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继红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学生能否积极、有效、快乐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设计、践行课堂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发挥其主体性,能动的发展,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基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有效化,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科学素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44-0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了人们对于课堂教学的重新省思。教学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新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忠实的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的生成与提升,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现已全面实施,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这门学科应用价值,充分体现新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及应用性的课程改革理念,我们势必要注重提高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为浅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以“真实”的生活促进真实的学习
(一)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体活动
生活融于课堂,教学也来源于生活。科学课程中会涉及许多生活实际问题。《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从以上意义上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生活中的“科学意义”,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也就是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环境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合理选择贴近生活、积极向上、意义深刻的教学活动内容,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做到延伸生活,体现开放的教学活动内容,从而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观念、指导学生科学行为的根本任务,将有效的课程理念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体现教育过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教学中要注重回归孩子的真实生活经验,在将教学过程变成孩子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活动及其差异,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一些问题,小学生的理解易出现偏差,而教师只靠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空洞的讲授是不能奏效的。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梯度的活动设计,有层次开展活动,关注学生差异性,引导学生学教材明道理,联系实际找差距,确保全体参与,同时要给予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个积极、宽松的学习情境,通过自己的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此可见,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性,教师有效组织教学,使得学生在交流中能相互学习不同的体验,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只有尊重学生的真实心理,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选取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参与活动,主体性才得以凸现,从而感受、体驗情感,提升认知水平。
二、合理选择切合主题的教学活动内容
(一)创设学习情境,以真实的认知过程展开教学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地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其背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理论为实际,可以将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生活是学生学习情境的丰富源泉,运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引发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要切实抓住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明确目标,找准落脚点,以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事例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活动的设计要做到有儿童意识,尽量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活动能力及认知水平。通过讨论、演示、交流、情景模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和延续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科特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从而内化心理品格,外显行为习惯。
(二)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及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凸显其有效性,教师更应“因材施教”,采用适合于其自身的方式方法,从而将多种课堂学习组织形式有效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集体的、个人的及小组合作三种。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虽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但却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交流可以在同桌、小组中进行,也可以在师生、生生、集体中进行,使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情感得以升华,思想得以交融,实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等教学目的,而非固守于形式、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才能激发起学生真正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体现合作学习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这里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合作学习不仅限于课堂上,也包括学生在课后根据教师布置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探究活动。
三、充分发挥教师有效的主体活动指导作用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从这个意义来说,学生可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通过自己的内化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最后这个过程并不是由单独的教或学所完成,人的获得所依靠的是有效地教与学。在学生主体活动中,教师作用的有效发挥则是确保学生主体活动取得实效的保障。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实验探究,而教师引导示范作用在此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能否有效的获得科学知识,也就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生成化。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所以,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身教”对学生的影响,确实给学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知识传授环节,还是实验演示阶段,或是学生分组实验指导环节中,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科学、认真的治学态度。
显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坚决不做,做到言行一致。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如果“身教”做得好,有时无须进行“言传”,也会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学以导行
科学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感悟科学的真谛,领悟、处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提高科学意识,逐渐形成科学地生活态度和学习习惯,而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如果说,通过课堂教学,解决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知”与“不知”的问题,那么,“用”与“不用”的问题,则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出来的。而一个人良好科学态度形成,不是简单地凭一堂或几堂科学课就能一蹴而就的。
科学课的动手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否在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得以验证、应用,通过不断的巩固、提升,逐渐转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而有时候学生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所以,科学教师如果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要防止课堂内外脱节,认知与现实分离。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自我反思,自觉的学科学,用科学,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推理、判断,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用行动去验证书本知识,督促其渐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科学教育真正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三)注重客观全面的、相机的教师评价
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过程,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评价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积极有效、恰如其分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课程标准也指出,评价要“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功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由此,教师的评价尽量要客观全面、形式多样、方法灵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并总结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学会了什么”“提高了什么”等,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意识、情感态度,相机给予引导性的评价,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改善行为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
总之,让科学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发展、发展中提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参与科学,这是科学的根基所在,也是科学课有效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