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针对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技术更新太快、理论滞后技术、学习硬件限制、课程与教师边缘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应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结合实践的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现状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19-01
1984年,邓小平同志曾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十年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出台,我国中小学生计算机普及教育从此拉开序幕。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议将信息技术教育取代计算机教育,并决定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跨入新篇章。
从八十年代初的计算机学科基础教学,到九十年代初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再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使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掀起了一股浪潮,但在这股热浪下,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一点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从教材出发,信息技术更新太快,教材以及教师教学更新速度远比不上信息技术更换的速度。目前山西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信息技术基础属于必修课,多媒体、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学习为选修课部分,而教材是经过教育局以及学校慎重的选择确定下来的,几年之内可能都不会更换。但对计算机本身而言,其更换速度之惊人,难以想象。仅以windows XP系统为例,微软于2000年开始研发windows XP系统,2001年即推出了专业版和家庭版两个版本,从2002年到2005年,微软连续更新了3个版本,2007年发布Vista系统,并提出停止发售XP系统的计划。2009年微软推出Windows 7,开始代替Window XP,XP 系统于2014年正式退役。但是在XP系统退休一年后,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用户还在使用XP系统,而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换新电脑。教材,作为一种理论的东西,本身就具有滞后性,而教师大多根据教材教学,几年后,信息技術课程的实用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对学校而言,学校电脑等硬件设施有限,学生无法进行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教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对电脑进行实际操作,但电脑作为学校的重要财产,机房一般不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在有限的几十分钟内进行电脑操作,所学知识有限,并且很难进行实践练习。
而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边缘化也是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遭遇的重要问题。首先是课程边缘化,虽然教育政策上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教学,但是在高考体制的影响下,语数外理化生等高考科目以外的课程都会被边缘化,而老师也往往不会受重视。对学生家长而言,能不能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家长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很多时候,家长还会担心孩子学会电脑后养成迷恋网游或者早恋的不良习惯,往往从一开始就对计算机网络教学心存偏见。
从学生自身而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也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展开。各地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课程的选择都不相同,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也必然不同。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学生接受电脑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也不同,这必然导致信息技术教学难以展开。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总结出了几点可行经验:
首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情况,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其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缩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素质教育的精髓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目前高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第一是进行分层备课,教师应更具学生的心理特征、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性格特点等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适度备课2-3个教案,提高个别学生的参与度。第二是进行分层上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目标兼顾、讲授内容兼顾。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并通过先进带后进、鼓励后进等手段来实现缩小差距,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第三是进行分层作业布置,精心设计不同的课后练习,使得学生分层递进,并进行分层辅导,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其次,针对信息技术更新过快的问题,建议从教学目的入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目前高中毕业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方面:50%-70%的学生会键盘录入,学过word;30%的学生会上网,但大多用于聊QQ,有个别学生迷恋网络游戏;10%的学生会收发邮件。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仅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无法跟上它更新换代的速度,更别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了。因此,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笔者建议以操作性应用为主,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增加部分学生能够用到并能为学生所用的应用性技能学习,提倡“用中学”,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再次,针对学校硬件设备有限,学生无法进行实践训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向学生免费或部分收费开放机房计算机设备。二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分为若干个小任务,通过任务教学的模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还应遵循“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结合实践”原则。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观念里脱离出来,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并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其次,学生应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并努力端正学习态度,在实践中探索和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去解决,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佑镁.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2)
[2]周旭.分层教学法在信息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2(10)
[3]周红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8)
作者简介:
门秀丽,女,汉族,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本科,信息技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