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的现象

2015-07-03 16:44高占民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朗读板书现象

高占民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发生转化,多媒体技术得到应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等,这些都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新现象、好现象。在我们为这些可喜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

关键词:现象;朗读;板书;多媒体;满堂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93-01

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各地的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多媒体技术得到应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等,这些都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新现象、好现象。在我们为这些可喜的成绩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应当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注意。

一、朗读教学重视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教学,即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一方面,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充分说明了朗读的必要性。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欣赏文章生动的语言,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

毫无疑问,在语文课改的今天,传统的朗读教学法仍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但不应该废弃,反而应该恢复其真面目。我们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上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迈上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板书教学严重淡化

板书设计的优劣曾经是评判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现今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已经很难再见到它的踪影。近几年,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黑板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有的教师在黑板上只写一下课文题目,有的干脆一字不写,只有極少数的教师在黑板上认真书写自己的板书设计。有人说板书是老师的“责任田”,形象地道出了板书的重要性。书写规范,设计精巧,简洁醒目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篇章,发展智能,而且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不应该轻视板书教学,反而应想方设法把板书设计得更加精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三、滥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华而不实

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这是语文教学的飞跃。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课程资源,同时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语文课更感兴趣,对课文理解更空易。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值得我们多推敲。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三峡》这课时,先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再让学生讨论文中描绘的画面特点,说说三峡美在哪里。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原本可通过反复朗读文章,披文入境入情,充分激发学生感悟、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教师却硬要画蛇添足,利用多媒体来个“真实再现”,岂不成了场景观摩课了?学生一味接受直观刺激,没有想象、思考的空间,又如何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基础,通过质疑、探究、领悟、延伸等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以达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之境界。近年来,多媒体大量地走入语文课堂,甚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媒体的课例就上不了档次。诚然,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在现代教学中显示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多媒体的作用更勿庸置疑。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一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多(如过多运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就有可能失去了形象的思维训练,也就会削弱了语言的弹性和张力。这样舍本求末,使多媒体由“辅助”成了“主教”,把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挤掉,就事与愿违了。

四、“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权利,导致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有识之士的广泛批评,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前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启发式,他们片面地认为启发式就是要多提问题,问题提得越多,就越具有启发性。于是,“满堂问”取代了原来的“满堂灌”,堂而皇之地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流行式。“满堂问”者的本意是想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但由于提问过多,转换频繁,且难易无度,往往肢解了课文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且使得很多学生神经高度紧张,没有喘气的间隙,很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感,最终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满堂问”的教学活动,乍一看双边活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其实,老师一相情愿地问得太多,而学生主动发问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根本得不到体现。这种教学方法,披着改革的外衣,貌似先进,实际上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应当摒弃才是。

总之,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被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注意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会有利于新课程的健康迈进。

猜你喜欢
朗读板书现象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猜谜语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