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山水抒情怀

2015-07-04 20:18:02陈艳飞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风

陈艳飞

【摘要】尝试用学生们熟悉的歌手歌曲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与歌词进行讲解分析,从歌词创作入手,通过 “中国风”歌词创作为桥梁,带领学生步入“歌曲创作”的殿堂。

【关键词】歌曲创作;学生喜爱;中国风;选曲填词

现代社会,随着网络信息迅速传播,各种电视选秀节目层出不穷。2014年霍尊在《中国好歌曲》中,凭借一首《卷珠帘》得奖,并以此如锦鲤般跃进“春晚”大门。自此,高中学生对“原创”开始热切关注,他们通过小学、初中学习,已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有了一定的欣赏基础,他们爱听、爱唱,有自己的偶像。许多人更是渴望有一天抒写属于自己的作品。哪怕很短小、生涩,可那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狂热,一直激励着我,同时也困扰着我。如何满足学生创作好奇心?如何让学生参与创作活动?如何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创作方法?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学生创作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作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进行音乐创作的初步尝试。

面对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周杰伦等学生喜爱的歌手作品作为切入点

2004年以来,随着网络流行音乐的发展,学生对歌曲的选择和针对性很高,用学生熟悉的歌手歌曲作品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周杰伦的《青花瓷》《发如雪》,南拳妈妈的《牡丹江》《花恋蝶》……用来引起学生共鸣。

二、通过中国风歌词分析,了解填词的基本技巧

在《青花瓷》一书中,方先生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放在原创歌词作品中讲解呈现,再配以淡墨山水,细细分析,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

(一)歌名

歌名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所在,在创作中需细细推敲。如《青花瓷》,作者开始只是想用传世的国之瑰宝来当歌名。首先想到的是青铜器,但落笔时发现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这使得“青铜器”这三个字看来太过厚重,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便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为歌名,但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天青色”,造型极简。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青花瓷》。类似作品还有很多,让学生在通过欣赏分析,了解歌名由来和创作过程后,为以后创作做铺垫。

(二)歌词

中国风歌词创作也可以说是是仿旧体诗(古典诗词)的重新创作。

例如:使用“愁”字来表现伤感,《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与《菊花台》的“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对现代歌词来讲“愁”是很古老的选字,一般都是用伤心、难过等。但古诗词里,均以景入情,维持着一种距离的美感,比较不会是直截了当诉诸情绪的字眼。“帘”字也是如此,现代流行歌曲不常用,但是宋词里出现频率颇高,用“帘”来取代“窗”,就是要区隔开两个不同时空概念,因为“帘”字比较贴近词意中的时空背景,这和使用“愁”字,同样道理。

除此之外,还有对相关语意的诗句词意的转化。如:《东风破》歌词里有句“酒暖回忆思念瘦”,其语意来自李清照《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发如雪》歌词中“邀明月,让回忆皎洁”与“我举杯,饮尽了风雪”即是将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拆开,分别融入歌词中使用,这里则是取其诗句的流传度与熟悉感。

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多看多读相关书籍,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三)歌曲意境

最成功的文字作者应该是有能力将他所看到或想象到的场景转换成文字的细节描述,然后读者再借由他文字里细腻的描述,在脑海中一步步还原为做社他所看到或想象中的画面。

如歌曲《牡丹江》,一开始在主歌(A1.A2)部分塑造出一种怀旧调性的画面感(如使用桥梁、青石板、砖墙等关键词)…….《东风破》中“我用一盏离愁”“一壶漂泊”“一曲东风破”塑造了一个唐诗宋词的世界,自觉成功营造了一种时空,一种氛围。

因此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兼顾歌词歌名,还要注重营造整部作品的氛圍和画面感。

三、从填词入手,进行简单歌曲创作

让学生先从“选曲填词”入手,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而“选曲填词”最经典作品当属《送别》,这是弘一法师未出家之前的作品。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这首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让学生通过对“选曲填词”的作品分析,掌握“选曲填词”的基本方法,先分组集体为固定曲调填词,再自由选曲创作,逐步提高学生填词能力。

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在创作活动中,应以“歌曲创作”为重点。可课程标准实施到现在,鲜有学校将“歌曲创作”作为音乐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身边的前辈、同仁,声乐器乐专业造诣很高,可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如何让音乐专业生在统考中考出好成绩。

目前我省音乐专业统考试题没有涉及“创作”部分,因此教师们的教学重点都放在乐理、试唱、听力和声乐器乐上,致使“创作”二字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就成了虚设。即使有些课程提到歌曲创编,也都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将它作为教学内容,单独进行课堂设计,也没有选择系统教材,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创作技巧。

在课堂中,我尝试用学生们熟悉的歌手歌曲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与歌词进行讲解分析,从歌词创作入手,通过方文山先生的“中国风”歌词创作为桥梁,带领学生步入“歌曲创作”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作家出版社,2012.1.

[2]尤静波.中国流行音乐通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4.

[3]尤静波.流行歌曲写作教程[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4.

猜你喜欢
中国风
网络环境下古风音乐的分析与展望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56:29
“中国风”里年赚百万,90后女孩的“汉服定制”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