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艳君
【摘 要】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接触知识的重要途径。当今,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语篇分析理论在指导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际与语篇分析理论相结合,探究如何更好的利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理论
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掌握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日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通过有效的英语阅读获取最新的知识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篇分析理论旨在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改正学生原有的阅读方面的缺点,使学生形成都市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一、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衔接理论的应用
(1)语法衔接。(a)代替和省略。代替和省略是语篇衔接中最简单的形式。代替和省略的形式是相同的,代替是在上下文的衔接中,为了避免重复而采取的;省略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代替和省略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名词型替代,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名次或名词短语,第二,动词型替代,是用动词替代词来替代动词不达意或动词短语,第三,分句型替代,也是小句替代,是用替代词去替代整个小句或小句的大部。
(b)指称。指称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人称、指示和比较,它是在文章中应用语法结构表示语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其中人称和指示在文章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c)连接。连接不同与替代、省略和指称,它是逻辑意义上的连句手段,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已经展示或者将要展示的内容。
(2)词汇衔接。词汇衔接主要是通过词汇选择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在语篇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汇衔接包括同现关系和复现关系。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在篇章中交错出现且相互联系,能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文章的词汇、语法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同时,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手段结合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是简单的句子堆砌,而是作者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把文章各个部分联结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评价全文具有促进作用。
2.语境的应用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对语言系统的把握能力,主要表现为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语境是是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且社团内部成员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含义,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具有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系统的作用;情景语境包括使用语言的直接情景、语篇相关的信念和预设、作者读者共同意识到的以前说过的内容。有语篇就有语境,所以,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3.主位结构的应用
主位具有层级性。整个语篇都有自己的主位,即语篇的主题,是整个语篇要叙述、说明、描述和讨论的对象,它预示着段落主位的出现,段落主位附属并服务于全篇的主位。小句的主位总是位于句首,而小句层次之上的主位可以位于句首、篇章首或段落首,可以使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并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流程,借助于主位框架結构达到准确的认识篇章结构的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主位结构,他们对篇章的回忆过程就会变得简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反复回读才能完整把握篇章信息的缺陷。
二、语篇分析策略的应用
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学习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音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之,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使教学从语法、句子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将知识的传授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采用语篇分析理论,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多方面的知识导入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多样化,利用语篇做提供的信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主题出发,在听、说、读、写中把握语篇,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维,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万珊,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2010,18
[2]李雪芹,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