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情境教学优势,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015-07-05 15:18:19周洪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24期
关键词:木棍正方形三角形

周洪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 所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也会乐此不疲. 《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出了新要求:“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数学学习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教材中都增加了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一年级数学的实践活动“笔者们的校园”,根据教材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五名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名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笔者马上提出问题:“参加哪个活动的人数最多,参加哪个活动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与活动人数最少的组相差几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立刻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 教室里马上开始争执起来,并且互不相让. 接着笔者又问:“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很快的得到结果?”这时候,笔者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统计和结果分析,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过程. 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了解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又如,一年级下册的“位置”这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找座位. 笔者事先给每张桌子贴好号码,然后给每名学生发一张印有座位号的票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在寻找自己座位的同时就会观察思考并理解第几排第几列,找到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谁,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活动,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牢牢记住学习内容和学到新的知识. 例如,进行《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时,在课间笔者让学生到校园里找到十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木棍,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摆摆,然后问:“你们是不是可以用任意的三根小木棍摆成三角形呢?”学生们通过动手摆放后,很快回答:“不是. ”笔者又问:“为什么摆不成呢?”学生们經过激烈的讨论,然后回答说:“三根木棍中如果一根太长,另外两根太短的话就不能摆成三角形. ” 笔者接着问:“能够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木棍应该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能摆成三角形的木棍中的两根连起来都比第三根长,摆不成三角形的两根连起来没有第三根的长. ”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后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特点.

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中有一个做风车的活动. 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让他们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在此基础上,教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作出一个风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教学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根据全班学生数量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选若干名学生作代表. 然后由教师提问,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每答对1题记10分,最后根据积分多少判断结果,积分多者为优胜. 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受到了数学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小学生更不例外. 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名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做一道计算题等,然后对他们作出适当的表扬或鼓励. 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只有加倍努力,不断摸索,才能成功. 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名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陈菊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6.

[2]张伟新.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理化学习,2014;07

[3]宋荣香.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教书育人,2015;02.

猜你喜欢
木棍正方形三角形
木棍的长度
剪正方形
小木棍的无限联想
剪拼正方形
一根木棍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12
图形前线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