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彩虹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夏》 教学设计 学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83-02
2014年11月,在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杨进红导师的指导下,钦州市基础教育名师培养工程初中语文组组织送教下乡,笔者作为其中一名成员代表,两次参与送教到钦州市钦南区久隆中学,收获颇多。下面是笔者对这两次送教下乡的反思。
【执教一片断】
师:文章里有许多精彩的语句,请大家一起感受语言的魅力。(出示示例1、2、3)
示例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生1:示例1很美,写了很多动植物。
示例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波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生2:示例2写出了天气炎热。
示例3: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生3:示例3的高粱、玉米很可爱。
师:继续分享。
生一片沉默。
【反思】11月21日执教《夏》(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师生互动艰难,教学效果甚微;这次执教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失败了。首先,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太宽泛。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还没能掌握赏析句子的方法,甚至找不到切入点。况且“感受语言的魅力”这个提法太“专业”了,许多孩子还不明白要感受什么,怎么感受。其次,上课时没教孩子进入文本的方法,而没有方法的学习是糟糕的。叶圣陶先生曾讲“教是为了不教”,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为此,回城后,笔者听取了导师及同伴的意见,与久隆中学的教师作了多次交流,了解该校学生的学情。11月25日,笔者再次来到久隆中学,用另一个班执教《夏》。
【执教二片断】
师:文章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语言,咱们应该怎样去品读呢?请看这句话(出示示例1)我们一起来朗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你体会到什么?(生朗读)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地方写得很生动精彩?为什么?
生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夏天比作一锅水,很形象。
生2:“沸腾”给人感觉很热烈。
生3:作者还把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作了一个比较,让人们感受到夏天的热烈和磅礴之势。
师:这样写为了什么?
生4:表达作者对夏天的热爱。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总结这个方法,看看我们是怎样赏析的?
生5:先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6:或者看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7:或者看从哪些角度去表达。
师: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做什么呀?
生8:从内容上分析具体写出了什么。
师:最后一步是什么呀?
生9:作者为什么要写?也就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师:好!善于总结。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赏析句子三部曲”,以后不管赏析哪些句子,我们都可以按这三个步骤来进行。下面我们再来分享示例2、3两个句子,把方法用上,在句子旁作批注。(生默读、思考并批注)
师:小组合作交流你心仪的其他精彩语句。
【反思】第二次执教,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除了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找准了切入口,借助一个例子引领孩子们走进赏析精彩语句的大门,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得到了碰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语文课教学关乎学情分析,真可谓成也学情,败也学情。
第二次执教明显比第一次执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情,对于七年级的农村孩子而言是合情合理的。首先,语文实践活动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优化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中各个衔接、各种实施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在引导学生“品夏”的过程中,扶(示例1)——半扶(示例2、3)——放(赏其他精彩语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几个步骤是递进、螺旋上升的,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假如教学达到了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主动阅读;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就能发现写作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其次,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真正获得情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笔者特别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你心仪的其他精彩语句”教学环节。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探究是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的方式。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做到“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时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问、指导都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灵,抬起头,和孩子一起仰望,语文教学便一片安好。
(责编 秦越霞)