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剧是由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而以音乐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我国民族民間音乐里,歌剧的创作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哈尔滨歌剧的创作在大批的声乐作品中与时俱进,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歌剧《仰天长啸》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庐山月》和《托孤》两首歌剧选曲在创作的技法上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也为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哈尔滨歌剧;《庐山月》;《托孤》;音乐简析
一、概述
歌剧是由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而以音乐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西方古典音乐时期,是西洋音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这种歌剧艺术伴随着殖民者的脚步在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哈尔滨生根发芽,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
哈尔滨音乐的发展与优秀的音乐工作者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借鉴西洋音乐中的作曲技法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歌剧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由哈尔滨歌剧院创作的歌剧《仰天长啸》(萧白作曲、郁文编剧)就是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与中国古典名剧相结合创作的产物。该剧共20首独唱曲,14首合唱曲,分别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合唱、重唱等表现手段展现了岳飞抗敌御侮的爱国主义伟大胸怀和收拾旧河山的英雄气概,渲染了英雄失路无处请缨,精忠报国反遭陷害的悲壮气氛。
萧白先生是我国知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作曲,他创作的歌剧《仰天长啸》(创作于1954-1987年,首演于1988年)获文化部特别奖、上海艺术节优秀成果奖,1990年2月获黑龙江省第三届文艺创作大奖。
二、歌剧选曲《庐山月》简析
《庐山月》是该歌剧第六场中一首经典的女声独唱咏叹调,这首用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以慢速深沉的情绪诉说着银屏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义父岳飞真挚的感情,也由此景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全曲共分为三个乐段,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A段是两句体的乐段,以民族调式开始,15小节的长度,借景抒情表达了思念故乡的心情。节奏多以长短相间的节奏型展现了诉说着悲哀的情愫。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之间有一小节的间奏,是由高音向低音进行的过渡,也是情绪由开始的亢奋走向低沉的连接。从第二句的第三小节节拍由4/4拍变为3/4拍,节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仅三小节又回到4/4拍,连续两小节的三连音使歌词中“在何方?”质问的语气加重,无人能回答的结果选择了5小节的间奏,节拍上由4/4转向了3/4拍。在和声上没有明显的终止式属于开放性的乐段,这也正是A段在感情基调上为全曲起到的铺垫作用。
B段开始就以2/4拍在速度上为了营造悲凉的气氛,从歌词看,“昏月”指的是昏君;“昏月低沉黄河泣,愁云迷蒙压太行,我欲换戎装,乘山风归去。怎奈,退隐的将军啊!”作者所表达的无可奈何在旋律上又回到了原速。B段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乐段,同样也是开放性乐段,将悲凉的情绪继续推向高潮。
A1段也是全曲的第三部分,它是一个再现的段落,在结构上与第一部分相同,调性又回到了原调上,节拍由2/4拍转回4/4拍,节奏上也再现了第一部分三连音的质问口气,但是在4/4拍上的三连音比在3/4拍上的三连音更加增添了思乡之情,这也正是全曲的高潮所在。第三部分的第二句8个八分音符的连用,表达出银屏对义父的真情,再现段落在旋律上先再现了A段的第二句,后再现了第一句,使思念的情绪先延续后回归到开始时的低沉与无奈。《庐山月》的词曲紧密,层次分明,三个段落层层递进将情绪表达到极致,这首声乐作品也是整部歌剧最具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歌剧选曲《托孤》简析
《托孤》是歌剧《仰天长啸》中的另一首重唱歌曲的独唱部分。虽然很短,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同样采用了4/4的节拍及自由舒缓的速度诉说着对深爱姑娘的不舍,但又不得不托付与人的矛盾心情。开头以弱拍进入旋律正是这种矛盾心情的体现。歌词大意“欲行又止,心事沉沉,临行前有一事托元帅。战场上救出银屏姑娘,她是俺义军后代,我俩自幼同甘共苦、相依相爱。战乱中离散,刀剑下重逢,而今又要分开。此行任重路险难相伴,孤女无依怎安排?望元帅扶孤垂爱,深恩不忘怀。”此曲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15小节为第一部分民族调式,从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开始节拍由3/4、4/4交替出现,在第六小节以后稳定在3/4拍上,一直到全曲结束。
第二部分从16小节开始,调性发生变化,三连音的出现,又制造了不安的情绪与紧张的气氛。第二部分在节奏上不同于第一部分,没有过长时值的音符,体现出恳求元帅时的迫切语气与临上战场前托孤的不舍感情。此曲没有再现的段落,甚至在调性上也没有回到原调,这也正是作者为了体现将士们上战场前下了战死沙场的决心,也表达了英雄们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样也反衬出统治者的昏庸与无能,最后让英雄落了个冤死的下场。整首作品没有明显的和声划分,旋律紧凑随着语气的起伏而形成旋律线的走向,短短的32小节叙述性较强,突出了整部歌剧的感情基调,这也正是歌剧艺术的特征。
四、结语
总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哈尔滨歌剧创作的发展,可谓是风雨兼程,与当时的创作条件和历史背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歌剧这种西方艺术形式在黑龙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艺术形态,并且在不断的挖掘和探索着更广阔的创作发展空间,我们也坚信哈尔滨歌剧的创作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作者简介:王佳宁,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