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2015-07-05 07:23:26张子宁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张子宁

【摘 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一刀切,要保证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合格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本文重在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差异;合格加特长;因材施教

一、學生的个性差异及其成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所谓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各方面的差异。个性差异不仅表现为个体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点,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而且也表现为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如智力高低。由于不同的个性差异,才形成了个体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之间必然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在面对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时,应当认识到学生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与个性差异的关系,对每一个“独特”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措施。

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义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体力和智力上获得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既要接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智力上的发展,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在此基础上发展与自己的个性相适应的其他才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师的责任是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一条平等的教育策略:既考虑到个体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这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过的一段话,每个学生都是特立独行的个体,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一面,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空间。

教师是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的责任是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布鲁姆和格拉瑟都指出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取决于其个性和学习环境。在由教学、校园、课堂和班风等构成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应当创设适当的环境,使之适应于学生个性,适合学生学习并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教学要适合学生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应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能力,以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采用适当方法,提出适当要求,使学生有兴趣并得到相应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便给不同个性的学生留有自己活动的余地。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早是由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论语》中记载到: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

教育的任务是消除个别差异还是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情况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材就是指教育对象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他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心理上的特点。“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在分析学生的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良好品质与个性。

因材施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要求

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有其内在动因和心理条件,并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在学生心理上。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提出适当要求时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够不着”的情况。

2.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

教师的教学中的基本工作之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需要、兴趣和价值观,然后有针对性地激励需要,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高级需要,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3.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长善救失

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发扬其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就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条件和情况;对症下药。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所在,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得力措施,调动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使之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品德,按教育要求发展。

4.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教育塑造人就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使之成为在社会规范指导下充分发展了个人特性和潜能的人才。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使之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把自身的个性和潜能外化为社会的价值,使他们将来能有一技之长,有所成就。只有承认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

总之,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只要我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和引导他们,因材施教,他们一定能释放自己的潜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剑平,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2]魏书生著.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玉珍.班主任将尊重学生的理念融入班级管理[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4]陈世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台阶》教学案例[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5]廖吉宁,谢欲涛.站在讲台上的兄长[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03期

[6]朱保平.学生怎样“爱上”语文课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7]宋子芳.尊重、平等使人向上[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8]李镇西.和学生一起分享——我的教学观及其课堂实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06期

猜你喜欢
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在《机械零件数控加工》课程中的探索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4:46:50
论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 17:39:38
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67期)2016-09-22 14:46:17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