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对外开放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015-07-04 03:58任路
智富时代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促进

任路

【摘 要】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科学准确的概括,对外开放和现代化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手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供政策依据和发展导向,而我国的现代化则是对外开放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然而对外开放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事关我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

【关键词】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浪潮,“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呈现着激烈的交融、碰撞、冲突。这些实际上是现代化历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它们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毫无疑问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晰认识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受到国际国内两方面复杂环境的影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这就难免会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利因素。因此,要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使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对外开放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要做到更好地对外开放,更顺利地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厘清对外开放与现代化的关系至关重要。广义的开放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国际交往,扩大对外贸易,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外国智力,创办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即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这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狭义的开放,即仅指对外开放,与改革并提的开放。而现代化主要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

十八大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地总布局方面,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发展动力及政策导向。因此,可以总结出对外开放与现代化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对外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对外开放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严峻考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把改革开放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下来,这主要是基于党中央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现阶段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展望而作出的判断。体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在践行这一政策过程中,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外来的挑战和冲击,只有认识到这些不足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对外开放,从而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

(一)对外开放使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对外开放要求加强国际交往和对外贸易,这必然导致我国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了更多的国际资本、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优秀的国际人才、更科学的管理制度,更珍贵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酷的竞争,猛烈冲击着我国本不发达的市场。比如许多跨国公司利用我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在我国经营运作,同我国的民族企业竞争,因其拥有雄厚的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我国大多中小企业在同它们竞争时往往处于不利局面,甚至最终走向破产,从而带来大量人员的失业。此外,对外开放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64334亿元,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也使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赖度过高,因此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和纠纷日益增多,我国连续十多年位于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中的“刚性”壁垒不断冲击着我国,我国出口形势严峻,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对外开放使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开放的国际竞争迫使我国不断完善政治的上层建筑,进而使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对机遇的把控,积极投入经济发展实践中,从而走上了富贵之路,他们与其他人和地区逐渐拉开了差距,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69,属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行列,对我国的国家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对外开放使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我国本土文化

对外开放使各国的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与本土文化发生激烈的交汇和碰撞,这一方面使我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广泛深入地交融,通过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来拓展本土文化原有视域,增强我国文化的开放性、合理性和包容性,从而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受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势地位的压力,承受西方国家政治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和多元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引起西方国家的仇视,进而对我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略,“它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输出娱乐电影、家庭肥皂剧、现代广告、畅销读物、摇滚乐、流行歌曲等文化工业品,借以传播他们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价值标准。”通过文化的输入和侵略,达到中国公民西方化、西方价值观的普世化,最终实现以思想来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目的,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三、完善开放政策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举措,当然其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以上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调整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导向,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一)调整优化对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针对国内企业竞争力不足的状况一方面要“调整优化对外经济结构,构建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运转的新格局,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还应当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对企业科研资金的扶持,培育和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针对贸易摩擦和贸易纠纷等现象,一方面要认识到贸易摩擦和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有相关制度并积极与贸易各国寻求解决争端的机制,比如建立多层次的贸易救济体系、建立外国贸易政策体系变动预警机制等来保障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利益以此来缓解我国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数量。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贸易摩擦数量增多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出口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转变,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时期的发展战略,这样既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又有利于避免产业空洞化现象。

(二)加强政策的调整和制度创新

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阶级阶层分化等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是由政策本身带有时效性和局限性导致,但更深层次的在于旧制度的束缚,“一旦新的政策受到旧的制度束缚的时候,制度的变革就成为必然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我国社会出现贫富差距扩大、阶层分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往往成为投机倒把分子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温床。因而除了调整政策外还需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制度的管理和创新,不断革除旧制度的弊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解决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阶层分化的问题,进而使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运转,最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实现我国整体的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三)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渗透和侵略,“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视野、宽广的心胸来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植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建设,最终建立起一套我们自己的文化话语和价值体系。”而这套文化话语和价值体系正是当前我国积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扩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从而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和侵略,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避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时还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和壮大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徐晓风,张博.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中的多元文化背景[J].理论探讨.2015(01).

[2]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9页.

[3]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年,第147页.

[4][8]胡伯项;刘东浩.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话语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4).

[5]张作云.全面深化改革需注意解决的三个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9).

[6]边立新.改革的历史性进转.[J].前线.2014(10).

[7]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助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促进
试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
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西安市城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论良法之治及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
西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对外开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