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宝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策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预设。而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常常离不开提问。因此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得当可以充分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有效的教学效果, 就不得不讲究提问的精巧预设。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26-02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干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堂气氛也随之而活跃。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大有裨益。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首先要学会向学生提问。
一、预设问题要以人为本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老师预设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知识的基础水平,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如果设置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认为动脑与不动脑都回答不出来,就不愿意去思考;反之,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也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繁入简,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设置问题,能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又没有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能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必须面向所有同学,以基础性学习培养为着力点,在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提出具体实在要求。满足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预设,其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适合多数同学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动态生成。
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针对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如果预设:为什么和西方远洋航海家在世界上影响力不一样?就会脱离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很难回答,这是教师可以讲解引进的内容,但不能要求学生回答。设问是要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遇到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不完善的,教师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
二、预设问题的目的性要明确
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落实者,预设问题的“策划者”,同时历史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所提问题应当精确,力求所提出问题准确无误,教师设计问题要从三维目标出发,围绕“有效性”进行设计;教师要吃透教科书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进而设计出一些能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课堂提问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越明确,学生经历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本節课重点知识,帮助学生寻找新旧知识连接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像力;保持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升华意识。
例如在学习南北战争一课,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展开教学。南北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导出直接原因。“南方发动叛乱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知道史实,并回答,了解战争的爆发,及其性质。为什么战争初期北方失利?林肯为甚妥协?为什么扭转了战局?对两部文献进行分析。北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讨论。如何评价林肯?这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全面的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
三、预设的问题要有整体水平
我们在教学设问中要尽量避免无效与低效的“满堂问”,应注重提问效益的最大化。它要求教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尽量不要预设。设问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太难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无法整体理解,结果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与目标,同样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预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刺激学生思维,深入探讨重点、疑点和难点;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台阶,使学生拾级而上,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秦始皇时,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展开学习秦政治史的知识归纳整理的学生活动。当然,在课堂上的提问技巧,是根据每位教师自己对教情和学情的理解设置的,不可一概而论。采用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知识归纳性问题,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学习,锻炼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学习三国时,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尤其是男生,对三国故事基本熟悉,可以问“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为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在结合戏剧舞台上曹操的形象,问“曹操是戏剧舞台上那副白脸奸臣的模样吗?为什么要如此刻画他?你是如何看待他的?”引导学生思维,认识历史与文学戏剧作品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预设问题时要掌握好时间节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准提问的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有效调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有效调控,就必须在课前对相关的提问进行精心预设。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时间节奏要掌握好。要知道,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如果教师预设的问题太多,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很多教师都习惯于提出问题之后,只要有学生回答出了预设的答案,就继续开展下面的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老师打断,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答案。在教师满足于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能够说出课前预设的问题答案的同时,实际上是让更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锻炼思维的机会。教学“顺利”“快捷”的背后是许多学生丧失了思考的时机,丧失了参与的热情。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实效性,又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气氛,它不仅能起到传授知识、巩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揭示教材的内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升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更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激发思维的火花》范振平
[2] 《对目前历史教学的追问与感悟》参见《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
[3] 《历史教学要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哈尔滨农场局高中田振国著
[4] 《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和感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