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彪
【摘 要】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引导学生步入诗境;抓关键词句,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
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创设情景激趣,点燃学习欲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海无涯‘乐作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浓浓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累也不觉得。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着,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入课题,能使学生觉得教师讲课“有味”,古诗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注意情景交融,体味意境之美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诗人的智慧和灵性,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否则它们就会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学古诗词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诗词类配音动画,让学生进入到诗景里,体味诗的优美。如《山行》一诗,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条弯弯曲由的小径直通深山,在云雾缭绕的深林间,隐约有几户人家,那满眼的秋意,让人无限遐想,学生时而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传情的乐声中,学生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开启了学生理解诗词的大门,如同一只温柔的手撩拨着学生的情感之弦,使之对情有所感,对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创造、再想象,感受诗文意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视像,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
三、抓住关键词句,点拨学生思维
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词对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有帮助。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境界全出,成为千古佳话。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正像王國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四、把握诗歌内涵,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我结合诗中的语句,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然后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让“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郑燮的《竹石》时,诱导学生要学习竹石的坚韧和坚定的精神,并向学生印发了《说“吃苦”》这篇文章,告诫他们“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的道理,列举了经过艰苦磨练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外名人的事迹,渗透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归结出“逆境造就人才”的哲理,启发他们要为振兴中华自觉接受磨练。
总之,古诗词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今后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