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物学科进行德育渗透

2015-07-05 02:40:58康涤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道德行为人道主义

康涤

【摘 要】生物学科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针對它的学科特性,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寓德育教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生物教学;道德行为;爱国主义;辩证观点;人道主义

一、知识服务于生活,品鉴道德行为

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可服务于现实生活,合理的使用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福音;但如果恶意的使用,将会给人类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随着克隆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有望克隆人体器官,那么超过100岁的预期寿命就不再是奢望,生活如此美好,人人都想长命百岁,这真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讲到激素作用的时候,我跟同学们说有些人给猪饲喂“瘦肉精”,以此来提高瘦肉比例,人吃了这种猪肉有可能会诱发恶性肿瘤;还有三鹿奶粉添加三氯氰胺,它可是由尿素生产的,尿素是人体代谢的废物,添加这种物质对人体的排泄系统伤害极大……这些黑心的商人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的良心哪去了?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又偏向了哪里?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实践,愿诚实、善良、美好的心灵笼罩在我们的周围,在这种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支配下产生的道德行为一定是人们所需要的,当今社会真的需要正能量。

二、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品德。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要想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讲述《免疫》里“抗原”和“抗体”这一对抽象概念时,适时结合当今最热门的中日钓鱼岛之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把日本侵略者比喻为“抗原”,为了保护祖国母亲免受伤害,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我把这种反抗的民族抵抗力比喻为“抗体”,经过“抗体”和“抗原”的激烈斗争,最终“抗体”消灭“抗原”,所以日本侵略者最终被赶出中国,日本鬼子这个“抗原”被赶走以后,祖国母亲体内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并没有消失,并作为“抗体”将永远保留在体内,如果日本胆敢和中国争夺钓鱼岛,祖国母亲体内保存的抗体(民族抵抗力)必将再次给日本以重击。结合时局讲解知识点,既能让学生轻松理解有关知识,又能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将是祖国未来腾飞的希望。

三、培养学生看待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蝴蝶的外表虽美,但其幼虫却多为农业害虫,而蟾蜍外表虽丑,但它却是农作物的忠诚卫士;还有莲虽长在淤泥中,却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等。我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能单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妄下论断,而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品德

生物教学,实验必不可少。在实验教学中,我注意教育学生用人道精神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正确处理好人道和教学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例如在探究蚯蚓在玻璃板还是纸板上哪个运动更快的实验时,应尽可能减轻在实验过程中对蚯蚓的伤害,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放归自然;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时,要经常给鱼身上裹着的纱布淋水,同时尽量缩短实验时间,达到实验目的后要立即将鱼放回鱼缸,以减轻对实验鱼的伤害。如果在野外考察或参观活动中,我还提醒学生不要大吵大闹,不要喂食和投打野生动物,以减少人对动物的干扰和惊吓。总之用人道主义观点教育学生,有益于学生从内心产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此外,我认为通过生物教学还可以进行伦理教育、性道德教育、生存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公德等诸多方面的德育教育。要真正达到通过生物教学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深入专研教材,挖掘其隐含的德育教育内容,努力把德育教育融于智育之中,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一起抓,这个任务对于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生物》(课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生物教师教学用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教学道德行为人道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初中生物教学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的实践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生物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探讨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9:33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4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