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015-07-02 02:46金鑫疏国会
科教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金鑫 疏国会

摘 要 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单学科设计视角、线性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的降格使用等弊端。TPACK框架研究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之间的互促关系,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理念、新视角。TPACK视阈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具有广域的设计视野、境脉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螺旋递进式教学设计模式、基于泛技术观的设计思维以及评价的多维性等特征。

关键词 TPACK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境脉 功能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60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PACK

——Take "Enterprise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as an example

JIN Xin, SHU Guohui

(Anq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08)

Abstract There are drawbacks such as single subject design perspective, linear design model, and degradation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and so on in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design. TPACK theoretical framework describes the mutual balance and restriction relations among technology, subject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new idea and perspectiv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Taking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dominating--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s the foundation, Instructional-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PACK has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view, complexity and uniqueness of context, spiral progressive Instructional-design mode,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the universal technology view,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TPACK; instructional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ext;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设计在设计理念、方法与模型上的弊端日益显现。其一,传统的教学设计所采用的单学科方法进行的序列性设计,将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过程人为进行分割,失去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协同效应,不但效率低下,有时甚至产生错误的设计结果。①其二,传统教学设计中要素固定、模式统一,侧重理性,将教学设计过程视作预定过程,过于程式化和机械化。其三,因受传统技术思维的影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把握不准,对于何时使用技术、何处使用技术、为何使用技术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难题,教师对技术工具的降格使用不仅造成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的浪费,更是使得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为深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创新是目前的重要课题。以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从多技术和多方法融合角度揭示了教学设计的内在本质,促进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效果不断改善与提高。

2 TPACK框架概要

TPACK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 J. Koehler 博士和Punya Mishra博士在 Shulman,L.S.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整合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的全新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TPACK框架研究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之间的互促关系。②框架由三个核心元素CK(教学内容)、PK (教学方法)、TK(教育技术)以及由核心元素相互交叠形成的四个复合元素P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T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育技术)、TPK(与教学方法匹配的教育技术)和TPACK(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融合的理论框架)构成。

图1 TPACK理论框架

2.1 三个核心元素

CK(教学内容),是指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及与其相关学科的内容知识。PK(教学方法),是指所有和教学过程、实践或方法相关的知识。TK(教育技术),是指为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而采用的教育技术知识。TPACK框架不仅关注到这三个核心元素,而且突出了三个核心元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形成了四个复合元素。

2.2 四个复合元素

P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演绎、类比、归纳等。TCK(切合教学内容的教育技术),是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运用的教育技术。TPK(与教学方法匹配的教育技术),是指能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支撑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当今,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TPACK(将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融合的理论框架),是指在广度和深度上充分运用新技术的前提下,所引发的对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和重构,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和制约关系。比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慕课)即完全符合TPACK框架的所有特征。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