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尊重孩子的能力

2015-07-04 10:32马琼娥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尊重能力孩子

马琼娥

【摘 要】尊重孩子,利于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尊重具有相互性。我们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会尊重我们,尊重是双向的,如果我们以身作则先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懂得尊重我们,如果不尊重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安排孩子做这做那,孩子的大脑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孩子不满情绪的产生及心理变态,从而厌倦学习,不厌烦老师,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心理压力。尊重孩子,他感受到你的关心,你的爱,他会从心底里敬佩你、信任你。如果你粗暴地对他,他会被恐吓暂时吓住,但是心中会产生恶果、对抗、叛逆,你无法接近他的心灵,甚至无法了解他,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关键词】孩子;尊重;能力

尊重孩子才能正确认识孩子。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了解的前提,一切教育都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一样的叶子,同时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美国一位发展心理学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把人的智能大体分为七种类型:语言智能、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美术智能(也叫空间视觉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在智能,每个人都具有这七种智能。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每个人所表现出的智能优势不同,可以说各有所短,各有所长。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就应该有一个冷静而清醒的头脑,不能用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孩子,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发现孩子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要为他创造机会使这种优势智能得到最大化,对待弱势智能,要扬长避短,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而不是扬长避短。尊重孩子才能更客观的了解孩子,才能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孩子的兴趣,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有这样一则漫画:一只乖巧的小羊在弹琴,一只大灰狼呲牙咧嘴在琴旁说:“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这样的情景还少吗?大人们往往以过来人的身份替孩子做某种选择,逼孩子学画,逼孩子上各种学习班……并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可是试问一下这样成长的孩子会体验到快乐吗?反之有句话大家都知道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做一个教育的引导者,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把孩子放在高压下,这样孩子怎样能跑的快呢?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幼儿呢?我认为,尊重幼儿,就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要发展幼儿的个性,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

对于幼儿而言,什么个性的幼儿都有。有动作慢的,有性格开朗的,有性格内向的,有任性的等等,无论什么个性的幼儿,都有他的内心发现。教师就应该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智力、气质及性格,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支持引导每个幼儿的发现。

這个学期,我们班由中一班变为大一班,我想,让小朋友学习自己管理被子,虽然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从幼儿的情况考虑,应该大多数幼儿没问题,唯独担心的是范彧铭小朋友,因为他平时生活能力太差了。于是,每次起床,我就对他格外关心。每次睡觉时,我看他动作笨拙,打开被子都要半天,有时还打得不对,叠被子就别说了,所以,常常忍不住上前帮他叠好。

偶然一次,我读到这样一段话:“帮助幼儿获得能力,尊重幼儿的能力,让幼儿充分体验自己的能力,为幼儿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段话对我触动很深。

看来,尊重幼儿不仅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也要尊重幼儿的能力。我对范彧铭的帮助是尊重他的需要,尊重他的能力吗?我想,我的“帮助”不但没有使他获得帮助,反而养成了依赖他人的毛病,正是我的“帮助”剥夺了他学习叠被子的权利,我应该把这个权利还给他!

于是,我开始引导范彧铭自己叠被子。起初,被子铺不平他就找我帮助,好像自己就是不行。渐渐的,在我帮助下,他能自己叠被子了。一天他突然对我说:“老师,今天您别帮我了,我想试一试。”听了这句话,我知道他自信在萌发,我笑着对他说:“范彧铭,老师相信你能行!”他终于费力地叠好了被子,看着自己的成果,他兴奋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我自己叠的,我也会叠被子了!”看着那叠得歪歪扭扭的被子,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真棒”。听到这句表扬,他更得意了。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使不同水平的幼儿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如果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尊重教育对象,使其处于积极自愿状态下,才能释放其内在潜力,使教育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尊重能力孩子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