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工业化发展的历程

2015-07-05 19:22霍博翔王婷马浩然戎燕谢斌阚辰骁
2015年31期

霍博翔 王婷 马浩然 戎燕 谢斌 阚辰骁

摘 要:1964年—1978年,这段时期是我国政府以备战的战略思想为指导,领导我国人民从事一场大约遍及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活动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三线建设”时期。贵州作为当时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也因此在该时期迎来了工业化发展的高潮阶段。这段时期可以说是贵州经济史上的光辉时期。那么,贵州当时工业化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三线建设;贵州工业化;发展的历程

1964年-1978年,这段时期是我国政府以备战的战略思想为指导,领导我国人民从事一场大约遍及中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活动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三线建设”时期。而“三线”名称则源于我国政府当时对全国各地的工业化建设提出的战略布局。20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依据当时国际政治形势状况、国内政治经济条件,从备战的角度出发,将全国地区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其中,第一线地区为战略防御地带,第二线地区为战略缓冲地带,第三线地区为战略大后方。第三线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无疑是当时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而贵州作为第三线地区,不仅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利于备战,又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因而成為当时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贵州也因此在三线建设时期迎来了工业化发展的高潮。它作为战略大后方的重点建设地区,其建设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贵州经济建设史上无疑是空前的。贵州在这段时期内工业化取得重大的发展,并对后来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贵州当时工业化发展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对此作出解答。

1.贵州三线建设的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经过几年的调整,基本克服了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饥荒的困难,使得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正当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之际,国内外政治局势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北面,苏联陈兵百万威胁着我国边境。南面,美国插手越南战争,并不断侵入我国领空,随时都有可能进犯我国。西南面,我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刚结束不久,随时有可能面临印度军事打击报复的危险。东南面,台湾的蒋介石集团的“反攻大陆”颠覆活动愈演愈烈。总之,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处在“帝、反、修”的四面包围之中。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恶化迫使我国不得不从事一场以备战思想为指导的经济建设工作,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三线建设”工作。而贵州作为当时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其三线建设工作也在当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建设历程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 1965年-1972年大规模建设高潮阶段

1964年下半年,我国不仅开始着手三线建设中企业搬迁、踏勘选址和调入大量的科技人员和职工等工作,还相继成立了煤炭工业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贵州省军工领导小组和国防工业办公室等机构,加强了组织领导工作。至此,贵州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1965年,贵州三线建设开始进入高潮。1965年-1972年可以说是整个贵州三线建设的高潮阶段,贵州大部分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都基本是在该阶段建成的。当时贵州的铁道、电力、煤炭、国防、冶金等工业建设就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从铁路运输建设来看,这一时期,该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基本建成了三条铁路干线及相应的支线,形成了铁路运输网络。其具体情况为:“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川黔铁路于1965年10月正式交付使用,1966年7月,贵昆铁路建成通车;1970年9月,全省发动了30万民兵参加湘黔铁路大会战,1972年正式通车。此外,随着东南西北四条干线的通车,为配合三线建设需要的支线和专用线也陆续动工修建。由川黔线引出的开阳支线,1965年动工,1970年通车;由贵昆线引出的水城矿区支线,1965年7月动工,1971年9月建成通车;还有湖林支线、都鸡小支线、盘西支线等也分别先后通车,各条专用从干线、支线延出,连接着工厂、矿山、城镇和农村,组成了网络密布的铁道交通血脉,有力地配合了大三线建设”。①不仅如此,贵阳枢纽的建设也在此阶段进行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说1966年底建成贵阳(客)站到西站、北站到西站的联络线,大(土)湖(潮)环线等。②

其次,在该时期,贵州的电力建设经过调整时期的沉寂之后又开始了一次大规模建设高潮。这主要表现在:“一、一大批工厂企业内迁入黔,一些新兴工业也在贵州布点,贵州的电力负荷出现了新的增长,调整时期的停建缓建电力项目又重新上马。国家水利电力部成立了西南电力指挥部,贵州组建了电力公司,负责省内火电和送变电工程建设。清镇电厂、水城电厂、乌江渡水电站、桐梓电厂相继开工兴建,贵阳、遵义、都匀、凯里、红枫火力发电厂继续扩建,猫跳河梯级电站加快了建设的步伐,更好地配合大三线建设用电的需要。在1965年三线建设的高潮中,贵州电力新投产火电组4台,新增发电机容量4.3万千瓦。全省发电机容量达到23.36万千瓦,年发电量5.88亿千瓦·时。同期建成110千伏输电线23.7千米,1.5万千伏安变电所1座。二、电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66年4月至1973年建成修文河口——久长——新场——遵义——兰家堡——岩门,贵阳——平坝——水城——盘关,贵阳——凯里,麻江——都匀沙包堡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贵州省形成以110千伏输电路为骨干、以贵阳为中心,连接遵义、凯里、都匀、六盘水、安顺的全省统一电网,并通过盘(关)羊(场)线与云南电网相连。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由于强调电源建设而忽视了电网建设,致使发送变配电比例严重失调,输变电工程建设投资不足,工程尾巴拖得很长。”③

再次,在该时期,贵州六盘水特区的煤炭也得到大规模开发。“1966年,我国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8个工程处,8个地勘大队进入六盘水地区,共调进基建人员63000人。这些外调的人员,加上贵州本省新招工人和生产人员,总计达10万人,其规模之大,上马之快,在我国煤炭建设史上可谓是空前的。而且在这一年,矿区建设进入了高潮,12处矿井建设开工,在建矿井总规模985万吨,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5亿元,是计划数的190%,进尺70961米。创造了老鹰山立井月进尺105.5米、汪家寨斜井月进尺245米、大用平硐连续8个月平均月进尺250米的新全国纪录”。④到后来,矿井的规模越来越大,煤的开采量越来越多。“到1972年底,已经开工建设和投产的矿井规模达到年生产煤1627万吨,建成洗煤厂3座,原煤入洗能力每年320万吨。当年生产原煤284.53万吨,洗精煤62.93万吨,掘井总进尺78600米,原煤总产量达569万吨。”⑤

在该时期,作为重点的国防工业在贵州取得了重大的发展。1965年,我国开始着手军工企业的搬迁和投产工作,以促进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发展。当时,我国将来自约二十个省市的一百多个工厂搬迁到贵州,并调入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到贵州从事三线建设。“只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至1966年初,华阳电工厂、贵阳电机厂、天义电工厂、梅花岭化工厂、林泉电机厂、南丰机械厂、花溪机械厂等一批基本建设项目就建成投产,有的工厂还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奇迹。”⑥伴随着军工企业、工厂搬迁和建设工作的进行,贵州的国防工业随之发展起来。1966年-1972年间,贵州基本建立起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电子工业三大基地,以及其他军事工业。这些工业基地及工厂在制造设备和生产产品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1969年,航空工业基地已有18个企业建成投产,1970年5月,首台涡喷7发动机总装试车成功,9月,第一架歼6Ⅲ型飞机首飞告捷;航天工业到1970年经过军管后,也有14个工厂先后建成投产,12月,首批导弹试制成功并交付部队;电子工业基地建设进展也很快,该基地中南丰机械厂1966年就生产出了当时国内较先进的中型电子计算机。”⑦

最后,从冶金工业来看,该工业的新、改、扩建工作也开展起来。“在黑色冶金方面,如水城钢铁厂、贵州钢绳厂、贵阳钢铁厂的电炉炼钢和锻钢车间进行了新建,已经停、缓建的贵阳耐火材料厂、遵义铁合金厂等恢复了扩建工作;有色冶金方面,如贵州铝厂、遵义钛厂等也进一步进行了扩建工作。”⑧

当然,贵州的其他工业的建设如化工、建材等也在此阶段进行着。

1.2 1973-1978年填平补齐配套收尾阶段

1972年,林彪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建设工作,调整了全国工业建设的步伐,并指示三线建设不再铺新摊子。1973年7月,我国对“四五”计划作了修改,降低了一些高指标,强调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三线建设规模要收缩。⑨贵州的三线建设从此进入低潮阶段。“从该年9月起,中央有关部门陆续从贵州撤走建设人员,并中断了从老区调入生产骨干,全省基本投资计划也削减到6.76亿元。贵州三线建设的规模开始大幅度收缩,全省绝大多数在建项目不得不作出调整,有的裁减了部分辅助项目工程,有的因陋就简不再完善成套,有的压缩规模,有的延长工期,贵州三线建设的热潮已冷却。到1973年年底,全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54亿元(中央直属项目5.4亿元,占71.6%),比上年减少34.3%。”⑩

“1974年以后,全省基本建設规模继续压缩,有9个项目被列为停建或缓建项目,已列为‘三五、‘四五计划而未动工的建设项目也都被压缩而不再开工。全年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只有5.59亿元,年底完成5.45亿元,其中中央直属项目完成3.58亿元,占65.7%。197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整顿,生产建设状况有所好转,全省完成基建投资6.85亿元,其中中央直属项目完成4.15亿元,占60.5%。全省除安排新建生产年产合成氮30万吨、尿素48万吨的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外,另安排的34个大中型项目都是续建扫尾工程。1976年,全省扫尾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02亿元,其中,中央直属项目完成3,89亿元,占64.5%。这一年,“文革”结束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7年和1978年,全省仍有部分建设项目陆续完成扫尾、配套建设,直到1978年底,贵州的三线建设基本结束,此后进入调整、改革时期。”B11(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此论文为2014年贵州财经大学校级课题《三线建设时期贵州工业化的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注解:

① 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主编《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第53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② 同上书,第532页

③ 同上书,第533页

④ 同上书,第535页

⑤ 何长凤等主编《贵州当代史》,第227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⑥ 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主编《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第537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⑦ 同上

⑧ 同上书,第538页

⑨ 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党史研究和教学》,2004年第4期

⑩ 李振纲、史继忠、范同寿主编《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第540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B11 同上书,第540~5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