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同时, 使数学教学中的数字形象化, 然后层层深入,拓展数学教学。
【关键词】教学;数学;情景;创设;形象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1)运用猜语,讲故事进行课前导入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的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
(2)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作用,重视直观教学从而使数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 、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在讲到轴对称的概念时利用电脑动漫演示五角形、显示屏、鼠标等重合的过程,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从而使学生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对称”的概念。
(3)通过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 、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先没有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结果学生折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尤其是在折平行四边形时很多学生一看就以为它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我又问:”这些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又有几条对称轴呢?”这时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把平行四边形对折一下,那到底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发现无论怎么折都不会重合,而在折到六边形时我问”有几条对称轴?”时,有的学生说只有一条、也有的说两条、三条、四条等等都有,那究竟是几条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动手实践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有六条,接着我让这位学生演示了一遍,还不理解的学生看了后就恍然大悟, 这里我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二、把数字形象化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用数字来表达的内容都感到乏味、枯燥、难以理解。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把抽象数字表达的枯燥内容形象化,让它以一种生动、立体的形式再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促使他们认真听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数字感兴趣呢?
我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把数字造成的枯燥内容形象化,学生看见的不是单一的数字,而是形象化的数学知识,然后层层深入,拓展数学教学。
如:我在教《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时,随手拿起了一个学生的文具盒,把上下两层打开,指着一个学生问道:“今天咱们要学习新课,现在你看到分数了吗?”那个学生回答道:“我看见了一个数字,是1/2。”紧接着我又问“你能简单地分析一下吗?”这个学生顺口答道:“老师您把它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此刻,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看,我吃糖也吃出了一个分数。”说着,我从桌面上那起了一块分有三格的糖,掰下一格放到嘴里。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喊出了“1/3”。我点点头,继续又掰了一格糖,放到嘴里。一个学生抢答道:“老师现在吃了两份,就是这块糖的2/3。”又一个学生回答道:“如果老师再吃一格,就是3/3了,也就是吃了整个糖。”
接下来,我在黑板上写下了“1/3”和“2/3”这两个分数,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这两个分数想到了什么?”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道:“1/3比2/3小。”他的同桌说:“这两个分数的父母一样大。”我接着问道:“那么这两个分数可以相加吗?相加之后是多少?”一个女生站起来回答道:“能相加,加起来是3/3。”我又问:“刚才那位同学说了3/3就是几个糖?”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一个糖。”“既然是一个糖,那我们就用几来表示?”我问。“1”全班学生喊了起来。我顺势就在3/3后面写了1,就在这时一个同学却犹豫着说出了另一个答案,“我觉得应该是3/6。”我并没有急于否定这个学生的回答,而是首先肯定了他敢于提出不同答案的勇气,然后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证明哪一个答案正确。学生开始忙乎起来,画图的画图,折纸的折纸,还有的学生将自动铅笔的笔芯折断做实验。这时戴眼镜的一位学生从自己的练习本上撕下一张纸来,把它折成三份,小心地撕开,先数出一张纸片,再数出两张纸片,说道:“好比这张纸是老师吃的有三格的那块糖,老师先吃了一格,即吃了这块糖的1/3,然后吃了两格,即吃了这块糖的2/3,也就是说:老师先吃了这块糖3份里的一份,后面又吃了3份里的两份,最后的结果是老师吃了整个这块糖,把3份全吃了,所以是3/3,也就是1。”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刚才提出疑义的那位同学立刻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我则乘热打铁,在讲台上用多媒体教具对刚才那个学生的实验再次做了一次演示,说道:“根据这个小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我继续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讲解了分数的减法。学生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直到下课铃响了,还感到意犹未尽。数学本身就是产生在生活中,学生学习它也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生活是形象化的,数学课堂也应该是形象化的。在我的实践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化的数学教学方法比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演算習题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国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简介:
庞珍,1991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高级教师,被评为“定西市青年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