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 蒲香香
【摘 要】一个合理成功的实验,可以将课堂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针对《电源和电流》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实验和例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尤其是对抽水机模型的探索和改进,通过笔者实践,确实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实验;改进;课堂效率
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一节是《电源和电流》,本节内容主要交代了电源的作用和恒定电流的产生。电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学原件,说熟悉,是因为我们随处可见,随处在用,说陌生,它的工作机制到底是怎么样的,大家都不清楚。我们都熟知,有电源电路中才会有电流,没有电源就没有电流,为什么是这样,我们要搞清楚它在电路中到底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可以使得电路中产生恒定电流。
如何将抽象的,看不见,不容易理解的东西转化成形象的,可见的,容易接受的东西,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细化和转化,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下面我就谈几点对本节实验的思考和改进。为了节省笔墨,课本中的实验和例题不再赘述。
一、电源引入的演示实验改进
课本中电源的引入是举生活中的实例,对比灯泡持续发光和闪电的短暂放电。对此可做以下改进,所需要的仪器有:电容器(额定电源大于2V),干电池,小灯泡(或者发光二极管),开关导线若干。用这些仪器可以对比演示三个实验现象:①只将开关和灯泡用导线接通,闭合开关,灯泡不亮;②用干电池给电容器充电后将电容器和灯泡、开关用导线连接,闭合开关,灯泡能发光,但很快会熄灭;③将干电池、灯泡、开关用导线接通、闭合开关,灯泡可以持续发光。三个实验对比,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中有短暂电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现象很明显,对比现象不同的原因关键就在干电池,说明干电池的存在就可以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干电池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电源。
二、电源作用的演示实验改进
从初中开始学习电流,教材中就将电流和水流做对比来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电流和水流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本节中为了说明电源的作用,用抽水机和电源进行了对比,来说明电源存在的作用,尽管效果不错,但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比如水从抽水机流到水管口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我们开灯瞬间灯就亮了,无需等待,和电流特点不符,另外也看不到电源的围观原理现改进如下:用乒乓球20个,水槽两个(内垫毛巾)。请5-6个学生上台帮忙做演示,让学生站成一个半圆,每个学生手中拿一个乒乓球,其余的乒乓球放在一个水槽中,学生充当导线,乒乓球充当自由电子,两个水槽分别充当电容器的两个极板,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半圆中间充当灯泡。要求如下:靠近装有乒乓球的水槽的同学负责把水槽中的乒乓球依次传递出去,每个学生都要行动起来,向同一方向传出手中的乒乓球,因为电路中不管有没有电流,导线中都有自由电子,自由电子数目不会增减,所以要保证每个同学在传递过程中,手中始终有且只有一个乒乓球。只要有乒乓球的传递就说明电路中有电流,只要有电流灯泡就能够发光,要求站在中间的同学在灯泡发光的时候把手举起来示意。當水槽中的乒乓球传完了,传递过程就结束了,就相当于电容器放电结束,电路中没有电流,演示结束。提出问题:允许增加演示人数,如何保证电路中始终有电流让灯泡持续发光?办法就是再增加一到两个同学,负责将传递到空水槽中的乒乓球再源源不断地搬回到原来的水槽中,这样就可以使得乒乓球被无止境地传递,电路中始终有电流。后面增加的两个同学实际上就充当了电源的作用:将正极的自由电子源源不断地搬运到负极。
三、课本例题的改进和应用
课本例题较复杂,做如下改动:一段横截面积为1mm2的铜导线,通过的电流为1A。已知铜导线中单位体积内的铜原子个数为8.3×1028个,电子的电荷量为e=-1.6×10-19C,可以认为每个铜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求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结果为v=7.5×10-5m/s.让学生通过计算感受这个速度是非常小的,这个我们平常感受到的电流的传输速度是不相符的,问题的设置为后面的内容留下伏笔。
四、课堂总结和效果说明
(1)本节课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来说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所以要多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好处,用乒乓球代替自由电子更形象,更直观,相对于和水流比较,从微观层面说明了电源和电流的特点,而且使部分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观察现象,还可以自己动手学生参与度高,提高学生兴趣。
(2)传递乒乓球过程中,只要命令下达,每个同学都开始动,凡是在手中的乒乓球都开始被传递,这个演示可以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因为导体中始终有自由电子,凡是电场传递到的位置,自由电子就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所以闭合开关无需等待电流就可以传递到各处,说明电流的传输速度不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度,而是电场的传输速度,即光速。
作者简介:
孙建华(1988.09~),男,甘肃省嘉峪关市人,工作单位:嘉峪关市第一中学,职务: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