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
【摘要】《暴风雨奏鸣曲》又称《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奏鸣曲之一。其作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作品強烈的悲剧性以及戏剧性充分展现了此曲的浪漫主义元素和多样性的音乐风格。《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最为成功也是最具有灵感的作品之一,作品充分体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才能与音乐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艺术风格;音乐特点
前言
在现代的钢琴学习中,贝多芬的曲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其音乐作品对后代人起着重要的学习意义,每一首作品都堪称经典。在艺术风格上贝多芬的作品刻画细腻,内容充实饱满。其中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常见和丰富的种类之一。其中《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成功作品之一。在欣赏这首曲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艺术魅力,在演奏中也能发现音乐的价值。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才能和对艺术的一种崇高追求。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的他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音乐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五部协奏曲,几十部乐曲以及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这三十二部奏鸣曲创作在1792-1822年之间,贝多芬创作时期分为古典主义时期,创新时期和理性时期。三个不同的时期,贝多芬心理上的变化使奏鸣曲风格,结构也发生着创新型的变化。中期是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17-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展现的都是人类追求幸福以及呼吁世界和平的主题。他努力探索奏鸣曲曲式结构并创作新的结构功能,创作了具有贝多芬独具一格的奏鸣曲风格特点。
贝多芬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学习钢琴,从小显示出钢琴的才能,八岁就已经登台演出,但是贝多芬一生坎坷,他一生都未建立家庭,晚年身体患上疾病,30岁贝多芬的听力开始衰退,晚年失聪。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音乐,全身心投入音乐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现象。其中最受欢迎的《暴风雨奏鸣曲》,是贝多芬中期成功作品之一,作品风格反映出的是贝多芬耳朵逐渐失聪后对自然界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斗争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期待。
全曲共三个乐章,三个乐章中有相似的风格特点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曲式,内容,演奏上。
一、《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
广板与快板(Largo,Allegro),4/4拍,d小调,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是整首曲子中最具特色的乐章,共232小节,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是基本的奏鸣曲曲式。在曲体风格上,其中1-21小节是主题部分,以d小调属音开始,广板的忧郁在作品中展现出来,但出现的少数慢板表现出不安定和即将来临的“雷暴”天气。在这段旋律中给人雄壮,激动地雷鸣般感觉,并且有琶音的加入,使奏鸣曲形式变得丰富。22-41小节连接1-21小节,从快板的递进,音符的逐渐加强,踏板的慢慢加入,给人激动的气氛。42-55小节是第一乐章的副主题,a小调出现,这一乐句弱拍较多,休止符的出现,给这一乐句添加了时而神秘时而激昂的色彩。56-63副主题的再现和补充部分,也是结束第一主题的部分。64-90是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的呈现和结束部分91-96引出展开部的部分。从97小节开始进入展开部,一直到146小节都是呈示部的继续发展,在作品中这一部分是对比性明显的一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147-232小节是全曲的再现部,主要主题部分在147-162小节,在呈示部的基础上将主旋律再次刻画出来,加入了新的材料,更富有表情。最后由低声部八分音符主和弦完结了第一乐章,热情的乐章以安静的音符结束,带来的是新的乐章是一种“未解之谜”。
《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在奏鸣曲内容风格上区别于其他普通奏鸣曲,速度的来回变化,快板与慢板不稳定性,调式调性的创新性,充分表现出《暴风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色彩丰富。使音乐形象鲜明突出,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风格的多样性,以及贝多芬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才能。
第一乐章不管是听后还是自己演奏后,最显而易见的特点是这一乐章速度很快,而且变化的地方也很多,这是因为这一乐章交替使用了三种速度,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版(adagio)。最显著的地方是呈示部,这是第一乐章一个风格特点的核心,贝多芬在这一部分把三种不同的速度广板(largo),快板(allegro),柔版(adagio),穿插在一个乐句之中,使作品赋予戏剧性特点。这在奏鸣曲中是很少见到的,是贝多芬创作第一乐章的一个特点,三种不同的速度代替着三种不同的情绪,从而音乐形象出现了强烈对比。其次在第一乐章中强弱符号很多,pp,p,cresc,f,ff等,而且这些强弱不停地出现变化,对比明显。使音乐变得更生动。再就是三连音与八分音符之间的转换,这也是《暴风雨》第一乐章的风格特点,这种交替的变化使音乐变得松紧可调,听起来不慌不乱,始终保持节奏的准确性。在演奏时这一乐章一定不能慌乱,以为是《暴风雨》就真的弹得像“暴风雨”,更多的还在于巧妙变化的力度和熟悉的指法,这样才能轻松演绎好这一乐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77113号)中:乌辽贝舍夫认为:这个乐章正是场景和咏叹调,具有最高尚、最宏伟、最满腔热血的特点。由此可见贝多芬第一乐章奏鸣曲是一首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钢琴曲。
二、《暴风雨奏鸣曲》第二乐章
柔版(Adagio),3/4拍,降B大调,奏鸣曲式(无展开部)。
《暴风雨奏鸣曲》第二乐章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全曲分为呈示部和再现部,无展开部,是一首较高等级的回旋曲曲式。第二乐章共103小节,在曲体风格上,1-38小节是乐曲的呈示部,其中1-17小节是奏鸣曲主题部分,庄重,宁静,清新,干净。仿佛雨水过后的的晴朗天气,使人进入安静祥和的状态。18-30小节连接主题部分。31-42副主题出现和连接副主题。43-80在原调上再现第一主题部分,与呈示部采用相同手法,仿佛热情的气息又来临了。80-103逐渐进入尾声,最后在八度的八分音符中安静的结束此篇章。
在奏鸣曲内容风格上,此乐章虽然不如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听来的像“暴风雨”,作品也没有那么耳熟能详。但是这一乐章正是贝多芬在整首奏鸣曲中的浪漫主义的一个突出风格。
尽管第二乐章是《暴风雨》中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个乐章,在激动紧张的第一乐章之后又加入了柔版(Adagio)的第二乐章,这一乐章的纯净温柔使人忘记第一乐章的不安和躁动,使“暴风雨”获得了一种平衡。这个乐章刚好穿插在第一和第三乐章之间,使整个《暴风雨》听起来不那么狂躁。热情中又不失温柔。这个柔版的乐章没有展开部分,但是尾声很大,尾声的增大也是贝多芬创作的一个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风格特点,尾声的扩大戏剧性也随之扩大,作品风格最突出的地方是主题部分在高音低音来回变换频繁的结束,这也是在奏鸣曲中很少见到的,贝多芬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样的信息,这或许是贝多芬用不同的手法告诉我们这一乐章中的感情,是宁静,是晴朗,是庄严。这些感情在第二乐章中各个音域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种意境,是一种诗意,更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作品。作品中用到了大量休止符,三连音,装饰音,这些不同音符的运用使音乐变得更加生动,曲式更加丰富,更像抒情的景色描写。演奏时,这一乐章更像是在演奏一首安静的小夜曲,温柔细腻,平静怡人,弹奏时安静的背后应该体现出坚定的音乐形象。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77113号)中:罗曼罗兰关于柔版(Adagio)写下公正的评论:“贝多芬难得显露出自己是协和的大师。这意思并不是专指音乐而言,实质上,这是艺术的均衡,神秘的,精神上的泰然自若……”实际上,这是一首贝多芬式的夜曲。
三、《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
小快板(Allegretto),3/8拍,d小調,奏鸣曲式《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是整首曲子的结束篇章,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篇章,采用小快板。全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四个部分,是基本的奏鸣曲曲式结构。在曲体风格上,第三乐章共399个乐小节,也是《暴风雨奏鸣曲》中小节数最多的一个乐章。呈示部1-90小节分为六个部分,1-31小节主要主题部分,弱起小结开始,十六分音符来回旋转,重复三次,轻巧流畅的旋律像雨水滴滴答答落下来。32-43小节连接主题部分,继续像小雨滴答的落下。44-67副主题出现,在a小调上展开,紧张激动的旋律随之而来。67-90是结束主题部分。91-94引出展开部,音符从强到弱的变化展现出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沉闷。展开部95-214,组成部分较长,是贝多芬创作手法的一个鲜明特点之一,始终是主题部分的动机体现,弱奏强奏相互交替,“暴风雨”的风雨交加得以在作品中展现出来。再现部215-318分为三个部分,其中215-230在原调的基础上主要主题再现部分,与呈示部不同的是再现部更坚定有力,随后231-271连接主题部分,271-322副主题以及结束主题的出现并且连接副主题。尾声323-399音乐在下行的回旋音阶中渐渐地消失,仿佛“暴风雨”慢慢停止。
在奏鸣曲内容风格上,在第二章的宁静后,第三乐章好像产生的是另一种心境,更多的是结合了一二乐章的特点,全曲从头到尾都是3/8拍,音乐跑动性比前两个乐章都要强,转调次数比较多,给人带来一种期待感,在跑动的音阶中最后结束“暴风雨”
第三乐章虽然保持的与第一乐章一致的快板节奏型,但比第一乐章更响亮更雄伟,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琶音,音阶,八度,分解和弦的音乐表现手法,使暴风雨在第三乐章完美的音乐中结束此奏鸣曲。总之,这一乐章包含了第一乐章的紧张激动,也包含第二章诗意,优雅,更不失第三乐章本身的热情。演奏时更要注意让乐曲变得热情而不失典雅。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98〕第23913号)中:是贝多芬中期作品系列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海里根施塔特”年代创作的最富有个性的音乐文献。
贝多芬音乐创作中期是鼎盛的时期,其中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热情》《暴风雨》《月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月光奏鸣曲》也是贝多芬中期作品之一,与《暴风雨奏鸣曲》相比而言,《月光》也分为三个乐章,同为中期作品但《暴风雨》奏鸣曲特点更显而易见,在内容风格上它虽然没有《月光》那么柔情,但它摆脱了《月光》的心灵苦难和感情的动荡变化,带来更多的是坚定的热情。在曲式风格上《暴风雨》曲式比《月光》更加丰富,曲式结构丰富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戏剧。虽然在《暴风雨》中构思曲式有《热情奏鸣曲》的相同之处,但与其相比暴风雨更加有激情,感情更加坚定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作品的不同与相同我们更直接的了解了贝多芬的作曲原则和风格。
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的耳聋病病情逐渐加重,对音乐家来说没有比这更沉重的打击了,生活精神压力的增很大,使贝多芬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从整首作品来看,贝多芬虽然耳朵疾病加重,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曲式风格和奏鸣曲内容风格都是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的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暴风雨》也是奏鸣曲中研究争议最多的一首,从曲式,内容,特点,风格上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说法,他的作品可能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真正了解内心的想法和对这首奏鸣曲的真正理解,而我们是抱着一种对贝多芬对音乐热爱的理解,揣摩出他内心的想法和我们对音乐作品风格的理解。
总之,这是一首在艺术风格上十分深刻且富有色彩的作品,在贝多芬患病最严重的时候,依然执着努力尝试新的手法创作《暴风雨奏鸣曲》,给我们带来了风格不同于其他奏鸣曲的作品,表现的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也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揣摩,对大自然的壮观,神奇的喜爱。更是贝多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向往,和一种历经磨难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虽然《暴风雨奏鸣曲》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创作而成,但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相比,贝多芬的“暴风雨”更贴切心理生理的描写,他的这种热情也达到甚至超过“暴风雨”的程度。与其说贝多芬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是因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不如说是贝多芬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的创作。这绝对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的一首伟大创作。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9.
[2]鲁宁.钢琴名作赏析[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5.
[3]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