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艺术传承与传播途径的变化

2015-07-04 13:40张玮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呼麦蒙古国内蒙古

【摘要】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广播媒体的快速跟进,越来越多的呼麦艺术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这一艺术形式。探求新的传播途径、传承方式。本文以“呼麦艺术传播途径的更新”为切入点,介绍它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为众人熟知,从媒体出发,探索呼麦艺术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新途径,呼吁大家投入到呼麦艺术的保护行列中去。

【关键词】呼麦传承方式;呼麦传播途径

一、呼麦艺术为人所知

因缺乏必要的史料记载,对于呼麦艺术产生的具体时间还无从考证,学术界普遍认为呼麦产生于13世纪,也就是在我国的元朝时期,始于阿尔泰山脉地区,但随着元朝的灭亡,呼麦这种演唱技术也随之衰落。而在1924年蒙古国革命成功之后,变将长期以来出于自生自灭状态的呼麦,从民间形态提升到了专业层面。

根据资料显示,在1938年,蒙古国“呼麦之乡”科布多省的一位厨师乔龙向当地的年轻人教授呼麦演唱技术,并且当年,音乐人罗布森夏日布将其编配的呼麦合唱曲《阿勒泰颂》让年轻牧民才德主唱,其他年轻牧民们合唱,首次作为舞台艺术在舞台上表演,从此“呼麦之乡”科布多省的呼麦艺术被蒙古国及其他蒙古族地区人民深深吸引并广为流传,被视为国粹之一而发展至今。

二、呼麦艺术被重视的原因及表现

(一)原因

呼麦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蒙古国政权更替、中国抗日战争都对呼麦艺术的发展造成破坏,前者使低音呼麦遭到重创,后者致使呼麦消亡。之后革命和战争的胜利,文化回归,呼麦艺术才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中。正值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化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引进来、走出去”,对外开放,让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追赶下继续向前。正是这种文化大融合,大包容的方式使得呼麦艺术的传承、传播更具时代效应。

(二)表现

从1950年开始,蒙古国国家音乐剧院音乐家戈·齐麦德道尔基和蒙才德仁开始自学呼麦并创作,不断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演出,深受人民喜爱。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中,蒙古国专业歌手的演唱获得了金质奖章,充分展示了呼麦演唱的无穷魅力,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一直好评和认同,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唱和教学人才,为之后的传承传播贡献力量。

1960年后呼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使呼麦在1970年7月第一次作为一个成熟、神奇的民间艺术进入“国家民间音乐盛会”;1982年,蒙古国成立了以松迪大师为首的呼麦协会;1985年与法国合作拍摄了呼麦演唱的音调、演唱方法等内容的纪录片,“用图像和事实说话”为呼麦艺术的传承提供重要的音像资料,呼麦艺术逐步受到重视与推广。

三、呼麦艺术传承与传播途径的变化

(一)传承:从口传心授到专业教学

呼麦的起源伴随着很多种说法,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没有所谓的教学,不过是一传十,十传百的学习模仿,从1992年蒙古国国立大学传统艺术研究院将研究呼麦带入课堂,到2006年开设学习呼麦的专业课程,演唱呼麦趋于专业化。

1993年,奥都苏荣老师到蒙古国教学,由于呼麦演唱方式的特殊性,学成者很少。1999年冬天,奥都苏荣老师来到内蒙古,开始了第二次较正规的呼麦培训,这次学习班的学员为7人,当时的授课地点是在内蒙古歌舞剧院。2000年呼麦训练班毕业时,举办了一次呼麦演唱的小型演出,为呼麦艺术的传承增添了新鲜血液。

胡格吉勒图在1999年开始和奥都苏荣老师学习呼麦。在德国举办的“亚太地区中国艺术周”的一次无伴奏合唱中他演唱了呼麦。2002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奥林匹克合唱大赛中,他作为领唱演唱呼麦,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二)传播:从个人娱乐到演出推广

呼麦最初的传播就是牧民们之间的一种娱乐形式。在2003年呼格吉勒图在内蒙古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以呼麦演唱家的身份演唱了呼麦歌曲《天驹》;同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族大赛中,蒙古族呼麦女子三人组合惊艳亮相;2005年10月,呼麦登上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文化节,还进行了一个月的巡回演出;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来自内蒙古的“安达”组合演唱了呼麦;2007年2月3日,由内蒙古电视台承办的《2007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参加演出的就有呼麦。2007年2月18日由澳洲中华文化促进会与澳大利亚华夏文化艺术传播中心主办的大型歌舞晚会《我从草原来》,参与演出的同样有呼麦。

不仅如此,呼麦艺术传播最重要的就是与现代音乐融合,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符合人们观赏需求。大型蒙古说唱音乐剧《草原传奇》中将呼麦演唱配以现代化的灯光、舞美和音效,以现代化样式呈现出来;歌手王力宏《心中的日月》中就将呼麦与通俗音乐结合,突出歌曲的多元性。现在很多歌手在演唱蒙古族民间歌曲时总会在前奏或间奏加一段呼麦。用低音声部描述厚重而广阔的背景,用高音声部营造立体感和生动感,《我是歌手》中沙宝亮、韩磊和韩红都这样演绎过,拓宽了呼麦艺术的传播途径。

随着呼麦研究者们致力于呼麦的专业教学,开班培训班、开设专业课程等方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呼麦艺术的传承;互联网和广播媒体的进入,并没有覆盖原有的传承方式,而是用另一种途径去保留,从最初的口传心授的教育到如今的拥有专业化知識的培训班;从一开始的个人娱乐,发展到今天的舞台艺术,呼麦艺术正用它独特的魅力展现着民族艺术发展的无线潜力。可以说,呼麦艺术用他最本质的声音告诉我们“它还在”,用新增的传播途径告诉我们古老的艺术形式是可以融入时代,跟随时代发展进步着的。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2]郭云鹤.试论呼麦及其演唱方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乔玉光.“呼麦”与“浩林·潮尔”: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称谓与表达——兼论呼麦(浩林·潮尔)在内蒙古的历史承传与演化[J].内蒙古艺术,2005(2).

[4]傅建鑫.内蒙古呼麦发展趋势调查研究——以呼和浩特呼麦为个案[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30.

[5]达·布贺朝鲁.喉音艺术——蒙古族呼麦初探[J].音乐研究,1993(2).

[6]格日勒图.呼麦艺术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4).

[7]曾美英.神奇美妙的大地自然之音——呼麦的待传播意义[J].北方音乐,2007(1).

[8]陈晓旭.考察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对呼麦的传承[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2).

作者简介:张玮,济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本科在读。

指导老师:王梅教授。

猜你喜欢
呼麦蒙古国内蒙古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浅谈从蒙古国语言中选用一些词语
草原呼麦
呼麦
爱在内蒙古
世间梵音
——呼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