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彦春
【摘 要】隨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我们关爱留守儿童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 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但由于家庭对孩子亲情缺失、管理不周、教育不当等,使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一系列问题,如自卑、虚荣、逆反、早熟、强烈的无偿占有欲望等不健康心理日益凸现。如何把留守儿童从自卑、虚荣、逆反、早熟、强烈的无偿占有欲望等亚健康状态中解脱出来呢?我在工作中发现要转变教师角色,给留守儿童倾注特殊的关爱。
一、转变教师角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理财
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部分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的爱。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一些孩子根本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风光地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必须帮他并教会他理好财。于是我班制定了承诺书:我同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要求学生记录好自己所有的开支情况,对无法报出的账目次周定期向家长汇报。待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理财习惯后则逐步由各小组向老师报告具体的开支情况,最后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一切消费行为。在此制度下,大部分留守儿童都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用。
二、转变教师角色——帮助留守儿童找到错误的理由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桀骜不训等。总之,喜欢背道而弛。当留守孩儿心理上出现不良倾向或行为上出现冲突,我们不应一味指责或施加不适当的压力,而应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站在学生的角度帮他们耐心地找出错误的理由,进行诱发启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心换心,促其内化。
三、转变教师角色——帮助留守儿童找回自信
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部分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他们缺乏自信,陷入深深自责中,极度自卑。他们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他们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我利用这类学生虽然孤僻、不善言谈,但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特点,和其他科任老师商量,给这类学生打上“标签”,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并在班里为他们作宣传,刻意安排能展现这类学生长处的教学教育活动,捕捉他们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使老师的赞美得到证实和同学的认可。同时我还采用“对应补偿法”,请代课老师中,男老师帮助缺父爱的同学,女老师帮助缺母爱的同学,让老师的爱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这些措施让多愁、怯懦的留守孩儿们慢慢地变得自信、开朗起来。这位盛姓同学目前已找回了自信,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所作为。
四、转变教师角色——帮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
有的留守儿童强烈渴求父母的爱,看到周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而他们自己情感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开始怨恨自己的出生,怨恨外出的父母,对父母冷漠,据某杂志报道:一对兄妹闻听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因意外双亡的消息后,竟然无动于衷,高高兴兴就去上学了。可见,这部分留守儿童与常年在外含辛茹苦的父母们的距离何其遥远。尽管现在掀起了“一帮一”、“手拉手”、“代理父母”等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但这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给予留守儿童暂时的安慰。试问父母之情岂可替代?我班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学生的基本情况、谈心记录、其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及地址、联系电话、联系子女的周期等。根据档案案与每位家长取得联系,强烈要求每位家长定时与学生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对未达到要求的家长给予批评和谴责。家长会上邀请家长做报告,让每一位家长都认识与子女交流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选留守儿童代表在家长会上发言,让家长和监护人知道孩子们需要金钱,更需要家长的呵护和陪伴,号召外出的家长们在赚钱的同时也满足孩子微薄的要求——留给孩子一点点时间。据统计,目前,我班所有家长都能在一止两周与子女联系一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孩子的心理缺失。
五、转变教师角色——帮助留守儿童找回童真
填报中考志愿前不久,我收到一位男生周×放在办公桌上的一封信:“我爸妈在外打工好辛苦。虽然父母已经给我攒了读高中的费用,但我打算瞒着他们去打工,挣到钱给爸妈减轻经济压力,也算是我对他们的报答吧,所以,老师请你不要劝我,我怕在你的劝告下会动摇……”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过早地品尝生活的艰难。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开始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如:“我为什么让父母过得这么累?怎样才能挣许多钱?”对这类学生,我们要多方面帮助:我经常与他们轻松的谈心,开玩笑,交朋友,和他们平等相处,让他们获得轻松感。再把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与其同桌,并刻意开展同桌配合的教育活动,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让他们在与老师交往,与同学交流,与活动同步中得到潜移默化,从“少年老成”、“老气横秋”中走出来,帮他们找回属于孩子那特有的童真。
六、转变教师角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当今许多外出家长采用物质刺激的方式,希望激起孩子的理解和感怀,弥补孩子情感上的不足,使得不少学生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加上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监督,老人们对孩子更过分溺爱(也有部分教师借钱给学生,不好意思收账,把之作为对学生的资助)。久而久之孩子们功利思想加重,形成强烈的占有欲,不会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对教师的关怀更是漠然受之。很多老师认为学生没有感恩之心。与其说学生没有感恩,不如说学生缺乏感受。所以要学生感恩,先教学生学会感受。工作中,我一直灌输“有账不还是小人,有恩不报非君子”的思想,并抓住特别时机让他们学会感受恩情,如以学生失落无助、生病、家庭变故等契机大做文章,特意安排同学精心的照顾,找好朋友开导鼓励、捐款等手段,让他在无助中学会感受爱的弥足珍贵。同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付出,如在集体中举行“走进父母”、“我做一天班主任”、“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等主题班会活动体会爱,学会以什么方式表达爱。在生活实践中付出:特意安排这类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照顾生病的学生等,让学生体会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教师用行动去表现对他们的特殊关爱。在此我向老师们呼吁:不要埋怨,这是时代我们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转变教师角色,
把特殊的爱给特别的他——留守儿童!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