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玲娟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编演课本剧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选、读、编、演、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又能保证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精心改编 用心去演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34
语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被很多人认为是“误尽天下苍生”的科目。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依我浅见,这不是语文的错,而是太多的学生没有把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综合起来,并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而导致了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不足。而把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课文,这实在是对语文学科莫大的偏见。要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编演课本剧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编演课本剧的目的性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排演课本剧时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要把课文的内容变成戏剧,要求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并对课本有大胆的发挥和改编,写出适行的剧本。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砺意志,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把课文转换成分场景的剧本,分角色的语言设计,人物的动作设计,舞台背景的设置。
学生要各扬其长,相互配合,所以,演好一出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
二、编演课本剧的可行性
高中课本的内容是编课本剧的丰富资源。它基本涵盖了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学知识,无论是文言散文、古典诗词,还是古代戏剧、古典小说、现代戏剧,都可成为学生编演课本剧的蓝本。
三、编演课本剧的操作性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按一定的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致可以分成选、读、编、演、评五个环节。
(一)选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较适当的课文。高一阶段,学生应选一些简单、易演的记叙文;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在高二、三阶段,可以选取小说、戏剧等。选课文这一过程要让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作决定,使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出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
(二)读
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二是精读要改编的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因为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编
这一过程是编演课本剧的关键,关乎编演课本剧的成败。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按照剧本的格式把课文轉换成分场景的剧本,设计出分角色的语言、人物的动作、舞台背景,并写出适当的舞台说明。这是演出的直接依据,是演员发挥的基础。
(四)演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语速、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场景表演,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
(五)评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价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也可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对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言素质的新的提升。
课本剧的编演,作为一种实践锻炼方式,学生极感兴趣,并且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较明显的提高,故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地编演一些课本剧,既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又能保证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