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产业支撑策略研究

2015-07-05 06:07刘陶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5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现状

刘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产业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因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产城融合,对宜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现状;产业支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03102

1宜昌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伴随三峡大坝建设,宜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步入21世纪后,宜昌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

(1)城镇人口逐年递增,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00年以来,宜昌市常住人口总体变化趋势为:人口总量基本稳定,而城镇人口明显增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本地人口城镇化特征明显。2000-2013年间,宜昌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70.15万人(见表1)。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8%,略高于全国53.7%和全省54.5%的平均水平,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中等偏上水平。

(3)注重错位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典型小城镇。宜昌因地制宜推行新型城镇化工作,形成了大型企业带动型、专业园区辐射型、现代农业引领型、生态旅游拓展型等多种特色发展模式,示范带动效应显著。龙泉镇以“稻花香”企业集团为龙头,形成了“一核两轴三园四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安福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形成了工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市新区和农村新社区“四区”共建模式。枝城镇以产业基础为支撑,发展城乡统筹,促进厂区与镇区融合发展。五峰县以新县城建设为龙头,建设“国际慢城、山水慢城、土家慢城”。远安县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推动城乡建设、以“三万”活动为契机建设“美丽乡村”成效显著。全市新型城镇化已初步形成“一镇一韵、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湾一景”的格局。

(4)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撑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宜昌市生产总值3132.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从产业结构看,2014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2%、59.3%、29.5%,第二产业是宜昌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动力。2014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8万人。从就业结构来看,全市非农就业比重超过60%,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将推动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5)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条件不断提升,汉宜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保宜高速公路路基全线贯通,宜张、宜岳高速公路建设提速。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燃气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还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夷陵、远安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覆盖率明显提高。201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7元,比上年增长13.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5元,比上年增长9.6%,前者增速超过后者3.6个百分点。

2宜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同时,全市城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山区与沿江用地的基础和交通条件差异较大,形成了沿江城镇密集带和山区落后村镇人口逐步减少并存的“二元”结构。长阳、五峰、秭归等山区县的城镇化率都在30%以下,人口外流趋势明显,5年内常住人口流失约5.7万人。

(2)人口市民化困难多。许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子女,虽然多年在城市务工、生活,但在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保障性住房等许多方面还未享受到与当地市民的同等待遇,市民化进程滞后。

(3)城市基础实施有待完善。城市建成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城镇化的需求。此外,城乡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不平衡也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城镇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城鎮化加速发展对城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环境卫生、垃圾处置、养老、医疗卫生、绿地和公园、文化体育、教育和住房等。

3宜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策略

当前,宜昌应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3.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建设沿江重点产业带。以宜昌城区、宜都市、枝江市为核心区域,发挥沿江区位优势与工业基础优势,以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六大产业为重点,培育六大千亿产业,建设沿江重点产业带。抓住国家战略重心转移、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加快万亿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成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经济支撑和产业平台。

(2)建设“两片”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建设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和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西部片区依托良好的山水旅游资源和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高山蔬菜、林果、茶叶等特色农业;东部片区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等现代农业,鼓励机械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

(3)构筑园区产业聚集平台。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的资源共享优势和规模集聚效应,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平台。依托“一区六园”,打造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把宜昌高新区建成全市沿江万亿经济走廊的排头兵、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和中部地区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强力推进其他各类开发区跨越式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积极引导五峰、兴山等山区县在宜昌高新区建设五峰民族工业园、兴发化工园,发展飞地经济。

3.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壮大提升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等四大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扶持产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策划、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大项目,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加快项目引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旅游业跃升千亿产业能级,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及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把宜昌建成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继续打造核心吸引物,支持屈原鼓励文化旅游区、三峡大瀑布景区、柴埠溪大峡谷旅游区、西陵峡风景区、鸣凤山风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景区。积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传媒、文化制造、文化创意产业。

(4)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服务向制造业融资、研发、管理等领域渗透;推进现代物流业向制造业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领域渗透。将宜昌建成全省重要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

3.3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大中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商贸、信息中介、高端服务、创意创新等功能,完善中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与竞争力。在区县层面,把建设产业新城(城市新区)作为产城共生的现代城市功能组团,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商业、办公、居住、生态空间和交通站点的合理布局与综合利用开发,将大宜昌都市区(宜昌中心城区和外围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长阳龙舟坪镇、秭归茅坪镇五个副中心的全部范围)建设成为产城一体的生态田园城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发展示范区。在镇区、园区层面,推广龙泉镇、安福寺镇、龙舟坪镇经验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小镇、专业化特色园区,重点进行城市功能和服务空间的集约与整合,在实现生产高效的同时提供生活的便利。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注重老城区的改造提升,推动新区与旧城协调共进。

(2)建设特色旅游城镇。以长阳、五峰、秭归等山区和库区城镇为重点,结合旅游强县(区)创建活动,提升县城旅游集散服务功能和旅游接待功能。以柴埠溪大峡谷、清江画廊等知名旅游资源为依托,推进旅游区中心城镇和主要旅游节点城镇建设,创建一批旅游名镇。服务重点景区、主要旅游廊道和環城游憩带,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特色村。

(3)建设高水平城市新区。以宜昌新区、三峡枢纽港区、三峡旅游新区等为重点,依托高铁枢纽、临空港区、水系廊道、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重大工程等有序拓展和统筹规划城市新区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集聚产业和人口。宜昌新区围绕骨干路网、大型公建、生态环境、征收安置、产业布局等“五个先行”,推进产城融合,稳步推进征迁安置拆迁,布局建设生物产业园、三峡物流园、南玻精细玻璃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三峡枢纽港区坚持港口、产业、城市协调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茅坪、白洋、云池、枝城四大核心港区和三峡国际游轮中心,构建“四区一中心”的港口布局,打造江江联运、江海联运、江铁联运体系,建成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转运港和特色港。三峡旅游新区以“两坝两岛一峡”为核心,依靠项目拉动新区建设,推动资源整合,将其打造成千亿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引擎,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旅游度假区。

(4)促进园区城区互动发展。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精心谋划和组织各类园区开发建设,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社区建设有机衔接,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园区布局的统筹,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与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现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