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通过对63家企业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得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已经成为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占统计总数的60%,其他诸多问题,如人才流失(26%)、沟通不及时(11%)、员工培训成本高(3%)所占比例均较小。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揭示出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全面满足企业的需求。

由此可见,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对精英教育模式的追求和探索,一方面是高等院校追求真知灼见、自我完善以及服务社会的哲学诉求,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社会对于精英人才的迫切需求所引致。于是乎,“实验班”热潮席卷全国。北京大学有“元培班”;清华大学有数理基科班;浙江大学有“竺可桢”学院;中山大学开办了“逸仙班”和“博雅班”;南开大学开办了工商管理特色班;重庆大学“弘深学院”招收特色实验班;天津大学设立“求是学部”;2011年8月起天津科技大学也开始面向大一入学新生开班纳贤,组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然而针对各式各样的热遍大江南北的“实验班”,这种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又该如何评价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精英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其评价——基于我校“实验班”的调查

为探寻精英人才培养的效果及其评价方法,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广泛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大学本科生学习目的,课程设置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了解以及专业学习与应用等为内容进行设计,调查对象主要是从天津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抽取了400名实验班在校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由学生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学生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76%。

1.问卷调查结果

首先,对于目前实验班这一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来说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5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帮助,但具体说不清;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26%;只有极少部分(4%)被调查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认为完全没帮助和认为专业规划与自身不一致的学生分别占4%和15%。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切实的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求。

其次,进一步对认为实验班培养模式没有帮助的原因进行分析(见表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有效的专业规划和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缺乏特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以及个人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其中,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规划以及个人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是最主要的原因,这又好像回到了我们最初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要设立实验班?精英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笔者认为,精英教育绝不仅仅是要培养一批符合市场需求、迎合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我们需要培养的既是追求真知灼见、探索高深知识的“学习人”,又是追求社会利益、服务社会发展的“社会人”,也是满足企业需求、实现自我追求的“经济人”。

表2 实验班模式没有帮助的原因

2.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价

对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不能依据主观的感受,而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由于评价需要从多种因素出发,而且对于多种因素的评价只能用模糊的语言如 “很好”、“一般”等来描述,所以本文尝试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进行考核,即通过模糊数学提供的方法进行运算,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下面对模糊评价法做出进一步解释。

因素集U=(学习目的,课程设置及教师教学,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学习与应用)其中因素集U中的每一个因素设为 ui(i=1,2,3,4,5……)

综合评价集V=(非常好,很好,一般,差,很差)

已知模糊评价矩阵R,同时给定模糊权重分配A,则模糊评价模型为:

(各权重分配应合理切实,且总和为1)[3]

最终,前文所计算数据需根据算子进行分析评价,算子常见有以下几种:

表3 算子种类及特点[4]

由于权数并不精确且本文所研究内容对综合程度要求高,多以最终选取第三种算子进行研究。

下面将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本小组所做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数据来源于调查问卷)

(1)学习目的绩效考核

表4 学习目的考核结果

综上,运用模糊评价法对学习目的考核过程如下:

各个因素权重 A=(0.4,0.35,0.25)

S=(0.39,0.63,0.78,0.69,0.17)

按最大隶属度来看学习目的评价结果为一般。

(2)课程设置与教师教学绩效考核

表5 课程设置与教师教学考核结果

运用模糊评价法按最大隶属度来看课程设置与教师教学评价结果为一般。

(3)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绩效考核

表6 专业知识了解度考核结果

运用模糊评价法按最大隶属度来看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结果为良好。

(4)专业学习与应用程度绩效考核

表7 专业学习与应用考核结果

运用模糊评价法按最大隶属度来看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价结果为良好。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实验班培养模式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许多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完善是目前精英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他方面也需进一步提高。

三、结论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确有一些高校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还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各高校设立的“实验班”不少,但效果很好并具有推广示范效应的案例却很少。特别是缺乏科学规范的培养标准作为指导,也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从而使得我们的精英人才培养仍旧很难满足社会、企业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基于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对于大众教育模式下的精英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管理大师德鲁克几十年前就在向大家传递 “做正确的事”的理念。所谓“做正确的事”就是要确定正确的目标,只有看清了方向,才可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做事”。同样,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地制定出人才培养标准,才能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正如前文所述,精英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学习人”、“社会人”、“经济人”的集合体。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怎样的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呢?这就是具体的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一般可由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的表述构成,每个层面都可细化成具体的标准,并可分解为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和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有了这些目标和标准,接下来就可以行动起来,“正确地做事”了。

2.构建素质、知识、能力三维立体课程体系

当前的高等教育一般都是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授,具有较为明确的通识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课程教学大纲,然而对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或者是缺乏明确的教学大纲,从而使得当下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素质能力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会出现只见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见学生的实践与实验;只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见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构建素质、知识、能力三维立体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面试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例如,在我校经管实验班中,我们除了传统的通识和专业课程以外,还开设了教授与企业家论坛系列素质提升必修课程,具体包括拓展训练、企业管理内训、圆桌会议、summer school等,其形式的多样性,课程的多元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打造学科、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可能都有过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冲突矛盾的感受和抱怨,而主管学科建设工作的基层领导又往往会经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三者分离,使得教师分别在为这三件事疲于奔命,三者之间无法形成合力。因此,我们强调打造学科、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师资团队,形成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同时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这方面有一些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的教师带着重大的科研项目走进本科教学的第一线,一方面促进了本科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的科研工作有了实验田。当然,这样的师资团队的打造不是依靠一个学院或某个职能部门的一己之力就能实现,它需要教学部门、科研部门、人事部门的协力工作以及学校建立相关政策机制的支持。

4.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从小学就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由于有高考这道门限实行的并不怎么顺利,到了大学阶段真的是有条件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了,可我们的学生却进入了一个“没兴趣、没动力”的学习怪圈。究其原因,至少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仍太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了。在这里,我们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所谓核心能力即为实现 “学习人”、“社会人”、“经济人”的培养目标,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竞争能力。究竟学生该具备怎样的核心能力,这可能没有一个固定或标准的答案,因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而异。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是被选频次较高的选项。因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竞争协作的能力,形成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1]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M].California: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7

[2]杨靓.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多维教育质量观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51-52.

[3]胡瑞卿.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7(6):159-162.

[4]谢丽娟,陈俏.模糊综合评判中合成算子的选取[J].科协论坛,2012(9):103-104.

猜你喜欢
实验班人才评价
人才云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