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飞
【摘 要】小学音乐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及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机会。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音乐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音乐教学中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的创造力,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与音乐共欢乐,同悲伤,以及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激发兴趣;发展想象力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通常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我们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理解并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是最根本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才会对某种学科产生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 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极大的提高学习兴趣,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享受。
一、教学与生活相连接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进行引导,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受出发,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动物的叫聲,走路的笃笃声,汽车的鸣笛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和音符时值联系起来,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长,汽车喇叭声短;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等。其次,通过火车汽笛声、猫的叫声、汽车喇叭声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为巩固已学的概念,我把几段风格各异的儿歌,让学生按一定节拍的规律朗诵出来。当他们亲自感知到节拍的时值概念时,就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综合到一起感受和理解并主动到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类型,从而形成节奏意识。
二、歌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在教学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时,为了体验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夜晚的安静即许多动物都进入了梦乡,小宝宝也要在悠荡的摇蓝里,听着妈妈甜美的歌声渐渐入睡的情景。可以先拉上教室的窗帘,使教室的光线相对变暗,营造夜晚的氛围,然后柔声地说:“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得闭上了眼睛;地上的鸟儿、虫儿累了嗓子,也停止了歌唱。我们家的小宝宝因为一天紧张的学习,也一定想好好地休息了”。老师扮演妈妈角色,一边关爱地看着孩子们,走到孩子们跟前轻轻抚摸他们的头,一边在黑板上贴上事先准备的贴画(星星、月亮、鸟儿、虫儿……都闭上眼睛安静睡觉的画),然后深情地对大家说:“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妈妈的歌声伴随你快快进入甜美的梦乡。”由于老师角色的变换,话语中时时透露出像妈妈一样真挚的情感,给学生以温馨与关怀,孩子们渐渐进入情境,这时,老师弹起了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旋律,并轻轻哼唱歌曲,在舒缓、柔和的意境中,随着老师深情的演唱,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当起了听话的小宝宝。一起随着琴声轻声唱起了歌曲。通过教师对音乐的理解,通过教师角色的变换,通过教师给学生母亲般的关怀,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人间的真爱。
三、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教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有点随意性,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最多也只能保持10分钟左右。因此在音乐课堂里可以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学习欣赏《快乐的早晨》时,我按照乐曲所表现的内容,编了一个童话给学生听:一个清新的早晨,在一片美丽的树林里,小鸟醒来了,一边梳妆打扮,一边唱起了歌,接着又在枝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叫醒了小猴。小猴揉揉眼睛说:“小鸟你早。”小鸟说:“快起床!你忘啦?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那好吧,请你稍等一会儿。”小猴边说边急忙穿上衣服。于是,它俩又去叫醒小猫、小猪和小熊猫,大伙儿一起蹦蹦跳跳地到动物学校去上学了。童话讲完了,我就让学生根据《快乐的早晨》的音乐,进行边听赏边表演。学生有了教师所编童话的引导和提示,听得兴致勃勃,表演得自然大方,体现出激动的心情和兴奋的神态,从而感受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体验了作品的音乐美。
总之,音乐教学是培养儿童想象力能力的重要内容。它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在教学时要将激发学生情感的环节纳入到教学内容及教学全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感受美、想象美、表现美、创造从而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