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敏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地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1 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2 教师要充分把握,设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观点以及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对教材不仅懂得,而且要熟悉,运用自如,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为一体。达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学时必须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拓宽延伸,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处于最佳状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点教材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3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3.1 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2 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课本,设定相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境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设计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了。
3.3 树立榜样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3.4 实践体验法。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只有在日常生活才能体现到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经过亲身感受,才能使学到的道德知识得到深化,从而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同学们将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的特定的环境中,让他们自行探索,并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对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剖析,达到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使的所学道德理论具有现实性。
3.5 乐在其中法。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小学生最喜爱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将道德知识运用到欢快的游戏中来,小学生们将更容易接受这些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将预设的教学内容融入的游戏中来,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强化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在教学《红绿灯,在站岗》一课时,就是通过做一些游戏完成的。在课堂上我通过制作一些有关交通规则卡片,让同学们分组游戏,一人抽卡片并将抽到的卡片特点进行口头描述,另一人进行猜是什么标志。这样通过游戏使他们掌握了良好的交通规则,同时形成了好的道德习惯。
4 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师生互动,建构自主探究的组织
自主探究并不等同于让小学生单干,恰恰相反,要想发挥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会学、想学,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师还得善于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出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参与课堂的互动。这样才能让自主探究更高效,更务实。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参与互动,教师就要处理好以下的两方面因素:①开展问题探究,鼓励学生多问。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有意地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互动,不再仅仅只是学生间的互动,也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激活小组间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探究而有所得;②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小学生多说。小组中的成员能力及知识面等各不一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探究氛围,尤其要为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发挥、展示自己创造才能的空间。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具体事件、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在小学中开展好此课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在认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要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使学习质量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