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菲?史中慧
摘要: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的特点和性质要求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通过分析就业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提出对国际商务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探索以岗位实践技能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岗位实践技能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突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进一步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明前景。一方面该领域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很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了足够多的学生,本应是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高校为数众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就业艰难;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来之即用的人才,供需脱节的情况在众多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
二、形成供需脱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近年来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映的现实来看,不少外贸类企业并不乐意接受刚出社会的国际商务类专业毕业生,就是认为他们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不能尽快接手工作任务、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大部分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和现实工作情境差别较大,课程学习不切合实际需要并落后于应用,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练习,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先天不足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及工作适应能力低下。因此,产生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形势脱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培养与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此外,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明确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方向,割裂人才培养的供需联系,不了解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具体需求。就业市场很少标明招收国际商务岗位,企业和用人单位往往把国际商务人才包含在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市场推广、货运、保险、报关、报检、单证员、商务秘书等职位里,而没有将国际商务作为工作岗位单独列出到上述职位里面,所以企业用人单位对国际商务的理解和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存在错位,使国际商务学生在应聘时往往以为自己的专业不对口而找不到相应的职位。
三、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改革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模式
国际商务、国际贸易是一个环节多而内容杂的庞大流程,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泛而不精的不良效果,可按如下几条思路进行:
1.因材施教、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技能单一、层次不高,职业能力不高、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切实际的教学是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是对学生差异性、自主性的不尊重,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资源浪费。各校专业课教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投入与开发校本课程,自编校本教材或讲义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授课教师最了解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否实用、恰当,技能训练是否有效。
2.围绕岗位职业技能,设计具体工作任务
以培养学生个体能力而言,高职国际商贸专业教学是一个复杂“工程”。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商务的核心工作就是货物的进出口,其中包括了解商品、市场推广、商务谈判、洽谈磋商、签订合同、货运保险、报关报检、制单结汇、退税核销等流程。这些环节的学习通常需要分散在不同的课程里逐一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他们除了对上述工作内容接触机会少,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而且这些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决定了他们一旦在某个环节不能理解,将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学生没有被激起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为学生设计若干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既要与课程相关,又要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实施和完成转化为专业能力。
3.高职教学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理念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个使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以外贸业务员职业能力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为例,按照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学习内容分解,就外贸合同订立这项工作内容而言,先将这个大的工作项目分解为四项工作任务,即:基本条款、价格条款、装运条款和辅助性条款的订立然后分解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装运条款应从货船的识别,能进行配载,能运用各种运输方式,能独立投保等四方面进行职业能力训练。
4.实现高职教师业务能力的转型以保证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有效实施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外贸洽谈、外贸制单、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船务代理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教学中,学生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对象,虽然是执行工作任务的主体和中心,但完成高职课程课堂任务的设计和输出仍然是教師,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仍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师的业务能力须从传统学术型学者型、研究型向关键技能型、指导型方向转型,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因此,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是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