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摘 要:目前国内针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效果评估标准和体系的研究尚少,且指标存在诸多不完善和差异性,专门针对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的评估指标更是几乎没有,而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的评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作为评估对象,探索出了一套包含21个指标的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为依据,对政策效果评估指标的选取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形成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一、引言
自2006年山西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来,城市和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但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偏差,不利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评估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威廉·邓恩提出了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包括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后来很多学者以此为依据,针对住房保障政策演绎出了多样的政策评估指标。吕萍等人(2010)则对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估标准做了系统性研究,基于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提出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综合评估系统结构。
三、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五方面来反映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它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首先,棚户区改造政策的作用对象是棚户区居民,因此,棚户区改造政策是首要目标便是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居住问题;调节住房市场这一目标包含两层含义,即增加保障房供给,同时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第三,棚户区改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美化市容市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属于产权型住房,成本回收快,能调动开发商的建设积极性,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大多为低收入家庭,且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稳定因素多,棚户区改造后,居住条件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根据上文提出的指标设计依据,本文分为5个准则层,选取了21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表1)。
(一)指标说明
1.改善居住条件。这里的居住条件主要指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密切相关的居住设施,即微观角度来考察政策效果。
2.调节住房市场。x5、x6用来反映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供应情况,是以商品房市场为大环境,考察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对商品房房价的抑制作用;本文使用山西省太原市的棚户区改造住房价格受益率来估计全省的情况。
3.推进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进城市建设的效果,城市建设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的改善,还包括公共服务机构设立等。
4.促进经济发展。投资的增大能带动各项消费和需求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5.维护社会稳定。棚户区改造之前,很多居民是下岗职工,因此,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化来反映居民的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主要用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毕业人数来衡量;满足了居住需求,实现了就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社会会更趋于稳定,刑事案件及代理辩护数量用于衡量这一政策效果。
四、结语
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保障性住房政策效果评估的一部分,其过程涉及到多因素、多层次,其中既有定性标准也有定量标准,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的指标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很准确的衡量山西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效果,仍需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William N.Dunn,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M],2001.
[2] 贠杰,杨诚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与方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1-245.
[3] 孙志波,吕萍,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估标准及体系研究[J],兰州学刊,2010(4),49-53.
[4] 張永岳,张传勇,谢晖,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评估初探——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0(12),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